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鲁中烽火
0.00     定价 ¥ 30.00
青岛市图书馆
此书还可采购3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535472496
  • 作      者:
    张鸿福著
  • 出 版 社 :
    长江文艺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编辑推荐

  耐看、真实、详细,具有强烈的震撼性、传奇性和故事性,历史、文化和人性的魅力深深地拨动着读者的心弦。

展开
作者简介

  张鸿福,山东省作协会员,著有长篇历史报告文学《末路王朝――中日甲午战争报告》(2005年中国文联出版社),长篇历史小说《左宗棠》(全二册)(2014年长江文艺出版社)。曾在《山东广播电视报——赢周刊》连载长篇小说《正道沧桑》。先后在《山东文学》、《青年文学》、《广西文学》、《文学世界》、《西部文学》、《中国青年报》等刊物发表散文、中短篇小说三十万字,部分作品被《小说月报》、《读者》选载。

展开
内容介绍

  《鲁中烽火》分两条线索记述了1935—1943年间,发生在莱芜的故事。一条线是山东纵队、泰山军分区领导的抗日斗争,故事主要发生在莱东、莱北山区,塑造了汪洋、廖容标、王鹏、苏盛玉等抗日中坚形象;另一条线是以鲁王工坊为代表的莱城商家与日寇的矛盾斗争,故事发生在日军占领下的莱城,以鲁王工坊第五代传人王俊逸为代表,记录了他们从逆来顺受、甘当顺民到绝不妥协、奋起斗争的心路历程。两条线互相照应,反映了莱芜人民面对民族危亡勇于牺牲、甘于奉献、爱家卫国的大爱情怀;展示了莱芜人有孝道、讲义气、重亲情的地域民风以及民间工艺传人对传统文化的尊重、理解和挚爱。

展开
精彩书评

  鲁王工坊锡雕传人王俊逸,执著、孤傲、正直,痴迷于传承锡雕艺术,为了民族大义又不惜毁掉耗尽心血的杰作,这个形象抓住了中国传统工艺传人的精气神。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唐绪祥


  鲁中人民在抗日战争中做出了很大牺牲,他们重亲情、有义气、讲孝道、敢牺牲,这些地域民风到今天仍然值得敬重。
  ——本书作者 张鸿福

展开
精彩书摘
  他唯一的朋友就是本县名士张道一。张道一从陕西榆林兵备道上致仕回乡,在莱芜城北的雅鹿山上捐资建雅鹿书院,亲执教鞭。王时行无事就到书院去,陪张道一下棋闲谈,一来二去,竟成莫逆。
  王家祖辈做锡器糊口,王时行本来对此不屑一顾,但突然有一天对制锡工艺感兴趣了,弄了整套工具,天天蹲在屋里,埋头制作。两个多月后他完成了自己的第一件作品,是一把酒壶,壶身不方不正,像块河滩上的顽石,壶肚上是浮雕的孤舟蓑笠翁。壶盖上趴着一只大蝗虫,惟妙惟肖。大家对他的作品七嘴八舌,贬多褒少,大家最不理解的是那个怪异的壶身,既不美观,又不实用,费力不讨好。老百姓用锡器,能烧水能装酒就成,弄那些花样岂不画蛇添足?他对众人的议论不以为然,怀揣着他的宝贝去见张道一,张道一大为赞赏,当即要买下来。王时行说:“宝剑赠英雄,我一分一厘不收,送给你。”
  张道一对他说:“莱芜小城,人多目光短浅,不识荆襄之玉。”
  王时行不管别人怎么说,继续埋头做他怪异的锡雕,两年多做出了十几件,可惜一件未曾售出。父兄懒得与他计较,反正也没指望他能养家。
  次年秋闱结束,山东主考官陈廷敬屈尊到莱芜县城看望座师张道一。陈廷敬是康熙皇帝的老师,时任吏部侍郎,是皇帝的亲信大臣。山东巡抚、泰安知府都陪着到莱芜来了,一时间莱芜城翎顶辉煌。原来当年陈廷敬参加院试,主考张道一对他的文章大为赞赏,不仅拔为第一名,而且资助陈廷敬参加乡试。陈廷敬感激张道一的知遇之恩,屡次为张道一谋求升迁,无奈张道一耿介忠直,坚辞不受。借此次主试山东的机会,陈廷敬亲赴雅鹿书院,拜谢恩师。
  陈廷敬被恩师案上的锡雕吸引,爱不释手,问恩师可否割爱,让他带回京师,敬献皇上。张道一满口答应,不要金不索银,唯求陈廷敬为他的《大榆山房文集》作序。陈廷敬当即答应。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入伙当土匪
第二章参加四支队
第三章较力莱芜城
第四章重归四支队
第五章智取辛庄镇
第六章精心雕锡荷
第七章两捷杨家横
第八章协力造地雷
第九章工坊遇难关
第十章远宜烦心事
第十一章诡异除奸案
第十二章吉山突围战
第十三章占领与征服
第十四章策反皇协军
第十五章巧取莱芜城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青岛市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