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一个人的西域 专著
0.00     定价 ¥ 48.00
青岛市图书馆
  • ISBN:
    9787508641607
  • 作      者:
    陈达达著
  • 出 版 社 :
    中信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3
收藏
编辑推荐
  《一个人的西域》西域,是一个伟大的地名,人类各大文明在那里发生了最大规模的汇集、交流和融合。西域,这个看似最缺少文化的地方,却变成了最热闹的文化集市。旷野大漠、霜雪千里,消除了每种文明身上原有的杀伐气、暴戾气;驼铃沙海、枯枝夕阳,增添了每个旅行者对人性、友情的饥渴。
  《一个人的西域》作者痴迷独自远行,他觉得真正的旅行是孤独寂寞相伴,是与自己的灵魂最深度的对话。旅行最深刻的意义在于:我们通过闯入、突破、征服的探险旅行,逐步认识到自己,标示着以一种谦卑的姿态观看他人,并更加深入地了解了自己。
展开
作者简介
  陈达达,《重庆旅游新报》对其专题报道的推荐词是这样写的,“一个好奇心重的人,一个非专业的文字工作者。热爱旅行,并喜欢深度发现的人。”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碰巧出生在一个职业军人家庭,终身注定了与专制的对抗,宿命成为一个自由启蒙的独立战士。尽管青少年在长江边小城长大,但幼小心灵却一刻没有停止过渴望打探外面广阔的世界。
  八十年代,在理工科学院求学过程中,被李泽厚先生的《美的历程》启发,从此踏上了探寻美的征程,并一发而不可收。
展开
内容介绍
  《一个人的西域》这一次,我只追寻故垒、大漠、楼兰;
  这一次,我只触摸壁画、废墟、流年;
  这一次,我只感悟烈日、长空、雪山。
  我的西域,繁华落尽,现世安稳。
  由于对古代西域丝绸之路的向往,在大量的阅读准备后,《一个人的西域》作者沿着探险家斯文赫定的西域探险路线,踏着玄奘的足迹,独自一人,搭车穿越了柴达木荒漠无人区和塔里木盆地沙漠南沿绿洲,最后登上帕米尔高原。《一个人的西域》作者试图以今日的旅途感受,用故事散文的结构,述说西域丝绸之路南道的沧桑悠远,和历史变迁。
  “我热爱一个人旅行,前行在陌生的土地上,独自迎接各种挑战。我穿越雪域高原、冰山峡谷、湍急的河流、生长着沉默胡杨的绝望沙漠、生活着呆滞骆驼的危险沼泽。然后,突然间,笨重的大鸟响亮地拍打着翅膀,怪叫着飞起来。我几乎从未停止过用脚步来丈量我们生活的这片土地,体力上的疲劳随着年龄的增长如期而至,而天真的热情却丝毫不减,但愿一个人的旅行让我们的生命不再苍白。”
展开
精彩书评
  如果生命能够重来一次,我希望生活在中国古代的西域。因为,那是一个文化汇聚的福地。
  ——汤因比(英国历史学家)
展开
精彩书摘
  一、青海湖的黄昏
  高原反应的折磨
  一般而言,对于一个行者的浪漫描绘大多是这样的:一个人,脚蹬皮靴,背着背包,挎着相机,头戴鸭舌帽,或许还拄一根拐杖,拖着长长的身影,默默地前行。而此时的我,恰是如此这般,在通向格尔木的柏油大路上,信步向前。这,或许就是我要追寻的那份独行的特别感受。在高原的黄昏中,一个人徒步在柏油路上,神情坚毅、坦然笃定。天地之间,从脚下延伸而去、伸向远方的柏油大路,宛如一条无尽的琴弦;而视线所及,那所有晚归的牦牛、绵羊和赶羊的牧人以及疾驰过往的车辆和天空的飞鸟,无一不是这琴弦上律动的音符;那厚厚乌云中喷薄而出的光芒,也宛如一片炫目般金黄的颂唱;我触动快门的咔嚓声,此时此刻,仿若旷野中渐行渐远的回响……
  我,成了一个高原的舞者?抑或是一个落魄的诗人?
  记得第一个拉我在这“弦”上跳舞的,即第一个让我搭车的人,是一个长着山羊胡子的回民大爷。也许他在后面早已看见了路边背包独行的我,于是,就在我的前面不远处,把他的农用车急速地停了下来。还没有等我反应过来,回民大爷已从车窗里探出头,对我招手示意。我在意外的惊喜中,朝着前面的他一路小跑……
  “到哪?”刚靠近车窗,就听见他用蹩脚的普通话问。
  “青海湖。”我喘着气回答。老人将头往车里一偏,示意我上车。
  “呵呵,运气不错啊!”我暗自得意。
  “15元。”突然,大爷回头冲我一笑。
  一开始,我颇感诧异,但我立即回过神来,并回答道:“没事,没事……应该的。”我心想:“区区15元的顺风车,也算是没有乱来呀!”
  到达青海湖已是傍晚,管理处已经下班。也许是在高原的缘故,此刻的夕阳居然还没有落下西山,天空阴云笼罩,寒意扑面。而那最后的一抹夕阳,却不时从移动的云层缝隙中顽强地挤出一缕缕金黄,静静地洒在湖面上。此刻的辽阔,顿然间成就了我一个人安静、空灵的肃穆。
  这个季节的青海湖,游人寥寥,雨过天刚晴,阴云又密布,显得格外的灰暗和清冷。此刻的天空,恰如一个独行者的冷眼,神色暗淡,萎靡不振。我本想在湖边江西沟街口客栈就地安歇,可突然发现,乌云又被顽强的落日之光撕破,照亮了傍晚寂静的湖面。于是,我奔向湖边,尽量抓住这难以捉摸的余光,在夕阳残照里,开始了海拔高度3300米的海阔天空之暮色遐想。
  有关青海湖的成因,有一个传说颇具诗意。据说文成公主远嫁松赞干布,行至赤岭日月山,当她扔下手中能够照出家乡长安景象的日月宝镜,毅然决然地准备继续西行之时,那镜子突然闪出一道金光,洒在了日月山脚下,顿时便汇成了碧波荡漾的青海湖。可是今天,那些地质科学专家们却有意无意地要来为难这个美丽的古老传说,证明青海湖的构造是因为四周山脉边缘断裂而形成的断陷湖。
  青海湖,初期原是一个淡水湖泊,且与黄河水系相通,那时湖水正是通过我刚刚一路走过来的那个东南方向的倒淌河泄入黄河的。但是,后来由于所谓的新构造运动,东部的日月山、野牛山迅速上升隆起,便使原来注入黄河的倒淌河被堵塞,迫使它反转回流倒灌,青海湖遂演变成了闭塞湖,也由淡水湖逐渐变成了今天的咸水湖,倒淌河也因此而得名。
  举目环顾,四周的高山将青海湖紧紧环抱。从山下到湖畔,尽是广袤平坦、苍茫无际的千里草原,而烟波浩渺、碧波连天的青海湖,就像是一面碧蓝的镜面镶嵌其间。雨季的秋日,辽阔起伏的草原,在夕阳光照之下宛如铺上了一层厚厚的金黄色绒毯,逆光下的牛羊和斑斓的野花,把金色的绒毯点缀得如锦似缎。湖畔大片的农田麦浪翻滚,菜花泛金,在夕阳下熠熠闪亮,湖面上不时有飞翔的海鸟滑过。可转瞬之间,落日沉没,黑夜袭来,惊喜顿时落幕。望着湖心中那挺拔而立、与我同岁的“鱼雷发射基地”的构筑物轮廓,我欲罢不能,却又无可奈何。
  我意兴阑珊地走回街道,忽然,身体陡感不适,脑袋似爆裂般疼痛难忍。在路边的藏家驿站强迫自己咽下一碗面条后,我便匆匆回到了客栈。我裹紧被盖躺在床上,独身一人,落寞虚弱,多么希望身边能有个人与我说话交谈。疼痛难忍时甚至想到了明天就干脆从这里打道回府。后来,翻来覆去难以入眠,我索性将房间里所有能盖的被子,统统都叠压在身上。我心里清楚,如果今夜不能挺住,明天的旅程,乃至我整个穿越柴达木盆地以及横跨西域的计划,就会彻底泡汤。而今天,我才刚刚开了个头,这叫我情何以堪呀!无奈,我只能默默地躺在重重的被子底下,一动不动,紧闭双唇,尽量不让夜晚的寒冷从缝隙中侵入……
  当次日清晨醒来以后,我知道,我赢了!不过,回想起来,那一夜的深睡,甚是悲壮,在内心深处,我曾不止一次地告诫自己一定不能倒下。说实话,在我过往所有旅行的日志里,还不曾有过失败与撤退!
  第二天一大早,小雨,拍摄青海湖日出的希望彻底破灭,但是,继续上路的心情却显得格外的清新。告别客栈,我沿着向西的柏油路继续西行。回望渐渐远去的江西沟,心中有说不出的滋味。天空中,迎面飘洒而至的细细雨滴,就好像披挂了一身明亮的期待;而那一份怡然的告别,也恰如刚刚沐浴而出的柔嫩的豪迈!
  二、校车上的学生
  茶卡盐湖的科普
  搭上第二辆车时,距离青海湖边的江西沟镇已经有好几公里了。
  那是一辆蓝色的校车,驾驶员微笑着告诉我:“他这是在送学校放假的孩子们回家过国庆节,校车只到黑马河镇就不走了,如果愿意,也可以搭个便车。”我自然是无所谓的,向前走一段路是一段路。于是,稍等几个孩子安全下车后,我也钻进了大巴。
  呵呵,不得了!上车后我才发现这满满一车的少年男女,叽叽喳喳嚷个不停。
  当我愣生生地站在车门旁时,车内所有孩子们的目光齐刷刷地投向我。他们瞪大眼睛,好奇地打量着我,不时地交头接耳,悄悄议论着什么,有的孩子还冲我做出调皮的怪相——瞪眼睛,吐舌头,抿嘴巴。其中,一两个胆子大一点儿的男孩居然好奇地摸弄起我挂在胸前的相机。不知所措间,我干脆抬起相机,对着眼前的一个男孩,“咔嚓”就是一下。末了,两个孩子赶紧前倾半个身体,探出脑袋朝着相机使劲地瞅。我端起相机将刚才拍的影像递给他俩细看,那个被拍的孩子看了以后,泛起笑容,而另一孩子却退后一步,大胆地摆好一个站姿,并用食指做了一个上下拨动状,示意我对他也“咔嚓”一下,完了,他赶紧靠拢过来,围挤在我的身旁,左瞧瞧右看看,还不时回头对着自己的同伴炫耀一番。
  此时此刻的我已经被孩子们逗乐,很快便融进了眼下这充满整个车厢内陌生而又喧闹的欢快之中,孩子们的神态也完全由拘谨、呆板转变成天真的随和与稚嫩的善意。这时,旁边有几个羞涩的女孩子还特意给我腾挪出一个空位置,示意我坐下,我高兴地向她们摆摆手,又抬起手上的相机,瞄准车厢里的少男少女逐一进行拍摄。有的孩子,当你对准他时,会蛮正式地端正姿势;而有的孩子,或侧过脸蛋,或羞涩地埋下头,躲着我的镜头。
  这一段路并不太远,我也一直没有说话,但我却好生快乐。我知道,我和这群少年学生的心灵已经被友善开启,尽管无言,却心领神会。时至今日,一想起那段搭乘校车的经历,回忆起那些孩子们天真的脸颊,就常常会令我情不自禁的笑起来……
  校车开到黑马河镇,天空突然下起雨来。我逐一和学生们告别后,在镇子边的马路旁,招手搭上了一辆丰田越野车,这应该是我搭乘的第三辆车。
  上车后,热情的中年男性驾驶员对我讲,他也是从西宁市专门去接送放假的儿子和侄女回格尔木老家的。他问我到前面的茶卡镇,收我30元,如何?我依然爽快地点头答应,但心中稍有不悦:80公里的顺风车最多不过15元,这么短的路怎么就要价30元啊。正在暗自寻思,老兄却对我大讲特讲他们跑旅游运输的是多么的不容易,生活是多么的艰难辛酸。如此一来,我很快知道了眼前的他是租车跑青藏旅游线路的专业户。
  依我看,这位老兄应该算是个精明的生意人,在当地也应该混得还很不错,性格比较开朗,可就是有些话唠,有些油滑。不过车况良好,内饰也弄得干干净净的,他还专门让坐在副驾驶位的孩子移到后排,给我腾出了前排的座位,这也总算让我心里平衡些。
  此时此刻,雨彻底停了下来。车窗外,青藏高原已是阳光灿烂,我的心情开始变得明朗,身上也逐渐地暖和了起来……
  到达茶卡镇已是晌午,太阳的温暖较之先前有点儿过了头,变得很炙热。
  茶卡镇不大,是青藏高原南向格尔木、北去德令哈的要津,这里已处在柴达木盆地的边缘。镇子东南有一盐湖,如今这茶卡盐湖工厂已为成为著名的工业旅游景点。我步行十几分钟,就到了盐厂大门,门票50元,说是“科学普及”的管理费用。进得厂里,环顾四周,发现厂内车间大部分处于半停工状态,呈萧条空寂之态。盐湖中运盐的铁轨轨道锈迹斑斑已经变成蛇形弯曲之状,而让你意想不到的是,那些曾经用来运盐的小火车头,如今都改装成了“观光小火车”,而且居然还在那扭曲的轨道上运行,其速度比马拉车还要慢,一路上也出奇地惊险。顺着弯弯曲曲的轨道举目眺望,小火车正从对面白皑皑的盐滩上摇摇晃晃地开过来,怎么看,都像是一只黑乎乎的醉熊从雪山脚下蹒跚而来……
  茶卡是蒙古语,意为“盐海”。茶卡盐湖在约20万平方公里的柴达木盆地中,地理坐标为东偏南,面积约有150平方公里,湖面海拔高度是3059米。在茶卡湖盆地的南面横卧着终年积雪的鄂拉山山脉,北面则有白雪冒顶的青海南山。盐湖的边缘四周呈放射状展布的河流,都直接注入湖中。毫无疑问,盐湖也是由于自然灾难或地壳的运动而形成的。
  据说,青藏高原从前是海洋的一部分,经过长期的地壳运动,这块地面被抬起变成了今天世界上最大的高原,而海水却被留在了一些低洼地带,并逐渐形成了许多盐湖和池塘,茶卡盐湖就是其中的一个。湖里的碘钠盐几乎无穷无尽,因为雨水会将更多的盐从周围的山上带下、囤积。
  离开茶卡镇,向青海海西州柴达木盆地腹地深入前行,这应该算是我这次独自穿越柴达木荒漠戈壁的真正开始。而且饶有兴味的是,其中有一小段路程,将与著名探险家斯文赫定先生在1896年10月份首次穿越藏北可可西里后东去青海湖时所走的路线基本重合。
  记得我是和一个乌兰县的藏民一起,在茶卡的三岔路口,拦了一辆从格尔木方向开过来的改装工程车。这算是我搭的第四辆车吧。
  车内有三个四川老乡,据说他们在西北做土木工程已经好多年了。其中有一个高中尚未毕业的18岁的内江小伙子,他热情而又坦诚地告诉我,他们将前往青藏铁路边一个叫柯柯镇的火车站去接一个工程项目,是那边镇上的老乡介绍的,还说,这次从拉萨过来运气不是很好,车子老出毛病,光修理车子就耽误了不少时间,走到这里已经是第五天了。我问他,柯柯镇离德令哈市还有多远。他不好意思地小声对我说他也不知道,而前面的驾驶员转头告诉我很远时,他就再也不吭声了。倒是和我一起搭车的那位藏民,好像听明白了我的问题,用他几乎听不懂的汉语,连比带画地对我说,那里距离德令哈市还有100公里左右。这是我估计出来的数字,其实藏民老乡也只是用手指在我眼前比画了一下而已。
  看来,今天我还得要继续搭车,因为从茶卡镇到德宁哈市的315国道线总共有196公里的路程,按现在这个工程车的车况,估计到柯柯镇至少也需要一个多小时。我看了看时间,现在是下午3点半左右,我希望能够在德令哈市住上一晚。于是,我不好意思地再次轻声询问驾驶员:“师傅,你估计我今夜能赶到德令哈吗?”他想了想,很认真地回答我说:“悬得很!大哥。”后来我索性什么都不问了,天黑到哪里就在哪里歇,我都习惯了,无所谓;可回头一想,深更半夜,一个人真要在这人生地不熟的高原荒漠之地寻找宿营地,心里边也难免起鸡皮疙瘩。可这又算得了什么呢?一想到,前方柴达木盆地那些无尽荒漠的惊险神奇,我又开始兴奋起来。
  三、柯柯镇的清冷和诗意
  唐古特人出没之地
  我们的车在坑洼不平的道路上艰难地行进,在到正在大兴土木的青藏铁路线后不久,同车的藏族同胞就在一个叫乌兰的县城路边下了车。夕阳下,道路两边,到处都在燃烧秋日收获了麦穗后剩下的麦秆,田野中摇曳的火焰,甩出拖得长长的青烟,一直袅袅延伸到远处的山峦,完全一幅高原的斜阳晚景,煞是美妙神奇。
  我凝望窗外,正当自己陷入沉思的时候,柯柯镇已经到了。同车的四川老乡对我说:“大哥,我们到了,你就在这里下车吧。”那小男孩冲我莞尔一笑,我赶紧回答:“好的!”并迅速下车,从裤兜里面掏出钱来。“我应该给你多少路费呢?”我面对驾驶员小声问道。“哎呀,大哥,你这就不对了哈,小看我喽,何况还是老乡!”他推开我拿钱的双手,诚恳地说:“哪个人没的出门在外的时候嘛,可惜我们只到这里,否则送你去德宁哈也没得啥子的,你个人一路走好哟。”
  说实话,我很感动,不是因为钱,而是因为那份浓浓的乡情和老乡口中朴实的乡音。我没再说什么,目送他们进入小镇的车站。这时,我一片怅然,一个人再一次孤零零地留在了西行的路边……
  这个镇子沿着315国道的两边呈东西方向分布,国道南侧是并行的青藏铁路线。柯柯车站看上去很小很旧,国道北面沿线散落着上个世纪80年代的民居。镇子不大,我几步就走到了小镇的西头。现在是下午5点半左右,柯柯镇街道已经少有行人,偶尔见着两个骑自行车的孩子,却在巷子尽头一晃而过,有一位头上盘着白色包头布的大妈,在自家院子的门口不紧不慢地扫着白天晾晒过的麦穗,冲我微微一笑后又继续埋头清扫。这镇子本来就很小,在这黄昏时刻也显得有些清冷。
  此时,傍晚的天色已逐渐地暗淡,趁着落日的余晖,我奋力地奔出镇西,远离砖墙民宅,希望尽可能地拍下夕阳下那荒野的粗粝和旷野的冷漠。眼前,就在镇子北部,是一片砾石戈壁。更远处,是赭红色的祁连山脉的宗务隆山,流水和风沙将山体雕刻成千奇百怪的形状。奇怪的是,当我从砾石戈壁向山脚疾行之时发现,那雪山反而越来越远,人处其间也越发渺小,我心里越来越没底,偶尔还会觉得毛骨悚然、忐忑不安。我不敢再往前走,因为天黑之前,我还得回到国道边继续搭车,所以尽管夕照金山令我兴趣盎然,也只能适可而止。当然,我也清楚,日后连自己都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够再来,所以也希望多拍照片,尽量少留些遗憾。当我回到路边做出手势,预备搭车的时候,才真正地发现,此时此刻的这段路上,几乎没有多少车辆经过,即使偶尔有车也是风驰电掣般疾驰而过,车里人根本不会注意路边的状况。我没敢继续向前行走,揣度着这次若真的搭不上车,也就只能在这小镇上将就一宿了。
  放眼望去,村民们在铁路边月台坝子上堆积、晾晒的麦子,在日落余晖中少了白天的灿烂金黄,这个偏僻的村镇失却了白天的喧嚣,归于寂静。
  我突然想起,一百多年前,斯文赫定不也是从这里经过,东去西宁的吗?是的,肯定没错,就是我现在所走过的这条路线,只不过我们的方向相反而已。
  1896年,斯文赫定好不容易从藏北可可西里走出来,穿过昆仑山口进入柴达木盆地。“10月12日那天,(在格尔木离开新认识的蒙古朋友),继续向东穿越大草原、沙漠和盐地,左手边延伸着平整没有尽头的柴达木平原,而右手边则是西藏高原的(布尔汗布达)山脉。……接下来转向北行,沿着淡水湖克鲁克湖的南岸骑行……10月的最后一天,在喀喇湖(朶海)畔扎营……离都兰寺越近,山谷就越有生气。在小小的柴凯湖(白湖)扎营的那个晚上,我们再次听见附近传来鬼一般的嚎叫,让我们不由得相信唐古特强盗这次是要发起全面进攻了。”
  原来柯柯镇一带,100年前是如此的恐怖可怕,令人毛骨悚然。斯文赫定曾有这样的描述:“夜色刚变得漆黑,就听见一长声狂野至极的号叫,就像深夜里饥饿的鬃狗、豺狼和野狼发出的那种凄厉的惨叫。”那个时候,这一带的山谷是唐古特人经常出没抢劫的地方。“唐古特人是西藏的一支部落,但是通常认为他们比一般的西藏人更为野蛮而凶残。他们抢劫弱小的商队,逮住机会就偷旁人的马匹。”
  尽管野蛮的唐古特人早已步入了文明社会,但在今天傍晚,清冷的柯柯镇依然让人觉得瑟瑟不安。
  柯柯镇,这个听起来如此诗意的名字,谁曾想到今天是如此的平淡无奇,缺乏生命力,尽管在柯柯镇南部的牦牛山下,有一片宛如白练的盐湖。据说,20世纪80年代初期,为了开发这个盐湖,人们在当地开办了盐厂,柯柯镇才有机会得以兴建,又由于青藏铁路当时只设计修通到格尔木,柯柯镇又刚好位于西宁至格尔木的中段,它自然就成为一个重要的中转站,所以那时的柯柯镇显得朝气蓬勃,赋有活力,大量的铁路职工和盐厂工人也都从四面八方迁居于此,可以说,当时的柯柯镇达到了其鼎盛期。但是,后来因为青藏线的全线贯通,铁路的全面提速,柯柯镇的重要性也就日渐减弱,开始由盛而衰。镇里的居民大量的外迁至格尔木或者西宁,使整个柯柯镇的常住人口骤然减少,镇子也日渐冷清起来,时至今日几近成为一座空城。
  夜晚即将来临,连续好几辆车没有搭上,我已经心灰意冷。一想到唐古特强盗,站在旷野路边的我就背脊发冷,全身寒战,心里发毛。正欲挎上背包去镇上时,却迎面来了一辆酷似“丰田可乐娜”的无牌白色轿车。我心不在焉地打了个手势,里面的人毫无反应。我本来也没做指望,继续向小镇走去,可刚走两三步,又隐约见到一两辆无牌车紧接着疾驰而来,车内好像也只有驾驶员一个人。我没打算再次招手,只眼巴巴地向着那辆车行着注目礼,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这辆车居然就径直地停在了我的跟前……
  四、奇遇
  德令哈的错觉,不落的夕阳,买买提明的生意
  一切都来得太过突然,出人意料,还没等我反应过来,车窗已经打开。
  “去哪里?”里面传出声音,驾驶员用相当生硬的普通话问。
  “德宁哈,你一个人?”我向车内扫了一眼,明知故问。
  也许是幸运来得太突然的缘故,自己没有表现出本该有的兴奋,却反而提高了戒备。这人呀,有时真他妈的奇怪,求人的时候,巴不得别人相助,可当别人主动伸手时,却又心存芥蒂,爱理不理。
  “是的,我……新疆人,做车生意的……放心好了,坐我的车安全。”他似乎看出了我的心思,用蹩脚的普通话回答。
  “顺路的,不过要给钱哟?”
  “钱不是问题……多少?”我犹犹豫豫又故作镇定。
  最后议价30元后,我上了车。
  这是一辆八成新的尼桑骐达,车内很干净,后座上有一块毛毯和一件大衣。我好奇地问他怎么知道我要搭车,他说:“远远地就看见了你向前面那辆车招过手。”——呵呵,原来如此!还没等我说话,他又继续一字一顿地说道:“前面那辆车也是我的,我们是前天从郑州出发的,要开回新疆和田去。……我叫买买提明。”顿了一下后,他边说边从副驾驶位置的工具盒里把他的驾驶证翻出来,递给我看,同时再三地表示他们是正派的维吾尔生意人,并问我去德令哈做啥。
  说实话,眼前这个叫买买提明的维族男人所表现出来的热情和坦诚,一开始确实令我很不自在,不过,很快我就调整了过来。瞥了他一眼后,我说:“其实,我也是去新疆,准备经过和田到喀什去旅游。”他听了以后,就更来劲了,热情地对我说,这一路,就坐他的车好了,一起到和田;并告诉我,前面的路还有很远很远,而且人烟稀少,除了偶尔有几辆油罐车,一路上根本就没有什么人,更别说搭车了。
  说真的,我心里其实也没底,但也不想立即答应他。原因有二:首先,边走边搭车是我的旅行方式,一旦坐上他的车,直到和田为止,沿途势必我就无法停留了,中间与柴达木盆地的心脏地带、阿尔金山、若羌米兰遗址、且末、民丰等地就只能擦肩而过;其次,这一路需要给多少车钱才算合适,我也不得而知,但我最后也没有明确地拒绝。
  说句心里话,未来的路途会怎样我无法预料,沿途的景色如何我也一无所知,况且在青海湖时,自己还差点儿倒下,今天能在这里遇上买买提明,也许是上天的安排吧!
  “那到和田你要多少钱呢?”双方沉默了一会儿后,我装着心不在焉地问。
  “500元。”买买提明张开手掌在我面前晃了一下,冲着我诚恳地说,“钱不多的,一两千公里哪……这样的话到德宁哈的钱我也就不收了,好吧?”
  我依然故作镇定,没有吱声,两眼直直地望着西去的路……
  接下来,我俩都没有再去说有关去和田以及价钱的事。两个人一路上倒是聊了很多别的事,尤其是听他讲他的故事。买买提明蛮健谈的,他曾经在乌鲁木齐当过兵,现在家里有两个女孩,父母与他们同住,孩子读书以及全家人的生活现在就靠他一个人,做这个二手车生意虽说赚不了大钱,但一般的生活还是没有问题的。前面那辆车的师傅是他这次来郑州雇的帮手,人很年轻,没读多少书,是一个地道的维吾尔农民。据买买提明讲,这一趟回去卖掉这两台车,大致可以赚三四千元钱。“真是辛苦啊!”我心里这样想,不过从他的话语间,我仍能体会到他们一家人的幸福。
  随着对他了解的深入,我慢慢对他产生了好感。回忆一下过去,自己曾经去过喀纳斯,并与哈萨克人和蒙古人有过近距离的接触,但自己还不曾像今天一样,与真正的南疆维吾尔人有过这么轻松愉快的交流,起初由于陌生感而造成的戒备心理,慢慢被买买提明的热情所融化,尽管他用的普通话有时词不达意,但我能感受到他的真诚。
  一个多小时后,车到了德令哈市。
  令我惊讶的是,现在已经“傍晚”8点,而太阳却依然挂在西边的天际。记得在柯柯镇的时候,夕阳就看似即将沉没,但却持续了很久,莫非柴达木荒原戈壁的残阳总是要比别处燃烧得更久更壮烈一些?按在东部地区的常识,这时太阳应该早已落山,夜晚的灯火也已经多如繁星,可在柴达木为什么太阳迟迟沉不下去呢?估计是由于高原反应的缘故,我脑子反应起来确实要迟钝得多,当车开到一个加油站,看到挂在收费处的石英钟时,我顿时恍然大悟——这不就是时差吗!
  我们从东到西地奔跑,其实一直是在和时间赛跑,北京与新疆的时差至少有两个小时。只不过我们一路狂奔,注意力仅仅集中在变换的空间上,而忽视了时间的流逝,所以时空转换的敏锐度就会差很多,以至于我们向西飞驰的过程中,感觉落日一直就在眼前,总是沉不下去。而这飞奔赶路的过程,在夕阳的万道霞光的照射下,也显现出一种“夸父逐日”般的壮阔!
  买买提明告诉我,整个绕德宁哈市的315国道线上就只有两个加油站,前方进入柴达木腹地800公里左右的戈壁荒漠是找不到任何补给的,也没有加油站,因此,所有离开德宁哈进入柴达木盆地深处的各种车辆都要在此将油料加满,包括备用的油桶。在那有几百公里路程的盐泽戈壁,除了满目黄沙、茫茫大漠,尽是荒无人烟、鸟不生蛋的地方,什么都没有。令他迷惑不解的是,我独自一个人居然 “胆大包天”地跑到这里来旅行,真是难以想象,不可思议。
  在加油站,他死劲地摇晃着车尾,希望油箱能填充得满满的。然后,他和他的帮手驾车离开加油站,停在不远的路边一清真食店门前,也没跟我招呼一声,就下了车,径直走到小店撩开店面门口厚厚的塑料门帘,跟店老板吆喝着让准备饭菜。
  这下倒是把我给弄得不知如何是好,是给30元车钱停下来?还是吃点东西,和他们一起继续夜行?我一时还没有主意。不过在这个城市的近郊,夜色已经姗姗来迟,周围荒芜一片,陌生而又寒冷,隐隐令我不安,加上斯文赫定描写的黑夜里野狼的长嚎仿佛就在耳旁……于是,我把买买提明叫到一旁,小声地对他说:“450元到和田。”我决定跟他们连夜赶路,穿越这大漠戈壁。买买提明立即点头同意。我接着说:“今夜这顿晚餐由我请客。”可他们怎么都不同意。最后,我也没去强求,便独自去了临街路边另一四川食品店,买了牛肉干、豆腐干和矿泉水,权作路途的干粮。
  当我回到车边准备与他们会合时,突然发现,买买提明的帮手正从车里拿出一块毯子,铺在车旁地面,双膝跪下,面朝西天,磕头作揖,嘴里还念叨着什么……正在纳闷之时,我又看见买买提明也从车内抓出一个印有“清真”二字的塑料壶,跑到一个油桶状的水车边,从水龙头里接了半壶水,在路边认真冲洗了双手后,也并排着跪在另一条毯子上,朝着西边磕头作揖,做祈祷状。
  整个过程中,他们两个人的动作就像军人的操练,按部就班,非常麻利,不顾一切,也很像电影里编排的动作,相当娴熟和专业。这短短的几分钟,尽管使我讶异,却令人肃然起敬。半晌,我才回过神来——这不是在祷告吗?
  完了,买买提明告诉我说,他们是虔诚的穆斯林,不管在哪,每天都要向真主祈祷5次:清晨一次,中午饭前一次,晚饭前一次,晚饭后一次,睡觉前一次。用穆斯林宗教的“五时”礼描述,即为晨礼、晌礼、晡礼、昏礼、宵礼。
  看来,除了马上要穿越沙漠戈壁外,我也即将在先知穆罕默德的指引下进入伟大的穆斯林世界。在那里,真主安拉是唯一真实的主宰,他用《古兰经》开启了人们的智慧。这些,难道不正是我本次旅行所期待的吗?只不过没想到会这样不期而遇。
  ……
展开
目录
缘起
一、出发
日月山往事越千年
二、青海湖的黄昏
高原反应的折磨
三、校车上的学生
茶卡盐湖的科普
四、柯柯镇的清冷和诗意
唐古特人出没之地
五、奇遇
德令哈的错觉,不落的夕阳,买买提明的生意
六、穿越柴达木盆地,
两个穆斯林的“昏礼”和一个“塔琏湖”的美梦
七、穿越盐泽戈壁,
黑夜中的雅丹,老茫崖的南八仙
八、翻越阿尔金山,
在花土沟告别祁漫塔格
九、进入库姆塔格沙漠
古丝路南道的起点  楼兰古国,罗布泊、米兰遗址
十、走进塔里木盆地
瓦石峡,沙漠绿洲,车尔臣河边滑沙
十一、塔克拉玛干沙漠南沿
且末的维吾尔农庄,南疆的棉花与哈密瓜
十二、穿越塔克拉玛干沙漠
民丰县,塔中油田,沙漠第一村与安迪尔古城传说
十三,浩渺茫茫的沙漠腹地
尼雅河,精绝古国
十四、分手,依依惜别
于田县的好运气,见到库尔班大叔
十五、闯入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
克里雅河尾闾,沙埋古城的传说,达里雅布依乡
十六、沙漠腹地的绿洲
达里雅布依乡的篝火晚宴,喀拉墩沙漠遗址
十七、告别达里雅布依衣乡
故事里的沙漠遗址丹丹乌里克,绿洲生态
十八、向昆仑山致敬
重返丝路南道,和田软玉,玉帛之路
十九、昆仑山下的南疆重镇
漫步和田市,古城寻踪
二十、今昔于阗古国
瞿萨旦那“地乳”的传说,疯狂的掘玉人
二十一、钻进玉龙喀什河大峡谷
喀什塔什乡,昆仑山脚的挖玉人,一伙土匪的故事
二十二、昆仑山脚的“黑山村”  喀拉古塔格
徒步的天堂,中国最原始美丽的村庄、电视民工库尔班江
二十三、和田的穆斯林绅士
佛教与伊斯兰教的于阗大撞击,以及和田美女
二十四、离开和田
喀喇汗王朝,历史的“口香糖”
二十五、喀喇汗王朝的崛起
抵临喀什噶尔之夜的百年宗教战争,真主伟大
二十六、南疆重镇喀什噶尔
语言障碍的烦恼,老乡,一段伟大的世纪对话
二十七、离海洋最远的城市
古代东西方商贸之结,文明交汇之结
伟大的历史学家汤因比选择的宜居之地
二十八、阔孜其亚贝西
吐曼河边的高台民居,游走古巷
二十九、层层叠叠的民居,曲径通幽的街巷
庭院、老人和孩子,土陶作坊的吾术尔大妈
三十、 喀什噶尔巴扎
漫步古城,“原点在这里”
三十一、 艾提尕尔清真寺
《古兰经》说,“贫困会使人变得脆弱敏感,也容易使他被别人影响”。
穆斯林的精神世界,关于麻扎的一个寓言故事
三十二、 前往帕米尔高原
红山,穿过盖孜峡谷,翻越九别峰“山墙”
三十三、 葱岭,“世界顶上的第二层楼”
布伦口山谷下的白沙海,与公格尔峰握手
三十四、冰山之父——慕士塔格峰
喀拉库勒湖,苏巴什达坂,萨雷阔勒岭
三十五、塔什库尔干塔吉克
石头城,在塔格敦巴什帕米尔谷地,柯尔克孜人毡房
三十六、终点,红其拉甫边防哨所
帕米尔高原雪山“结点”,古代丝绸之路冰川关隘,昆仑山颂
三十七、没有终点的结束
一条伟大的冰川古道,写在明铁盖达坂冰川的书信
后记
跋:回到“一个人的西域”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青岛市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