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庄子一生从未出仕,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他反对出仕。在庄子看来,高官厚禄乃是身外之物,只是人生中偶然得来的部分,所以不必因为追求高官厚禄而放纵了自己的心志,改变了自己内心最真实的选择。因为,一旦沉迷于对名利的追求,就会渐渐放弃对自我的追求,而困于名利的旋涡中。因此,庄子才要拒绝官仕生涯,而选择自由自在的生活,这就是他对人身自由的选择。
楚王听闻庄子很有才学,想要求得这名贤士在朝为官,于是,楚王就派了两位大夫去请庄子。两位大夫在河边找到了正在钓鱼的庄子,向庄子转述楚王的话说:“大王想把楚国的事务托付给你!”
庄子继续钓鱼,平静地说:“楚国有一只神龟,已经死去3000年了。楚王把它的骨甲装在竹箱里,蒙上罩巾,珍藏在太庙明堂之上供奉。对于这只龟来说,它是愿意死后留下骨甲而显示尊贵呢,还是宁愿活着在泥里拖着尾巴爬行呢?”
大夫毫不犹豫地回答说:“神龟当然愿意在泥里拖着尾巴爬行了。”
庄子笑笑说:“你们走吧!我也一样,愿意拖着尾巴在泥里爬行。”
庄子把受到尊贵的死龟和生活在泥中的活龟对比,让楚国的两位大夫做选择,从而透露出自己以生命为本位的选择。在庄子看来,如果不能保持生命的本然,不能保持自己的生命,这两点都是违反自己的基本信念的,它们可谓是庄子拒绝当官的理由。
三国时期的诸葛亮曾说过“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这句话很好地诠释了庄子的心理。同样,历史上很多人用同样的理由拒绝出仕,不为名利所累。
宗炳生活在晋宋之际,当时的政权变动频繁,社会动荡不安,尔虞我诈、血肉横飞的事件时有发生。宗炳喜好山水,热爱远游,琴棋书画样样精通。他从小就生长在山谷之间,喝泉水,沐山风,生活恬淡,悠闲自在。
有一年,刘裕采纳了部下申永的建议,想聘请宗炳为主簿,但遭到了宗炳的拒绝。宗炳说:“我过惯了山民的生活,在官府中会不习惯,进了官府就好比给我戴上了枷锁,就好像自由飞翔的鸟儿被关进了鸟笼,我受不了这种束缚。”听了宗炳的解释,刘裕非常佩服他的为人,虽然感到可惜,但是他还是尊重了宗炳的选择。
之后,宗炳开始了远游。征西将军府的长史王弘与他同行,他们来到了庐山,住在和尚慧远的寺里,一起研读经书,讨论经学,过着悠游自在的生活。后来,刘裕又征召宗炳任太尉府的参军,骠骑将军刘道麟任命他为将军府记室参军,宗炳都以不愿受束缚为由而没有前去赴任。
宗炳的两个兄长英年早逝,留下一堆儿女。宗炳家境贫寒,无力抚养,只好靠种庄稼、收获谷物来救济侄儿侄女。刘裕知道这件事情之后,十分同情他,马上命令南郡太守给宗炳无偿提供劳力,以帮助宗炳家渡过难关。十年转眼即逝,宗炳的侄儿、侄女都已长大成人,家庭负担大大减轻。为了感激叔叔的养育之恩,他们常常把俸禄交给宗炳,但都被他拒绝了。
晋朝末年,刘裕以禅让名义废掉东晋皇帝司马德文,改国号为宋,当了皇帝。他前后四五次征召宗炳,但宗炳拒不出山。宗炳的妻子罗氏十分贤惠,与丈夫志趣相投。妻子去世之后,宗炳四处散游,西到巫峡,南去衡山,足迹遍布大江南北。最后,他在衡山脚下定居。
宗炳将他游览过的地方都画成图画,挂在房中以供欣赏。在他的心中,一直有一个愿望,那就是要让所有的名山大川都能够听到他的声音,让山川与琴声共鸣。在宗炳看来,这是人生的一大雅静。
宗炳一生沉浸在山水之间,与山水共鸣,不为名利所扰。即使有人赏识,仍执着地追求内心的平静安宁,不愿为俗世的名利所绊。他的一生极大地讽刺了那些为了名利失去自我的小人,他逍遥自适的身影永远留在了人们的心中。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