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神奇圣人王阳明 ﹒ 2
0.00     定价 ¥ 36.00
青岛市图书馆
此书还可采购2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540466817
  • 作      者:
    王觉仁著
  • 出 版 社 :
    湖南文艺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编辑推荐
  

  ★阳明心学是500年来中国人最精妙的神奇智慧
  王阳明是中国历史上仅有的两个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圣人之一,他所创立的阳明心学集儒、释、道三家之大成,是500年来中国人最精妙的神奇智慧,也是王阳明以及后世无数牛人的成功密码,曾国藩、蒋介石、伊藤博文、稻盛和夫等中外牛人无不从中收益。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杜维明预言:21世纪,将是王阳明的世纪!
  ★一本书让你轻松读懂阳明心学的神奇智慧
  《神奇圣人王阳明2》一书用明快晓畅的语言解读阳明心学的传世典籍《传习录》,结合当下生活,深入浅出地阐释阳明心学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的核心理念,一本书让你轻松读懂阳明心学的神奇智慧,修炼强大内心,开启与生俱来的正能量,获得幸福完美的人生。
  ★千万读者一致好评,成为终身五星图书
  《神奇圣人王阳明2》原版上市后,迅速登上各大网店畅销榜,得到千万读者一致好评,成为终身五星图书。新版经过作者精心修订,内容更完善,全面同类书,是读者了解阳明心学的读本。

展开
作者简介

      王觉仁,本名王林,福建漳州人。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研究者,行文流畅优美,分析独到深刻,说理通俗易懂,深受读者喜爱。18岁开始参究心性、修学儒佛,对阳明心学和佛教禅宗尤有深切体悟,深知阳明心学集儒、释、道三家之大成,是500年来中国人最精妙的神奇智慧,可以修炼强大内心,解决诸多问题。因此,精研阳明心学多年,著成此书。

展开
内容介绍

      王阳明参透世事人心,集儒、释、道三家之大成,创立阳明心学,终成中国历史上仅有的两个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圣人之一;曾国藩研习阳明心学,不仅建立不世功业,成为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首,而且他修身养性的功夫也深受世人赞誉;稻盛和夫将阳明心学应用于现代企业管理,缔造了两家“世界500强”企业,成为日本“经营之圣”…… 
      《神奇圣人王阳明2:让你内心强大的心学智慧》用明快晓畅的语言解读阳明心学的传世典籍《传习录》,曾以《王阳明心学》为名出版,后经作者精心修订,结合当下生活,深入浅出地阐释阳明心学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的核心理念,一本书让你轻松读懂阳明心学的神奇智慧,修炼强大内心,开启与生俱来的正能量,获得幸福完美的人生。

展开
精彩书评

  ★余所重者,王阳明知行合一之说。此心有立,然后可以应天地万物之变也。
  ——蒋介石

 


  ★五百年来,儒家的源头活水就在王阳明。21世纪将是王阳明的世纪。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杜维明

 


  ★王阳明矫正旧风气,开出新风气,功不在禹下。
  ——曾国藩

 


  ★王学绝非独善其身之学。而救时良药,未有切于是者。
  ——梁启超

 


  ★修心炼胆,全从阳明学而来。
  ——日本倒幕领袖西乡隆盛

 


  ★王文成公为明第一流人物,立德、立功、立言,皆居绝顶。
  ——王士祯

 


  ★自孔孟以来,未有若此深切著明者也。
  ——黄宗羲

 


  ★阳明先生,其事功,其志业,卓然一代伟人,断非寻常儒者所能几及。
  ——左宗棠

 


  ★独阳明之学,简径捷易,高明往往喜之。
  ——严复

 


  ★日本维新,亦由王学为其先导。
  ——章太炎

 


  ★明之中叶王阳明出,中兴陆学,而思想界之气象又一新焉。
  ——蔡元培

 


  ★一生伏首拜阳明。
  ——日本“军神”东乡平八郎

 


  ★我邦阳明学特色,在其有活动的事业家,乃至维新诸豪杰震天动地之伟业,殆无一不由王学所赐予。
  ——日本学者高濑武次郎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七章 修行,从当下开始
  四忍辱的境界:提升你的情商和逆商
  问:“叔孙武叔毁仲尼,大圣人如何犹不免于毁谤?”
  先生曰:“毁谤自外来的,虽圣人如何免得?人只贵于自修,若自己实实落落是个圣贤,纵然人都毁他,也说他不着。却若浮云掩日,如何损得日的光明?若自己是个象恭色庄、不坚不介的,纵然没一个人说他,他的恶慝终须一日发露。所以孟子说:‘有求全之毁,有不虞之誉。’毁誉在外的,安能避得?只要自修何如尔。”
  ——《传习录·下·门人黄省曾录》
  忍辱的功夫必须“在事上磨炼”
  有学生问:“《论语》记载了‘叔孙武叔毁谤孔子’的事情,为什么大圣人还是不能免于毁誉呢?”
  这个学生提的问题,事见《论语·子张》。
  叔孙武叔是鲁国的一个大夫,不知何故总是看孔子不顺眼,有一次他在朝中对同僚说:“子贡其实比他老师仲尼更有水平。”有人把这话告诉了子贡,子贡一听就吓坏了,赶紧声明:“我老师的德行比我高多了,咱就拿房屋的围墙打个比方吧,我家的围墙只有肩膀高,随便哪个路人都看得见我家,所以都夸我的房子豪华;而老师家的围墙有数丈高,大家不得其门而入,所以压根儿不知道他老人家的房子有多么雄伟壮观、多么美轮美奂。”
  没过多久,叔孙武叔又在别人面前毁谤孔子。子贡这回真的愤怒了,说:“别再这么干了!仲尼是毁谤不了的。别人的德行充其量就是山丘,还可以超越;而仲尼的德行就像日月,没有人可以超越。就算有人想自绝于日月,但对日月本身又有什么损害呢?只能表明他不自量力罢了。”
  由于《论语》记载了这件事,所以千年之后,阳明的学生还替孔子他老人家打抱不平,对他遭受毁谤一事深感不解。
  阳明告诉学生:“毁谤是来自他人和外界的,即使是圣人也免不了。人贵在自修,如果自己实实在在是个圣贤,纵然人们都毁谤他,也影响不了他。就像浮云蔽日一样,如何损害日的光明?如果自己是个外表端庄恭敬、内心却虚伪无德的人,纵然没一个人说他,他隐藏在内心的奸恶也总有一天会暴露。所以孟子才会说:‘人活着,总有过于苛求的诋毁,也有意料不到的赞扬。’总之,毁誉都是外来的,怎么能避免?关键还是要看你自己的修行功夫如何。”
  这段话,绝对是王阳明自己的切身感受和经验之谈。
  自从阳明平定“宁王之乱”后,各种攻击和诋毁甚嚣尘上,把他包围了。尤其是正德皇帝朱厚照身边那几个佞臣,如边将江彬、许泰,太监张忠等人,更是因为嫉妒他的事功,就污蔑他“与宁王通谋”,还说他平叛的动机是为了杀人灭口云云,总之一心想把他整成明朝版的岳飞。所幸太监也不全是小人,当时皇帝身边的大太监张永就是一个相对正直的人,跟阳明的关系也不错,才帮他洗清了这个莫须有的罪名。
  在阳明遭到诋毁、污蔑、陷害的那些日子里,他平日的修行功夫就派上大用场了。
  由于早在年轻时,阳明就已经练就了“不动心”的功夫,加之后来贬谪龙场,经历了九死一生,更是打造了一颗宠辱不惊、自作主宰的强大内心,所以那些小人的伎俩对他来讲,无异于浮云蔽日、蚍蜉撼树,根本不能伤害他分毫。
  那些日子,阳明该做事做事,该讲学讲学,该吃饭吃饭,该睡觉睡觉,只一意守护内心昭明灵觉的良知,每天照旧过得逍遥自在。用他自己的话说,只要“依此良知,忍耐做去,不管人非笑,不管人毁谤,不管人荣辱”,“自然有得力处,一切外事亦自能不动。”(《传习录》卷下)
  由此可见,一个人只要具备心学的功夫,EQ(情商)和AQ(逆商)自然能够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但是,这种忍辱的功夫必须“在事上磨炼”,若关起门来在静定中修,其结果就只能是玩弄光景,“遇事便乱,终无长进”。换言之,要提升情商,你就必须在情绪发动的时候修;要提升逆商,你就必须在逆境和挫折中修,否则就是纸上谈兵,不会有半点儿实战功夫。
  比较典型的一个“纸上谈兵”者,就是北宋文豪苏东坡。
  众所周知,苏东坡是一位著名的佛教居士,其佛学造诣不可谓不深。但是,相对于学问而言,他的实修功夫却差了好大一截儿。
  估计很多人都知道,苏东坡和佛印禅师之间经常逗机锋、打嘴仗,给后人留下了不少好玩儿的典故。其中最经典的,莫过于“八风吹不动,一屁打过江”的故事。
  苏东坡任职瓜州(今江苏扬州)期间,与长江南岸的金山寺住持佛印禅师交情甚笃。有一天,苏东坡自感修行有得,便写了一首诗:“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然后命书童过江送给佛印看,希望得到他的印证和期许。
  “八风”是佛教名词,指的是“讥、称、毁、誉、利、衰、苦、乐”八种人生境遇。苏东坡以“八风吹不动”自许,表明经过佛法的修行,自己在面对外在的荣辱毁誉和人生的顺逆苦乐时,始终能够保持如如不动、泰然自若的心境。
  佛印看完这首诗,就在后面批了两个字,让书童拿回去。一心等着被夸的苏东坡展开那张纸一看,上面赫然写着两个大字——放屁。
  苏东坡顿时火起,立刻乘船过江,要去找佛印理论。
  佛印早料到他会来,就站在岸边等他。苏东坡一看见佛印就大声质问:“你不欣赏我的诗倒也罢了,何苦侮辱人呢?!”
  佛印笑呵呵地问:“我怎么侮辱你了?”
  苏东坡扬了扬手中的纸,脸都绿了。
  佛印做恍然状:“哦,你是指这个。可你不是说‘八风吹不动’吗?怎么一屁就把你打过江来了?”
  苏东坡闻言,当场石化。
  不知道苏东坡经此点化,其EQ或AQ是否有所提高,反正在另外一些故事里面,他和佛印禅师打嘴仗几乎每次都输得挺惨。
  生气的艺术:幽默化解法
  在生活中,我想我们大多数人都不会比苏东坡好多少。别人漫不经心的一句话、一个眼神、一个动作,都有可能搅乱我们内心的宁静,让我们要么生一天闷气,要么跟对方干上一仗。
  其实,这是很傻的。就像本书第五章讲过的那个买报纸的故事一样,我们为什么要让别人决定我们的反应和行为呢?
  孩子与成人最主要的区别之一,就是前者的理性和意志都很薄弱,做不了自己的主,而后者却可以凭借理性和意志掌控自己的情绪,在面对外界刺激时选择正确的反应和行为。然而,我们很多人在生理上长大了,在心理上却一直是个孩子。
  那么,假如在生活中,有人出于恶意存心冒犯或伤害我们,我们应该选择什么样的反应和行为才算是正确的呢?
  答案就是两个字——忍辱。
  但是,千万别以为忍辱就是对所有的冒犯和伤害无动于衷或逆来顺受。如果你这么理解,那就把这两个字看得太肤浅了。
  事实上,忍辱不是无视别人对你的伤害,而是首先要防止你对自己造成二次伤害,其次才是如何应对别人的伤害。
  为什么这么说?
  道理很简单:如果别人已经伤害了你,而你又在自己心里烧起一把嗔恨的火焰,那你是不是在无意中成了那个施害者的同谋,对自己造成了二次伤害?
  有人说过,憎恨别人就像是为了逮住一只耗子而不惜烧毁自己的房子,但耗子还不一定能逮到。所以,面对别人的冒犯和伤害时,你可以生气,但必须学会生气的艺术。
  生气也可以是一种艺术?
  是的。亚里士多德说过:“任何人都会生气,这没什么难的。但要适时适所,以适当的方式对适当的对象恰如其分地生气,可就难上加难了。”
  生气还有这么多讲究,它当然是一种艺术了。
  为了更好地理解如何在实践中运用这门艺术,我们可以来看看以下几个场景:
  在英国的一个社交晚宴上,著名剧作家萧伯纳正在专心地想心事,坐在旁边的一个富翁不禁好奇,就问道:“萧伯纳先生,我愿出一块钱,来打听你在想些什么。”
  萧伯纳淡淡地看了他一眼,说:“我想的东西不值一块钱。”
  富翁更加好奇了:“那么,你究竟在想什么呢?”
  萧伯纳说:“我在想你。”
  就这几个字,差点儿没把那个富翁噎死。
  再来看一个故事。美国幽默大师马克?吐温有一次到法国旅行,拜会了法国名人波盖。波盖生平一大乐趣就是挖苦人,他对马克?吐温说:“美国人没事的时候,往往喜欢怀念祖宗,可是一想到祖父一代,就不能不打住了。”
  波盖是在嘲笑美国人的历史太短。
  马克?吐温笑笑,说:“法国人没事的时候,总想弄清他们的父亲是谁,却很难弄清楚。”
  很显然,马克?吐温是在取笑法国人的多情乃至滥情。听见这句话,不知道惯以恶搞他人为乐的波盖,当时脸上的表情有多么难看。
  在面对他人的嘲弄挖苦时,暴跳如雷是最不明智的反应,自己生闷气也不是好办法,因为对方嘲弄你就是想让你出糗,你要是不懂得高明地应对,那就让他称心如意了。所以,这种时候最重要的就是冷静,然后用一种有风度的方式,做出最恰当的反击。
  换言之,你可以生气,但不要让怒气掌控你,而是要“适时适所,以适当的方式”“恰如其分地”把怒气送回它的源头,送给它的始作俑者,让对方因无趣而自动闭嘴。
  当然,冷静应对、反唇相讥只是忍辱的第一层境界,它只是“生气的艺术”,需要的也只是冷静、机智和幽默而已;再往上走,就要涉及“生气的学问”了。
  而这门学问所需的功夫,就没有那么简单了。
  生气的学问:大肚能容法
  阳明的学生有一次问他:“一个心学修行人该如何看待‘忿懥’(生气)这件事?”
  阳明的回答是:“人心怎能无‘忿懥’(人怎么可能不生气呢)?生气是在所难免的,关键是要把握以下几个原则:首先,不能‘怒得过当’;其次,要‘物来顺应’‘不着一分意思’;最后,阳明还举例说,比方你上街看见人打架,对于没道理的那一方,你肯定也会感到义愤,虽然义愤,却又‘此心廓然,不曾动些子气’。这才是生气的学问。”
  总结起来,阳明的意思有三点:
  一、生气的时候要学会控制,把握一个适当的度,不要过火。
  二、事情一过,怒气也要随它过去,不能执着,不要怀恨。
  三、生气的时候要学会从自己的立场上超拔出来,找到一个客观的、第三方的视角,这样才能让理性在场,从而保持“此心廓然”、寂然不动的境界。
  这个境界看上去是很高超,可是在现实中,除了阳明自己,还有谁能做到面对侮辱而“此心廓然”、寂然不动呢?
  当然有人能。最典型的代表,当属唐朝武则天时期的宰相娄师德。
  娄师德是武则天时代的一位牛人,不仅在对吐蕃的战争中功勋卓著,而且出将入相,官至宰辅。然而,在古往今来最牛的女人手下当官,无疑是当时世界上风险最高的事情之一。面对当时极端严酷的政治环境,娄师德不得不夹起尾巴做人,从而练就了超人般登峰造极的修养功夫。
  当时,与娄师德同朝为相的李昭德最受武则天信任,此人生性张扬,锋芒毕露。由于娄师德身体肥胖,所以行动迟缓,每天上朝都走得慢吞吞,李昭德偶尔跟在后面,半天过不去,就会爆粗口:“田舍夫!”
  田舍夫的意思是农民。在唐代,这估计是一句标准的国骂,因为当年太宗李世民被诤臣魏征气得够呛的时候,也曾背地里骂他是田舍夫。如今娄师德无端招来国骂,换成别人,恐怕一回头就跟李昭德干起来了,可是娄师德却慢慢地回过头来,笑容可掬地说:“师德不为田舍夫,谁当为之?”
  娄师德的弟弟也在朝中任职,有一次外放为刺史,来跟大哥辞行。娄师德语重心长地说:“我贵为宰相,而今你又担任刺史,荣宠过盛,必定招人嫉妒。在你看来,我等当如何自处?”
  弟弟说:“大哥放心,从今往后,就算有人把唾沫吐到我脸上,我也只会擦去而已,不同他计较,绝不为大哥惹祸。”
  弟弟以为把话说到这份儿上了,大哥一定满意。没想到娄师德却忧心忡忡地说:“这正是我所担心的!人家把唾沫吐到你脸上,证明他对你火大,你把唾沫擦了,就是表示不服气,这不是让他的火更大吗?你应该任唾沫留在脸上,让它自己干掉,然后还要面带笑容,表示你欣然接受。”
  这就是成语“唾面自干”的出处。一个人能把忍辱修到这种境界,世上还有什么人能够让他生气呢?还有什么事能够决定他的反应和行为呢?
  表面上看,娄师德这么做好像很懦弱,其实这才是真正的自作主宰,也才是真正的内心强大。最有力的证据就是:短短几年后,那个表面刚强的李昭德就被酷吏来俊臣整死了,落了个身首异处的下场(说到底就是被武则天兔死狗烹了);而娄师德不仅在武周时期的恐怖统治中顽强地生存了下来,“独能以功名终”,还引荐了一大批德才兼备的官员进入朝廷(其中就有牛人狄仁杰,狄仁杰又引荐了张柬之,张柬之不久便发动“神龙政变”推翻了武则天政权,可见如果没有娄师德,李唐复国的时间无疑要被大大推迟),为最终推翻武周王朝储备了强大的人才资源,也为李唐宗室最终拨乱反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展开
目录

序:由内而外,从心开始——心学的成功之道

第一章 圣人是怎样炼成的

王阳明身后,其心学由门人王艮、王畿、钱德洪等人发扬光大,遂成一代显学,深刻影响了此后五百年的中国思想史。从明到清,及至民国,无数政治家、思想家和仁人志士,都将王阳明奉为心灵偶像,对阳明心学顶礼膜拜,并从中汲取了源源不绝的精神力量。

一 天才儿童的打油诗:常识不靠谱

二 何为天下第一等事

三 通往圣贤之路

四 做一个内心强大的人

五 理学对佛、道的Copy

六 遗世独立的修道生涯

七 我找不着北:心学与理学的PK

八 贬谪之路:王阳明版《龙门飞甲》

九 圣人们悟到了什么

十 龙场悟道:阳明心学的诞生

 

第二章 心是宇宙的立法者

既然“人心”与“天理”无二无别,并且这个“心”是天人合一、不分古今、充塞宇宙的,那么天下自然就没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了。换言之,人格完善与自我实现的道路,并不在外,而就在你我的心中,就看我们敢不敢直下承担、愿不愿意真实践履了。

“决然以圣人为人人可到,便自有担当了!”

一 你其实是个“富二代”

二 唯一的成圣之道

三 忠于内心是强大内心的第一步

四 建构自己的“意义世界”

五 有一种力量叫“知行合一”

六 阳明心学&量子力学

 

第三章 生活中的心学

心灵修行绝不是圣人悟道的专利品,也不是企业领袖引领时代的独门秘籍,而是所有普通人都可以做的事情。不管你的年龄、性别、身份、职业为何,就在日常生活的当下,你随时可以给自己打造一间“心灵密室”,踏上修行之路。

一 如何为成功“保鲜”

二 重建一种“富有意义的生活”

三 内心强大的真正秘密

四 尘世即净土,人间即天堂

五 心灵密室:成大事者的“独门秘籍”

 

第四章 人生的智慧

要让自己能够日理万机而又保持身心泰然,能够用最少的精力处理最繁杂的事务,成为职场上的高效能人士,其秘诀就在于:只动脑,不动心。

民国的上海滩大佬杜月笙,说过一段非常经典的话:“上等人,有本事,没脾气;中等人,有本事,有脾气;下等人,没本事,有脾气。”

一 通权达变的智慧

二 练就一颗从容自在的心

三 做人之道:“成色”比“斤两”更重要

四 人生中最高的精神价值

五 做你自己:别让生活变成一场秀

 

第五章 生命的重建

阳明的学问之所以叫心学,禅宗之所以又叫“心地法门”,就是因为一切修行都是指向你的心,指向你的态度、观念、思想、人格。只要你的心能够做出转变,只要你的态度、观念、思想、人格都能像一个真正的觉醒者一样,那么当下你就醒来了。

一 心学&禅宗:修行就是“做减法”

二 为人格补钙,让心灵吸氧

三 死亡的真相&生活的态度

四 本来面目:认识你自己

五 一堂心学课:找回心灵的快乐

 

第六章 致良知:开启正能量

生命中的许多事物,都是需要用心灵去体验的。头脑固然可以帮忙,但它绝对无法取代心灵的体验。爱情如是,良知亦复如是。所以,在修行过程中,理性思维与直觉体悟就像车之双轮、鸟之双翼,只有二者并用,才能让良知彻底呈现。

一 良知的迷失&道德的重建

二 正能量的开启、扩充、运用

三 正思维:一般思维的2.0升级版

四 我的良知我做主

 

第七章 修行,从当下开始

当一个人凡事只为良心而干,不为别的,他就已经是在“致良知”了,同时就等于开启了强大的正能量。这样的正能量流淌奔涌到世界的哪个地方,哪个地方就必然会被改变。富兰克林就是这么改变世界的。而在这样的时候,他根本不必去追求成功和荣誉,所有令世人艳羡的东西都会不请自来。

一 格物:修行的入手处

二 诚意:改变自己,改变世界

三 工作就是修行

四 忍辱的境界:提升你的情商和逆商

五 天生我材必有用:认识你的天命

 

第八章 做自己的心灵导师

无论是佛陀指月的指头,还是禅师设法的拂尘,抑或是寺庙中那些泥塑木雕、供人礼拜的佛菩萨像,乃至佛教的三藏十二部经典,都是帮助我们认识自性的方法和手段,要想在这个浮躁喧嚣的红尘中获得自在解脱,只能从自性中求,而无法从外在的任何人、任何地方求。换言之,在这个世界上,唯一能够帮助你实现精神转化、开启正能量、提升生命境界的人,只有你自己。

一 世界观的重建:“良知一体”&“无量之网”

二 禅:住在你心中的导师

三 心灵世界的密码:良知四句教

四 什么样的人格,决定什么样的人生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青岛市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