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教育创造了很多“天才”的传奇,这让更多望子成龙、望女成风心切的父母们趋之若鹜。因此,各种早教机构闻风而起,琳琅满目的学前教育班让父母们目不暇接。孩子们确实需要科学的早教而为以后的出类拔萃、脱颖而出打下基础。但是盲目加入“制造天才”的行列,给孩子不切实际的超前教育,不但对孩子没有什么好处,甚至会酿成孩子的成长悲剧。
其实,在我国古代就已经有了“天才”,脍炙人口的《三字经》就有:“莹八岁,能咏诗。泌七岁,能赋棋。”此乃“神童”。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中,所谓的天才简直屈指可数,但现如今能咏诗、赋棋的孩子一抓一大把。那么究竟什么样的孩子才算是“天才”?应当如何对待“天才”的教育昵?
我们所理解的“天才”,一部分是早慧儿童,他们比常态儿童发育得早些,然而长大之后他们的智力未必超过常人;其他则是智力一般的孩子,但他们在经过某一方面的特殊训练后,掌握了超于常人的一技之长后被誉为“天才”。
诺伯特·威纳是美国天才,他7岁时就开始读但丁和达尔文的著作,18岁的时候就被哈佛大学授予哲学博士学位。他在自传《昔日天才》中表示,所谓“天才”是指那些在求学之年(中学或以下)已达到成人智力标准的儿童。他认为社会对“天才”过分渲染是错误的,他用自己的经历向全世界呼吁:“天才并不为社会所需。”而早期教育努力的目标恰恰是培养聪明可爱、天真活泼的孩子,而不是小大人似的天才。
有很多父母把学习和教育混为一谈,他们认为,学习成绩的好坏与教育效果是一致的。有些幼儿园纷纷推出诸如“到小学入学前可让孩子识5000个字、背诵500首唐诗”的所谓特色教育。但是超前识字、学算术、学外语就真能制造天才吗?很多父母为了给孩子良好的、全面的早教,盲目奔波在早教路上,他们对如何“制造天才”也是一知半解,甚至没有多少认识。晓菲的妈妈说,她在怀孕的时候就开始接触早教的书籍,令她颇感吃惊的是,几乎所有的早教书籍中,都特别强调早期教育尤其是3岁以内教育的重要性。例如,日本某教育学家通过研究发现,在孩子出生后就对其进行理想的教育和培养,可以开发其智力的100%;但在孩子5岁后才开始教育,最多只能激发出儿童80%的智力,从孩子10岁开始,激发值只有60%c,美国著名教育家本杰明·布鲁姆则指出,一个人17岁之前的智力发展,大约50%是在4岁之前完成的,4~8岁完成30%,剩下的20%则在随后的九年内完成。更有甚者提出,孩子最好的教育年龄是在母亲胎内的时候。
从接受了这些早教理论,各种各样的早教方案就堆满了晓菲妈妈的床头。如今,晓菲已经4岁了,每周末她的妈妈都为她安排兴趣班,周六上午学英语,下午上思维、学说话两个班。晓菲父母还准备明年给晓菲报钢琴班、游泳班、滑轮班、画画班等,计划一大堆。晓菲的妈妈表示,她已经感到很累,觉得晓菲也很辛苦。但是这样做到底值不值。她还很迷茫。
在现在的社会当中,和晓菲妈妈抱有同样心理的父母不在少数,父母们对孩子进行早期教育带有过多的盲从心理,这是可以理解的,可是父母们应该有一个正确的心态,冷静地面对“制造天才”的不良现象。要知道,天才不是制造出来的。这样才会做出对孩子成长和成才有利的决定,也不会花冤枉钱。
然而,早期教育只是尽力把孩子的潜在能力发挥出来,并不表明非得学会什么。盲目地追求教育的“外包装”,对孩子的成才并没有实质性的作用。早期教育是孩子成长和成才的重要一环,但是早期教育并不等于把孩子培养成天才,早期教育不能以培养天才为目的,只要有利于孩子的成长和心智的成熟就可以,千万不能强求,否则只会适得其反。
今天所诞生的“天才”很多都是在成人的“压力”下制造出来的,在很大程度上都反映了父母望子成龙的心情,而在本质上是违背教育规律的,也都是拔苗助长的产物,几乎都是被父母人为地“制造”出来的。所以,为了孩子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为人父母者千万不要盲目加入“制造天才”的行列。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