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当历史可以观看
0.00     定价 ¥ 35.00
青岛市图书馆
此书还可采购3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549535590
  • 作      者:
    冯克力著
  • 出 版 社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3
收藏
编辑推荐
  

  (1)老朋友陈丹青作序《褴褛的记忆》推荐,“温故影像”丛书一种——“如今很难有哪篇文章打动我,可我常被《老照片》里不少书写所触动,读过后,惟呆呆复看照片,说不出话……冯克力先生出面叙述《老照片》自己的故事,我读了,篇篇都好……原来,为获得并获准刊印这些照片,照片中的故事背后,还有故事……”
  (2)增订3篇访谈录,分享老照片的19个专辑,冯克力主编《老照片》100辑同步亮相——多年来征集、编辑老照片的亲历亲闻,“照片遭遇之种种”,老照片被抄检、被藏匿、被销毁、被涂改的历史。从影像中“观看历史”,以历史的维度重新“观看照片”,感知存留在照片中个体生命的温度,丰富我们共同的集体记忆。
  (3)收入图片112幅,蔚为大观的“家国”影像——有颠覆了历史教科书中已有叙述的、“让历史成见尴尬的照片”,有新华社的档案图册里当年被批示为“不宜发表”的照片,有原本由国外教会拍摄保存、后被归于“敌伪档案”的老照片,有属于市井的、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的“日常民国”。
  
  海报:

展开
作者简介
  冯克力,出生于1954年,《老照片》主编,十余年来潜心于老照片的征集、出版与研究,著有《感言老照片》。2015年春夏之交,《老照片》100辑亮相。
展开
内容介绍
  陈丹青作序《褴褛的记忆》推荐,“冯克力先生出面叙述《老照片》自己的故事,我读了,篇篇都好……原来,为获得并获准刊印这些照片,照片中的故事背后,还有故事……”
  《当历史可以观看(增订版精装)》“温故影像”丛书一种,是多年来征集、编辑老照片的亲历亲闻,随附百多张珍贵照片,娓娓道来,探讨照片认识历史的特有价值。这些图片,有些是新华社档案图册里当年“不宜发表的”,有些是曾入“敌档”、原存于公安局的敌伪档案中的,有些是颠覆了我们教科书中的许多表述、让“历史成见”尴尬的;还有些来自我们的“私人照相簿”。由解读“照片遭遇之种种”,观看历史,在“蔚为大观的家国影像”之外,凝视“个体生命与时代记忆”。
  摄影术的发明,很大程度改变了人们看待历史的方式,从此,历史由被回忆、被叙述,变成了可以被观看的。通过一个个生动的图片故事,本书为我们重新解读历史,更加丰满、生动,而那经过岁月积淀的照片也因此更有“意思”。而这“意思”不是别的,正是后来历史的演变所赋予、所附加于照片的那些价值。有时对同一张照片,今天和过去的观感,形同天壤。
展开
精彩书摘
  [访谈之一]《老照片》所呈现的主要是摄影的纪实功能——与张彦武先生对谈 
  张彦武(以下简称“张”):山东画报出版社1993年创立时,国内出版业就已经开始明显感受到“读图时代”概念的影响了吗? 
  回顾1996年《老照片》的创办,您特别提到时任总编辑汪家明的鼓励“可以放手去做,思想尽量解放,甚至不妨敏锐一些”—他对美术的热爱(比如去年出版《难忘的书与插图》)想来决定了他对“读图时代”的到来更为敏感? 
  而爱德华·S.克雷布(EdwardS.Krebs)教授那篇论文《新近中国的旧事物:关于私人历史记忆的出版物》,则是从20世纪末中国的“怀旧热”和“私人记忆”的角度来论述;出版业业内媒体则喜欢从杂志书的产业化经验方面探讨《老照片》的生存之道。这么说来,“怀旧热”的兴起和“读图时代”的降临等因素一起决定了《老照片》的创立? 
  冯克力(以下简称“冯”):山东画报出版社成立的时候,业界还没有什么“读图”的概念。新闻出版署批准建立山东画报出版社的批文,明确界定我们是一家摄影类出版社,所出版的图书必须多少和摄影有些关系,那时候出版管理部门对出版社的专业分工还很在意,不是什么书都可以随便出的。于是大家就绞尽脑汁,把选题往摄影、往图片上扯,即使那些以文字为主的选题,也要想办法配上图片,以便选题能通过。也是歪打正着吧,无形中就形成了图文并茂的出版特色。 
  成立出版社以后,做的第一本大部头的书是《图片中国百年史》。这是一本以图片为主,辅以简洁的文字,呈现1894—1994年的中国历史的大型画册。通过编辑这本书,我们收集并接触到大量历史图片,有些牵涉政治敏感或离历史主线较远的,像记录民众生存细节的照片,就没有收到书中去。如何进一步开发利用这些照片,一段时间里成了大家经常思考和讨论的话题。当然,除了对这部分老照片资源的开发利用,我们也很想把编辑《图片中国百年史》过程中对老照片的一些感受,以某种方式与读者做些交流。后来汪家明最早提出出版《老照片》的创意,并不是偶然的。除了他对美术的喜爱、特有的怀旧情怀之外,他还留意到日本杂志书的出版方兴未艾的现象,加上编辑《图片中国百年史》的资源积累和画报出版社由画报衍变而来的处理图片的经验传承,《老照片》的诞生已是水到渠成了。
  ……
展开
目录
[代序]  褴褛的记忆 / 陈丹青
在中国,影像文化尚未养成普遍的知识立场,稳定的政治态度,并借以维系一种不假借文字的历史眼光、历史感——虽然今日中国到处充斥影像与照片。
[专辑1]  当历史可以观看
观看者对于照片信息的关注与选择,往往与拍摄者的主观愿望大异其趣,有时候摄影者作为画面的主体呈现给人的,观者却熟视无睹,反而是画面里那些毫不起眼的什物触动了他的神经,引发了他的思绪,从而对某件史实、某个人物或某种社会现象获得了新的认识。
[专辑2]  让“历史成见”尴尬的照片
如果说上面这张照片,是以极具张力的视觉效果冲击了我们的历史成见的话,那么接下来这幅照片,却不动声色地向我们讲述了平民庶众面对时代变迁的另一种态度—— 一种有别于“宏大叙事”给定的态度。
[专辑3]  日常民国
这张记录民国首都民众寻常生活的照片,以及画面本身所透露出的安宁与祥和,正是那个时代的某种写照。与通常印象里的“万恶旧社会”,至少是大相径庭。
[专辑4]  老照片的“价值”
我们通常说,经过了岁月积淀的照片才有意思,而这“意思”不是别的,正是后来历史的演变所赋予、所附加于照片的那些价值。
[专辑5]  照片“遭遇”之种种
从晚清到北洋,到民国,到日本侵略,到国共内战,到新中国建立,再到接踵而至一波一波的政治运动,政局变换之不测,社会动荡之剧烈,为数千年来所罕见,而沉浮其间的国人则往往昨是今非,今是昨非,天上地下,不堪其忧。于是,为了使作为“证据”的瞬间定格能够达成或避免某种后果,无数的照片便难逃被抄检、被藏匿、被销毁、被涂改的种种命运。
[专辑6]  家庭合影里的伦理与时代
这些不同时期的家庭合影,构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折射出了不同时代的伦理与风貌,为后人研究中国家庭乃至社会的变迁,提供了十分宝贵的资料。这里,笔者依据照片拍摄时间的顺序介绍几幅,从中或可窥见中国人在过去一个世纪里,曾经有过的伦理倾向与生存状态。
[专辑7]  “不宜发表”
就是这样一幅极富现场感与时代意味的新闻照片,却因领袖是背对镜头,而被归入“不宜发表”之列,在通讯社的资料库里沉睡了几十年,直到《老照片》刊布后,始以“历史照片”的面目得见天日。
[专辑8]  曾入“敌档”
中国传统正史的叙事,只专注于朝代更替之类的“经国大事”,往往忽略百姓日常生活的细节,殊不知,正是这些司空见惯的细微末节,在默默生聚并传递着更深层的时代消息。
[专辑9]  蔚为大观的“家国”影像
2010年5月,星散海内外的蒋氏后人再度聚首,故地重游,缅怀先祖。抚今追昔之余,他们在七十六年前家族合影的同一幢建筑前,拍下了又一张全家福,续写了一个百年家族的影像记录,给人留下无尽的回味。
[专辑10]  纪念集里识沧桑
“怀旧”部分辑录了一些历史照片,有蒋介石等政要四十年代到学校视察的留影、同学合影以及当年学生参加社会活动的照片;“生活”部分收录了十三期同学现在的各种生活照,除了现生活在台湾的同学以外,还有1949年以后留在大陆以及移居海外同学的照片。
[专辑11]  存照与“交代”
从友人处,看到几张老照片和一份交代材料。照片分别是一张婚仪合影和几张新郎新娘此前和后来的留影;交代材料,则是婚照上的新郎 1968 年填写的一份履历和交代“补充材料”。
[专辑12]  进城
这真是一张发人深思的照片!以其丰富而微妙的画面语言,道尽了进城一刻之种种。但可惜的是,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寻遍各处角落也没能找见,在此也就无法把它呈现给大家了。
[专辑13]  时代转换中的上海人文景观
1949 年,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这一过程中,上海这座当年远东最繁华的工商业都市,一个资本主义高度发展的地方,所经受的“阵痛”,较之内陆地区,尤为剧烈。
[专辑14]  曾经的“蜜月”
《老照片》里不乏反映中苏“蜜月”的照片,以及当事人的回忆,为特定时期的中苏关系留下了鲜活的记录。
[专辑15]  1967年:定格在地质部大院
1967年间拍摄于地质部机关大院里的这组照片,具象地展示了“文革”时的社会人文环境,其所传递的信息,远非区区本文所能概括。
[专辑16]  田间地头的“政治”
那时的新闻照片,十有八九是摆拍而来的。不过又想想,那年月田间地头的“政治”又何尝不是听凭摆布的结果呢?
可见,实在是先有了听凭摆布的“政治”,才有了各种摆拍的“新闻照片”。
[专辑17]  北京的气候
二十多年后的今天,面对这张照片,我和他们一样感到羞愧,为他们,也为自己,为曾经被无常的命运捉弄过的每一个人。
[专辑18]  未被遗忘的孙明经
这其中就有“文革”初,学院的造反派从孙明经家中强行抄走的上万张底片和个人书信、日记等资料,这些底片和资料大多是孙明经三四十年代参加科学社会考察所留下的。
[专辑19]  个体生命与时代记忆
照片因其自身所蕴含的丰富信息,有时无需借助更多的文字解读,便可以将人们带入某个特定的时代,即使是那些寻常的家藏照也不乏这样的功能。比起“宏大叙事”来,家藏的老照片,保留了更多的个体生命的温度,这温度既是个体的,也是时代的。
[访谈之一]  《老照片》所呈现的主要是摄影的纪实功能——与张彦武先生对谈
[访谈之二]  常民影像的历史书写 ——答台湾《摄影之声》
[访谈之三]  观望过去的另一窗口——答大连《新商报》
[后记] 老照片札记 / 冯克力
[增订版跋] “以图证史”的某种延伸 / 冯克力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青岛市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