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子胥见此,他觉得自己不能坐视不管。他不能再让夫差错过灭越的机会,便劝谏道:“越国是我国的隐患。我国与越国同处于一片土地上,他们对我国不仅仅是臣服那么简单,他们是有欲望的。他们的假意臣服,不过是为了达到他们的更高欲望,并不是出于真心。不如借此机会灭掉他们。事实上,我们攻打齐国而获得的土地,对我们来说就如同满是石块的田,没有任何用处。越国要是不被灭掉,那么吴国就可能被其吞掉。让医生看病,却对他说要留下病根,这是从来没有过的。《盘庚之诰》说:‘若有猖狂捣乱者不听话,就全部诛灭而不留后代,切不可让他们留下余孽!’在这样的情况下,商朝兴起了。现在,大王您却反其道而行之,还想让吴国强大,这怎么可能呢!”如此激切的话,夫差不但听不进去,心中还颇为反感。
夫差不想再听伍子胥说三道四,于是,派他出使齐国。临行前,伍子胥对儿子说:“为父多次劝谏大王,而大王不听。
现在,为父已经看到吴国的祸端了。即便你们跟着灭亡,也是没有用处的,不如随为父到齐国避祸吧。”于是,他趁着出使齐国的机会,把儿子暗中托付于齐国的贵族鲍氏,这便是后来齐国的王孙氏。
在吴国,伯豁因与伍子胥的政治意见不统一,两人的矛盾已是越积越深。
当他得知伍子胥把儿子托付给齐国鲍氏,便乘机在夫差面前说伍子胥的坏话,他说:“相国子胥为人刚暴,待人少恩而又多猜忌。现在,他对大王您充满怨恨,只怕会酿成大祸。上次大王伐齐,子胥认为不可,可大王却能取得大功而回。子胥因他的计策未被大王采用,心中生了怨恨。现在,大王又打算伐齐,子胥却刚愎自用,一味地强谏,动摇了军心,希望吴国军队战败,以此来证明他的谋略正确。
现在,大王您亲自率领大军伐齐,国内空虚,子胥在出使齐国回来后,却装病不起,不随同大王一起出征,大王对此不可不备啊。若在大王出征期间,他在国内兴起祸乱,到时想避免恐怕是来不及了。况且,我已派人暗中探知,他前次在出使齐国时,已经将自己的儿子托付于齐国的鲍氏。作为臣子,在国内过得不得意,竞向外求助!他自认为是先王的谋臣,而现在不被重用,因此心怀怨愤,希望大王您有所打算。”听完伯豁的话,夫差说:“不光是大宰您这样说,寡人也很怀疑他呢。”于是,夫差决定,在北伐前先除掉相国伍子胥。他赐给伍子胥一把名为属镂的剑,派人送给伍子胥,并对他说:“请你用这把剑自裁吧!”伍子胥接到夫差的命令后,仰天长叹说:“啊!谗臣伯豁作乱,大王没能明辨是非,却要杀我。是我让你的父亲成就了霸业。
在你父亲临终前,那时尚未立太子,当时,诸公子争位,是我置自己的生命于不顾,在你的父王面前替你说话,为你争得了太子之位。在你立为太子后,为了感激我,想分吴国给我,我不敢奢望,坚辞不受。而今你却听信谗言,竟然要杀长者!”在临走时,他吩咐门人说:“我死后,请你们在我的坟上种上一棵梓树,让它长大以后可以做棺材,还要把我的眼珠抠出来。悬于吴国的东城门上,我要亲眼看看越军是如何进城消灭吴国的。”说罢,拔剑自刎而死。其实,伍子胥口中所说的棺材,实际是暗示吴国必亡,棺材是留给夫差的。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