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吃粥喝汤, 好处多多
糜粥一省费,二味全,三津润,四利膈,五易消化,养老最为相宜。
——清?黄云鹄《粥谱》
以汤粥为膳,从帝王至民间善治病者,不如善慎疾;善治病者,不如善治食。以汤粥为膳的食疗文化在中国已有数千年的历史。“以食为养”的食疗文化一直紧紧地与我国精湛博大的饮食文化结合在一起,且流传至今仍然受到百姓的喜爱。
古人云:“粥饮为世间第一补物”
中国古代食粥的历史从先秦至今,非常悠久。关于粥膳的专著最为著名的则是清代文学家黄云鹄的《粥谱》,其书收集了从先秦到明代的数百种食粥方法,以及关于食粥的论述、注意事项等,其专与丰富无他书可及。
黄云鹄对食粥钟爱有加,其经过多年食粥的经验获得了食粥之益,觉身体“较十年前为健壮”之后,便决心撰写《粥谱》以利人。他说:“吾近读养生之书,乃盛称粥之功,谓于养老最宜。一省费,二味全,三润津,四利膈,五易消化。试之良然。每晨起,啜三四碗,亦不觉饱闷。予性颇讳老,亦实觉较十年前为壮健。自得粥方,益复忘老。粥之时用大矣哉。”
据现代科学证明,食粥对身体有诸多好处,尤其适宜中老年人食用。而药粥可以起到营养兼调理的双重作用。药借粥力,粥借药威,相辅相成,既有营养价值,又可防病强身。中国古代食粥风之盛黄云鹄曾在《粥谱》中描述:“吾乡人讳食粥,讳贫也。顾都邑豪贵人会饮,必继以粥。索粥不得,主客皆不怿。粥固不独贫者食矣。”我国古代贫民、灾民以食粥果腹。
然,帝王将相、达官贵人食粥则为调剂胃口,延年益寿,滋养身体。白居易曾饮御赐“防风粥”,居然“食之口香七日”。
现今,百姓食粥多为养胃养生。以汤滋养,从古到今备受青睐在《黄帝内经》中有这样的记载:“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唐代名医孙思邈在《备急千金方》之《食治篇》中,指出了多种具备食疗效果的水果、蔬菜、肉等食物,以及很多食疗方,其中汤品占有很大的比例。可见,我国从古代便开始重视食养。
在民间对汤品则有“吃饭先喝汤,老了不受伤”“吃饭多喝汤,免得开药方”“天天都喝汤,苗条又健康”的赞誉。在日常生活中,产妇多以喝汤的方式来滋补、催乳;素体虚弱、病后、慢性病者均以汤饮的方式来调养;还有身体健康者平日多饮汤,也可达到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效果。
据科学研究证明:汤品有利于消化、吸收,减少了消化系统的负担,这是因为在煲汤的过程中,各种食材的营养成分被充分地渗入到汤中,很容易被人体吸收。
古人云“其高年之人,真气耗竭,五脏衰弱,全仰饮食以资气血,若生冷无节,饥饱失宜,调停无度,动成疾患……”老人之食,大抵宜其温、热、熟、软,忌其黏、硬、生、冷,汤品非常适宜中老年人食用。粥膳的渊源最早食粥之人可能是黄帝粥膳是我国特有的食疗文化,其历史源远流长,据史书记载:黄帝好烹谷为粥,故推测我国食粥最早的人可能就是黄帝。
利用粥膳开始食疗养生,一般认为是在西汉时期。汉代司马迁编写的《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记载了当时的名医用粥改善病症的事迹,说明粥膳具有很好的食疗作用。
东汉名医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记载了很多将粥膳与药物合用的名方,比如“桃花汤”,不过此处的“汤”并非我们如今饮用的汤,而是将米煮熟后去渣所用的米汤。唐宋时期,粥膳养生开始普及隋唐时期关于粥膳的记载,主要是隋代的医书《诸病源候论》与唐代著名医学家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其均记载了一些粥膳食疗方。在《备急千金要方》粥膳的渊源还有一些民间常用的粥膳食疗方,比如用谷皮糠粥来改善脚气,用羊骨粥来补阳气。
到了宋代,粥膳食疗又有所发展,粥膳养生变得更为普遍。其中,《太平圣惠方》中记载了100多个粥膳食疗方,《养老奉亲书》中收集了数十个粥膳食疗方,苁蓉羊肉粥、生姜粥等都沿用至今。
在金元时期,医学史上著名的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东垣对粥膳食疗很有研究,在此时期的《寿亲养老新书》收集了数十方粥膳食疗方。清代黄云鹄之《粥谱》为集大成者著名的明代医学家李时珍编著的《本草纲目》一书,收录了更多的粥膳食疗方;明太祖第五个儿子周定王主持编撰的《普济方》共收录了近200多方粥膳食疗方。
到了清代,《老老恒言》记载了数百种粥膳食疗方。而在清代光绪年间出现的《粥谱》无可厚非是粥膳食疗的集大成者,此书不仅收录了200多方粥膳食疗方,而且还描述了每方粥的疗效以及煮粥、食粥的注意事项。今日粥膳编歌谣,为百姓普遍应用粥膳发展至今,老百姓普遍应用,其种类非常丰富,而且针对性也很强,不同季节、不同人群、不同体质都有很多相适宜的粥膳。
更有甚者,将食用粥膳编成歌谣,便于百姓在日常生活中科学食用。比如:
若想降血压,煮粥加荷叶。
滋阴润肺好,煮粥放银耳。
健脾助消化,煮粥加山楂。
壮阳胜补药,煮粥放韭菜。
腰酸气肾虚,煮粥放板栗。
乌发又补肾,粥里放核桃。
春季防流脑,荠菜煮粥好。
梦多又健忘,粥里加蛋黄。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