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太宗皇帝 大唐贞观廿三年(纪元后649年),在秀丽的终 南山里,那苍松绿 柏环绕的翠微宫里,先曾祖父太宗皇帝正在含风殿染 病在床。那座 行宫是曾祖父的避暑宫殿,和长安有一溪谷相通。溪 谷之中,风光佳 绝,清流横贯谷中,清澈见底,潺湲成韵,自山峦间 泻下,流往长安南 郊,南郊近珠江湖一带,别墅山庄,栉比鳞次。终南 山再前行,并于峰 峦嵯峨的太白山脉。但终南山在长安附近,高出长安 约有一千尺,自 为一平原,隐僻幽静,别成一天地。终南山这所行宫 ,构造简单,是一 座农庄式的别墅,用一座旧宫殿拆下来的木材建筑。
太宗皇帝一向 作风如此。以大唐一代开国君王之尊,宫殿楼台,决 不求其辉煌壮 丽。自己居住在隋朝遗下的宫殿里,数处小补加修, 已觉称心满意, 因为他深知过去数十年中,兵连祸结,庶民饱受涂炭 ,贫困未苏,大兴 土木,必增税收,并非造福百姓。在皇宫之中,他确 曾饬建凌烟阁,但 那是为了纪念二十四位开国功臣,因为他们多年保驾 ,东征西战,奠 定邦国之基,使百姓重享太平之福。太宗皇帝极重道 义,修建凌烟 阁,纯粹是感念当年战场上的将士和友人,把诸功臣 的肖像绘在凌烟 阁上,一则借以庆重臣之功,一则借以志太宗自己的 勋劳。
太宗皇帝两个月前染患痢疾,虽然有时显得轻些 ,但始终没有完 全治好。全身精力似乎都已耗尽,现在虚软亏损已甚 。他觉得大去 之日已经为期不远了。
太宗皇帝今年五十二岁,不幸身染重病。身为武 人,他虽然年过 半百,但素质极健壮,对猛将谋士真是深仁厚泽,为 古今所稀有。太 宗以天纵英才,领袖群伦,为人直爽而宽厚,臣子有 过,必坦诚相告, 自己有过,也命臣子力诤直谏。太宗御下,英才贤士 ,济济一时,刚毅 廉直,尽于朝政。仁圣天子一片爱臣之心,文武百官 无限敬君之意。
不知为了什么,臣子虽众,竟觉得集众才于一身,也 不及太宗皇帝之 英伟睿智。太宗皇帝在战场之上,不避石矢烟尘之险 ,曾亲率大军远 征高句丽,又统帅诸将北征突厥,击溃突厥联军,西 方拓边至土耳其 斯坦,临近了里海。又曾遣将自北部进攻印度,迫使 尼泊尔入贡天 朝。太宗为人大公无私,平易近人。虽然虬髯如戟, 可以悬弓,看来 狰狞可畏,实则仁厚爱民,如保赤子。即此一点爱民 之心,就构成了 辉映千古的大唐力量。太宗皇帝深得民心,而人民对 大唐皇室的效 忠就招致了武氏梦幻的破灭。以上所述正好做本书后 文的对照。
太宗一次驾临一所监狱,看见一些已经判处死刑 的囚犯。他问 他们:“你们是不是愿意看看父母呢?”待决的囚犯 狐疑不信。太宗 说:“我是你们的皇帝。我放你们回家。回家去看看 你们的父母子女 吧。明年秋天再来受刑。” 囚犯闻听,真是惊喜万分,都被释还家。次年秋 季来临,又回监 狱就刑。囚犯以为罪有应得,都乐于就死,无所怨尤 。在当年,一个 死囚之定谳,要经过地方级三次审判,再上诉最高审 判的大理寺,大 理寺要与皇家的门下省的代表和中书省的代表共同审 判。太宗皇帝 之纵囚还家纯系一时的情感,自然不足为训。但是也 可以说此等事 不可无一,无须有二,正是太宗宽厚仁德的一股子真 情。
太宗皇帝既已染病虚弱,于是想到继承大统一事 。太子为晋王 治,太宗驾崩后,即位为高宗。
在家庭方面,太宗皇帝并不幸运。一个心爱的好 公主几年前死去, 死时才三十六岁。太宗皇帝的文德长孙皇后真是贤德 之至。每逢大臣 直谏,触怒了太宗,她总是支持大臣,力陈大臣是忠 君爱国,皇上应当察 纳忠言。长孙皇后之兄长孙无忌,虽然是太宗的良臣 谋士,皇家的股 肱,长孙皇后却永不许她兄长掌权太重。当她病势垂 危的时候,有人提 议要请皇上颁布大赦,借以感动神灵。皇后说:“不 可以。这是以我私 人之事置于国法之上。人命都由天定。若是行一善而 可延长数年寿命 的话,我一生从来没做恶事。若是只凭行善不能修得 寿数,祈寿又有何 用?”临终之时,她遗命葬于山丘足矣,不必广筑陵 寝,借以节省民力。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