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这个社会会好吗
0.00     定价 ¥ 39.00
青岛市图书馆
此书还可采购3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802564077
  • 作      者:
    熊培云著
  • 出 版 社 :
    群言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3
收藏
编辑推荐
  

 1、熊培云新作品,呼吁中国人的“中国梦”
  “近几年来,我之所以在各地做有关”这个社会会好吗“的同题演讲或者讲座,除了探讨当下的一些紧要问题,更是着眼于将来的建设,希望自己能为这个社会的转型播下一些真正的自由与宽恕的种子。虽然力所不逮,忧思之心却是赤诚。
  我相信中国终将朝着一个开阔的地方前进,在个体权利基础上缔结一个全新的国家,也相信中国会因为有更多的人担起自己的命运而担起东亚与世界的命运。”
  2、中国改革的关键时期,心怀希望也是一种责任
  “在制度成为一种逆境,社会自甘沉沦的时候,我们该如何自救?守住自己的价值观,未必要你去做多大牺牲,首先要做到的只是不比坏,不跟着沉沦的世界一起跑。以自己的存在昭示世界的一点希望,既是自救,也是救世界。
  我们不能等着天下好了才决定做一个好人。每个人都可以是美好世界的种子。种子多了,时令到了,社会也自然会朝着好的方向走。现在的时务就是从一个封闭的社会走向开放的社会。我们每个人都是社会环境的一部分,你多一份悲观,这个社会就多一份悲观。”
  

展开
作者简介
  熊培云,1973年生于江西永修。毕业于南开大学、巴黎大学,主修历史学、法学与传播学。思想国网站创始人。与写作相关的职业主要有《南风窗》杂志驻欧洲记者、《新京报》首席评论员、《南方周末》等若干知名华文媒体专栏作家、社论作者及特约撰稿人。现执教于南开大学。
  其文字沟通理性与心灵,自由、明辨、慈悲、温暖,多次获评国家图书馆、《亚洲周刊》、《新周刊》等机构媒体颁布的年度图书奖,致力于建设一个人道的、人本的、宽容的、人人为自由而尽责的美好社会。
  作品主要有《思想国》、《重新发现社会》、《自由在高处》、《一个村庄里的中国》、《中国新革命--<重新发现社会>海外版》、《中国之觉醒》(法文译著,香港)。
展开
内容介绍
  乌托邦时代,为了未来否定现在;功利主义时代,为了现在舍弃未来。当中国从一种极端滑向另一种极端的时候,熊培云以一如既往的乐观态度,唤回人们对理性的信心与热情。这个社会会好吗?既是疑问,也是期许。《这个社会会好吗》打通古今中外,不仅着重探讨了革命与改良、自由与责任、暴力与宽恕、道德与法律等关键议题,而且从“以己任为天下”的角度,诠释了个体之于社会变革的重要性。
展开
精彩书评
  作者从社会的各个方面出发,以历史为依据,用独特的视角阐述问题,深刻而又令人思考。
  ——京东用户评论

  今年1月份的新书,根据近两年的讲座材料整理而成。分析事物相当入理。 熊培云的书一直温和理性。
  ——京东用户评论
展开
精彩书摘
  他们使自由的每一个足音都变成一座坟墓,这种情况要继续到什么时候?你们要面包,他们掷给你们人头!你们口干欲裂,他们却让你们去舔断头台上流下的鲜血。
  ——丹东
  中国到哪里去?谈到今天的中国,许多人喜欢拿某个国家的某个时期与之相提并论。比如说它像辛克莱尔《丛林》里的美国,像水俣病泛滥时期的日本,抑或更像政治和解之前的南非——那时候南非也有人会莫名其妙地死在监牢里,而原因据说是他在洗澡时不小心踩到了一块肥皂。
  当然,读者还可以找到一些其他的历史截面,说今天的中国像是某个时期的苏联、北非、阿富汗,甚至中东——理由也许只是前些天中国某个地方竟然也发生了自杀性袭击事件。如果遇到一个熟悉中国历史的人,他可能还会皱着眉头说现在的中国像先秦,像盛唐或者晚清。总之,只要你愿意,总能找到几个可以重叠的特征,将两个天遥地远甚至完全风马牛不相及的时代联系在一起。但那些特征却又是真实的,绝非杜撰。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狄更斯关于大革命时期法国的评价似乎同样适于今天的“盛世中国”。这里是朝气蓬勃的新世界,又是悖论满身的旧王国。这里愚蠢与聪明交织,黑暗与光明缠绕。这里有的人踌躇满志,有的人垂头丧气;有的人富可敌国,有的人家徒四壁;有的人直登天堂,有的人直下地狱。
  一
  2012年春天的一个下午,我在西单附近的一家中餐馆和一位法国学者聊天。他说,今天的中国像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东欧,也像是法兰西第三共和国(1870—1940)。我笑了笑,说如果对照法国历史,今日中国所处的时代既像法国大革命之后,又像法国大革命之前。理由如下:
  前者,1789年开启的大革命并不像预想的那样成功,革命带来了某些方面的进步,同样带来了预料之外的恶果,甚至一次次回到帝制时代。革命不过是历史转型的开始,而承受了暴力之苦的许多法国人包括知识分子已经惧怕流血,从而寄希望于日积月累的社会建设。我曾说中国是“二十世纪流血,二十一世纪流汗”,想必以流汗之世纪代替流血之世纪,也是今日绝大多数中国人之所想。
  至于说像法国大革命以前,并不是说社会矛盾使中国一定会再次爆发革命,而是说这两个时代的社会心理有着惊人的相似。和路易十五时代相比,路易十六的有限改革已使法国面貌一新:政治由专制走向开明,社会由封闭走向开放,国民自由可谓有增无减,然而也是在这种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觉得生活难以忍受。正如托克维尔在《旧制度与大革命》里所分析的,“革命的发生并非总因为人们的处境越来越坏。最经常的情况是,一向毫无怨言仿佛若无其事地忍受着最难以忍受的法律的人民,一旦法律的压力减轻,他们就将它猛力抛弃……人们耐心忍受着苦难,以为这是不可避免的,但一旦有人出主意想消除苦难时,它就变得无法忍受了”。
  这就好比一个生来手脚都被戴上镣铐的人,当他有朝一日被解除了手铐,自由虽然增加了,但这种局部改善可能让他感受到更深的痛苦,也让他有机会提出更多的要求:其一,当他开始行使双手的自由时,不仅发现脚上的镣铐会间接限制双手的自由,还有可能将脚上的镣铐视为一切不幸生活的根源,并为此感到羞耻;其二,因为恢复了对现实的疼痛感,在手铐被去除后,他理所当然地会认为脚镣同样应该去掉,道理是一样的,而且迫不及待;其三,他不再是个被绑着四肢的人,双手的自由将为他除去脚上的镣铐提供条件。
  路易十六的不幸在于,虽然他已经着手改革,但他改革的决心与未来的格局却没有跟上巴黎那些脚戴镣铐的“半自由人”冲向巴士底狱的速度。
  谁也不能否定这样一个事实,从整体上说,今日中国人的生活水平较之三十年前大有改观。然而,由于公权力尚未得到有效约束,社会间的侮辱与损害日积月累,再加上改革开放所带来的权利观念的变化,这个“最好的时代”正积累着某种“最坏的时代”才有的革命情绪。
  一个耐人寻味的变化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当李泽厚与刘再复一齐喊出“告别革命”时,他们的思考被认为是代表了那个时代的思想高度;而在2011年底,当年轻的韩寒因为“不想再讨好任何人”而公开“拒绝革命”时,他却在一夜之间成为“叛徒”,不得不接受来自各方尤其是“革命派”的冷嘲热讽。无论你是否支持或信任韩寒,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从最初对“政治不正确”的讨伐演变为一场声势浩大的“倒韩运动”,韩寒的“拒绝革命”是导火索。
  二
  法国如何终于告别革命——在十九世纪末,也就是法国大革命发生近百年之后?
  法国大革命推翻旧制度,被视为历史的进步。然而革命的马车最终失控,冲进了人群。理性的冒险变成了现实的灾难。此后若干年里,法国更是在帝制与共和之间摇摆不定。有人说,麻将的魅力是可以推倒重来,可历史却从来不给人假设的机会。
  盘点法国如何告别革命,法国历史学家弗朗索瓦·傅勒首先将功劳记在了第三共和国的国父们身上,正是他们给法兰西带来了一套和英美宪政民主类似的民主模式,建立了两院议会等制度。而他的同行罗桑瓦龙则认为关键在于公民社会的成长。自从第三共和国建立以后,法国的工会、政党、选举委员会、合作社、互助社以及更为普遍的社团组织让法国社会渐渐脱胎换骨。
  除此之外,知识阶层的痛定思痛同样功不可没。
  大革命发生以后,远在英国的思想家爱德蒙·柏克曾警告海峡对岸暴躁的法国人不知道珍视本国的价值与传统,正在让法国变成“文明的废墟”。值得庆幸的是,法国没有走上“不断革命”的不归路。十九世纪,在思想文化领域,从贡斯当到托克维尔,从圣西门到孔德,从雨果到左拉,法国的思想家、文学家为法国社会理性和心灵的重建源源不断地输送养料,使自由、平等、博爱的价值观以及人道主义、法的精神等在血腥的革命之后得以续接。正是政治与社会的多线并进,使在革命浪潮里风雨飘摇的法国船绝处逢生,像傅勒所说的那样,“大革命驶入了港湾”。
  ……
展开
目录
自序:为自由而担责
[革命] 如何告别革命
[观念] 观念与中国
[在场] 围观改变什么
[技术] 互联网精神
[道德] 为什么要相信道德
[传统] 中国人的自由传统
[边界] 国界与自由
[人治] 人治时代的自由
[资本] 从“姓社姓资”到“姓张姓李”
[底线] 底线派
[价值] 解构,但不嘲弄一切
[人心] 人心与制度
[开放] 中国应该向中国开放
[公共精神] 公知的沦落
[暴力] 为什么戾气弥漫
[差异] 寻找替罪羊
[宽恕] 没有和解就没有未来
[冲突] 站在生命一边
[财产] 唯有土地与明天同在
[极端] 我们总得有些长远打算
[救赎] 个人如何改造世界
[时势] 识时务者为俊杰
[超越] 自由在高处
[责任] 大师以后是我们
[阅读] 在书里遇见灵魂
[救世主] 假如危机来临
后记:不在未来,就在去未来的路上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青岛市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