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资治通鉴
0.00     定价 ¥ 49.00
青岛市图书馆
此书还可采购3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553501109
  • 作      者:
    (北宋) 司马光著
  • 出 版 社 :
    上海文化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内容介绍
  《资治通鉴》通过详实的历史记载,向当时的统治者说明了历史的经验对于政治统治的重要性,在这一点上《资治通鉴》所提供的历史教训,是以往任何一部史书都不能相比的。另外从历史观点上,《资治通鉴》认为国家的兴衰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统治者们的修养。提倡君主应遵于礼,讲究仁义,在用人方面要量才而用,赏罚分明,还要能听取臣民的谏言,这一点对于后来历代的统治阶级都有一定的约束作用,直到今天也不失其意义。
展开
精彩书摘
  《资治通鉴(图文精释版)》:
  【译文】周赧王五十五年(前260年)赵兵屡次被秦兵打败,廉颇便下令坚守壁垒,拒不出战。赵王以为廉颇损兵折将后更加胆怯,不敢迎敌,很是恼怒,多次斥责他。秦国应侯范雎又派人用千金巨款到赵国施行反间计,说:“秦国所怕的,只是马服君赵奢的儿子赵括来做大将,廉颇好对付,而且他也快投降了!”赵王于是便让赵括代替廉颇为将。蔺相如说:“大王因为赵括的名气而使用他,就好像是粘住调音的琴柱再弹琴啊!赵括只知道死读他父亲的兵书,不知道随机应变。赵王不听。当初,赵括从小学习兵法时,就自以为天下无敌,曾经与他的父亲赵奢谈论兵法,赵奢也难不倒他,但总不说他有才能。赵括的母亲询问原因,赵奢说:“带兵打仗,是出生入死的事情,而赵括说起来却很随便。赵国不用他为大将也还罢了,如果用他作大将,破赵军的必是他!”待到赵括被任为大将将要出发,他母亲急忙上书说赵括不能用。赵王问:“为什么?”赵括母亲回答说:“当年我侍奉赵括的父亲,他做大将时,亲自捧着饭碗去招待的有几十人,他的朋友有几百人。大王及宗室王族给他的赏赐,他全都分发给将士。他自接受命令之日起,就不再理睬家事。现在赵括一做了大将,就东向高坐,接受拜见,大小军官没人敢抬头正眼看他。大王赐给他的金银绸缎,他全都拿回家藏起来,而且天天忙着察看有什么良田美宅可买的就买下来。大王您以为他像他父亲,其实他们父子俩的用心完全不同。请大王千万不要派他去!”赵王说:“老太太你不用管,我已经决定了。”赵括的母亲便说:“如果赵括出了差错,请大王不要连累我一起治罪。”赵王同意了。
  秦王闻括已为赵将,乃阴使武安君为上将军而王龅为裨将,令军中:“有敢泄武安君为将者斩!”赵括至军,悉更约束,易置军吏,出兵击秦师。武安君佯败而走,张二奇兵以劫之。赵括乘胜追造秦壁,壁坚拒不得入;奇兵二万五千人绝赵军之后,又五千骑绝赵壁间。赵军分而为二,粮道绝。武安君出轻兵击之,赵战不利,因筑壁坚守以待救至。秦王闻赵食道绝,自如河内,发民年十五以上悉诣长平,遮绝赵救兵及粮食。齐人、楚人救赵。赵人乏食,请粟于齐,王弗许。周子日:“夫赵之于齐、楚,扦蔽也,犹齿之有唇也。唇亡则齿寒;今日亡赵,明日患及齐、楚矣。救赵之务,宜若奉漏瓮沃焦釜然。且救赵,高义也;却秦师,显名也;义救亡国,威却强秦。不务为此而爱粟,为国计者过矣!”齐王弗听,九月,赵军食绝四十六日,皆内阴相杀食。急来攻垒,欲出为四队,四,五夏之,不能出。赵括自出锐卒搏战,秦人射杀之。赵师大败,卒四十万人皆降。武安君日:“秦已拔上党,上党民不乐为秦而归赵。赵卒反覆,非尽杀之,恐为乱。”乃挟诈而尽坑杀之,遗其小者二百四十人归赵,前后斩首虏四十五万人,赵人大震。
  【译文】秦王听说赵括已经上任为大将,就暗中派武安君白起为上将军。改王龅为副将,在军中下令说:“谁敢泄露白起为上将军的消息,一律处死!”赵括到了赵军中,便全部推翻军中原来的规定,调换军官,下令出兵攻打秦军。白起佯装打败退走,预先布置下两支奇兵准备截击。赵括乘胜追击,直达秦军营垒,秦军坚守,无法攻克。这时,秦军一支二万五千人的奇兵已切断了赵军的后路,另一支五千名的骑兵堵截住赵军返回营垒的通道,赵军被一分为二,粮道也断绝。武安君白起便下令精锐轻装的部队前去袭击,赵军迎战失利,只好坚筑营垒等待救兵。秦王听说赵军运粮道已经切断,亲自到河内征发十五岁以上的百姓全部调往长平,阻挡赵国救兵及运粮。齐国、楚国援救赵国。赵军缺乏粮食,向齐国请求接济,齐王不给。
  周子说:“赵国对齐国、楚国来说,是一道屏障,就像牙齿上面的嘴唇,唇亡而齿寒。今天赵国灭亡了,明天就是齐国、楚国。援救赵国这件事,应该像捧着漏瓦罐去浇烧焦了的铁锅那样,刻不容缓。何况援救赵国是高尚的道义;抵抗秦军,是显示威名的好事。
  必须主持正义援救亡国,显示兵威击退强秦。不致力于此事反而吝惜粮食,这样为国家决策是个大错!”齐王仍是不听。九月,赵军已断食四十六天,士兵们都在暗中残杀,互相吞吃。赵括穷急无路,便下令进攻秦军营垒,想派出四支队伍,轮番进攻,到第五次,仍无法突围。赵括亲自率领精兵上前肉搏,被秦兵射死。赵军于是全线崩溃,四十万士兵全部投降。白起说:“当初秦军已攻克上党,上党百姓即不愿归秦而去投奔赵国。赵国士兵反复无常,不全部杀掉,恐怕会有后乱。”于是使用奸计把赵国降兵全部活埋,只放出二百四十个年岁小的回到赵国,前后共杀死四十五万人,赵国大为震惊。
  ……
展开
目录
周纪
三家分晋(第一卷·周纪一)
仁德之君(第一卷-周纪一)
兴魏强楚(第一卷·周纪一)
商鞅变法(第二卷·周纪二)
良臣为宝(第二卷·周纪二)
智伏庞涓(第二卷·周纪二)
昭侯任贤(第二卷·周纪二)
合纵六国(第二卷·周纪二)
孟子谏言(第三卷·周纪三)
张仪诳楚(第三卷·周纪三)
昭王求贤(第三卷·周纪三)
胡服骑射(第三卷·周纪三)
完璧归赵(第四卷·周纪四)
负荆请罪(第四卷·周纪四)
田单封君(第四卷·周纪四)
远交近攻(第五卷·周纪五)
智说太后(第五卷·周纪五)
长平之战(第五卷·周纪五)
毛遂自荐(第五卷·周纪五)
奇货可居(第五卷·周纪五)

秦纪
郑国修渠(第六卷·秦纪一)
以逸待劳(第六卷·秦纪一)
李斯进谏(第六卷·秦纪一)
荆轲刺秦(第七卷-秦纪二)
王翦伐楚(第七卷·秦纪二)
焚书坑儒(第七卷·秦纪二)
秦末起义(第七卷·秦纪二)
赵高擅权(第八卷·秦纪三)
巨鹿之战(第八卷·秦纪三)

汉纪
约法三章(第九卷·汉纪一)
鸿门赴宴(第九卷-汉纪一)
韩信拜将(第九卷·汉纪一)
垓下悲歌(第十一卷·汉纪三)
诛杀诸吕(第十三卷·汉纪五)
晁错进言(第十五卷·汉纪七)
李广退敌(第十六卷·汉纪八)
通使西域(第十八卷·汉纪十)
逐戮匈奴(第十九卷·汉纪十一)
苏武牧羊(第二十一卷·汉纪十三)
霍光废王(第二十四卷·汉纪十六)
汉室中兴(第二十四卷·汉纪十六)
昭君出塞(第二十九卷·汉纪二十一)
王莽封侯(第三十一卷·汉纪二十三)
王莽篡汉(第三十五卷·汉纪二十七)
王莽改制(第三十七卷·汉纪二十九)
光武中兴(第三十八卷·汉纪三十)
西域之行(第四十五卷·汉纪三十七)
拒封外戚(第四十六卷-汉纪三十八)
班超归汉(第四十八卷·汉纪四十)
心腹之患(第五十一卷·汉纪四十三)
党锢之乱(第五十五卷·汉纪四十七)
卖官鬻爵(第五十七卷·汉纪四十九)
黄巾起义(第五十八卷·汉纪五十)
能臣奸雄(第五十八卷·汉纪五十)
诛灭宦官(第五十九卷·汉纪五十一)
诛杀董卓(第六十卷·汉纪五十二)
平定江东(第六十一卷·汉纪五十三)
惟才是举(第六十二卷·汉纪五十四)
官渡之战(第六十三卷·汉纪五十五)
三顾茅庐(第六十五卷·汉纪五十七)
赤壁之战(第六十五卷·汉纪五十七)
刘备人蜀(第六十七卷·汉纪五十九)
审时度势(第六十七卷·汉纪五十九)
败走麦城(第六十八卷·汉纪六十)

魏纪
刘备托孤(第七十卷·魏纪二)
七擒孟获(第七十卷·魏纪二)
进《出师表》(第七十卷·魏纪二)
泪斩马谡(第七十一卷·魏纪三)
诸葛之死(第七十二卷·魏纪四)
假痴不颠(第七十五卷·魏纪七)
曹髦之死(第七十七卷·魏纪九)
竹林七贤(第七十八卷·魏纪十)
偷度阴平(第七十八卷·魏纪十)

晋纪
曹魏禅让(第七十九卷·晋纪一)
杜预上奏(第七十九卷·晋纪一)
羊祜安边(第七十九卷·晋纪一)
西晋伐吴(第八十卷·晋纪二)
晋武征言(第八十卷·晋纪二)
刘毅直言(第八十一卷·晋纪三)
谏除旧制(第八十一卷·晋纪三)
诬杀杨骏(第八十二卷·晋纪四)
赵王称帝(第八十三卷·晋纪五)
创业江东(第八十六卷·晋纪八)
闻鸡起舞(第八十八卷·晋纪十)
晋王即位(第九十卷·晋纪十二)
石虎篡位(第九十五卷·晋纪十七)
苻坚王猛(第一〇〇卷·晋纪二十二)
淝水之战(第一〇四卷·晋纪二十六)

宋纪
刘宋代晋(第一一九卷·宋纪一)
元嘉之治(第一二三卷·宋纪五)
文帝治民(第一三三卷·宋纪十五)

齐纪
萧齐代宋(第一三五卷·齐纪一)
范缜无佛(第一三六卷·齐纪二)
文帝迁都(第一三八卷·齐纪四)

梁纪
萧衍受禅(第一四五卷·梁纪一)
佛教之盛(第一四八卷·梁纪四)
北魏分裂(第一五六卷·梁纪十二)
任用苏绰(第一五七卷·梁纪十三)
沙苑之战(第一五七卷·梁纪十三)
邙山之战(第一五八卷·梁纪十四)
侯景之乱(第一六一卷·梁纪十七)

陈纪、隋纪
北周灭齐(第一七三卷·陈纪七)
受禅建隋(第一七五卷·陈纪九)
淫逸误国(第一七六卷·陈纪十)
一统归隋(第一七六卷·陈纪十)
隋文恤民(第一七八卷·隋纪二)
太子杨广(第一七九卷·隋纪三)
杨广弑父(第一八〇卷·隋纪四)
开通运河(第一八〇卷·隋纪四)
炀帝奢靡(第一八〇卷·隋纪四)
亲征高丽(第一八一卷·隋纪五)
瓦岗义军(第一八三卷·隋纪七)
破仓济民(第一八三卷·隋纪七)
李渊起兵(第一八三卷·隋纪七)
苟且偷安(第一八五卷·唐纪一)

唐纪
受禅建唐(第一八五卷·唐纪一)
重立盟约(第一九一卷·唐纪七)
玄武之变(第一九一卷·唐纪七)
智退突厥(第一九一卷·唐纪七)
太宗治国(第一九二卷·唐纪八)
富国安民(第一九二卷·唐纪八)
以古为鉴(第一九二卷·唐纪八)
房谋杜断(第一九三卷·唐纪九)
魏徵进谏(第一九四卷·唐纪十)
文成人藏(第一九五卷·唐纪十一)
太宗自评(第一九八卷·唐纪十四)
则天封后(第二〇〇卷·唐纪十六)
犯颜直谏(第二〇二卷·唐纪十八)
敬业起兵(第二〇三卷·唐纪十九)
武后称帝(第二〇四卷·唐纪二十)
国老荐才(第二〇七卷·唐纪二十三)
翦除韦后(第二〇九卷·唐纪二十五)
太平公主(第二〇九卷·唐纪二十五)
政变失败(第二一〇卷·唐纪二十六)
二相治国(第二一一卷·唐纪二十七)
开元贤相(第二一一卷-唐纪二十七)
宦官得宠(第二一三卷·唐纪二十九)
口蜜腹剑(第二一五卷·唐纪三十一)
禄山献宠(第二一五卷·唐纪三十一)
杨氏兄妹(第二一六卷·唐纪三十二)
范阳起兵(第二一七卷·唐纪三十三)
张巡守城(第二一七卷·唐纪三十三)
马嵬事变(第二一八卷·唐纪三十四)
战雪国耻(第二二三卷·唐纪三十九)
严惩元载(第二二五卷·唐纪四十一)
以功议人(第二二五卷·唐纪四十一)
刘晏理财(第二二六卷·唐纪四十二)
颜公忠节(第二二八卷·唐纪四十四)
夜人蔡州(第二四〇卷·唐纪五十六)
甘露之变(第二四五卷·唐纪六十一)
德裕论臣(第二四六卷·唐纪六十二)
武宗灭佛(第二四八卷·唐纪六十四)
以史为镜(第二四八卷·唐纪六十四)
黄巢建国(第二五四卷·唐纪七十)
诛杀宦官(第二六三卷·唐纪七十九)

后梁、唐、晋、汉、周纪
后梁代唐(第二六六卷·后梁纪一)
契丹崛起(第二六六卷·后梁纪一)
建立大蜀(第二六六卷·后梁纪一)
大败梁军(第二六六卷·后梁纪一)
吴越钱锣(第二七〇卷·后梁纪五)
晋王续唐(第二七二卷·后唐纪一)
庄宗之死(第二七四卷·后唐纪三)
认贼作父(第二八〇卷·后晋纪一)
中度之变(第二八四卷·后晋纪五)
郭威兵变(第二八九卷·后汉纪四)
高平之战(第二九一卷·后周纪二)
北抗契丹(第二九四卷·后周纪五)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青岛市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