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为了活着的人 专著
0.00     定价 ¥ 20.00
青岛市图书馆
此书还可采购3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538743906
  • 作      者:
    贾鲁生, 陈丽萍著
  • 出 版 社 :
    时代文艺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作者简介

     贾鲁生,著名报告文学作家,主要作品有《丐帮漂流记》《无规则游戏》《性别悲剧》《渴望“萧条”》《可怕的抗生素》《我的幽灵和我的巨人》等。


     陈丽萍,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荣成市作家协会主席。主要作品有诗集《爱之恋》,长篇小说《龙变》《风住尘香》等。

展开
内容介绍

  一部庄严而细致入微地记录无语良师的大爱与奉献的报告文学集。
  他们的勇敢与无私,超越了数千年来的世俗偏见,超越了生死之界,一切只为拯救生命。
  因为他们的舍身捐助,无数濒临绝望的病患重获新生;而医学教育与研究的前进,更是离不开他们的倾力相助。对他们而言,死亡不是终点,而是重生的起点。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章 未知死,焉知生
  没有解剖学就没有现代医学的发展。在骨骼与肌肉、血管与神经、生理与病理之上,还有一个“灵魂”。解剖学折射出人类最崇高的精神,在解剖中探索、求真、忏悔、摒弃、奉献和建设,并由此萌发了现代文明的博爱精神——爱是人类文明的基础。人世间最博大的爱,就是从解剖学中走出来的。
  ——一位解剖学老师的感悟
  “乱葬岗”的疑惑
  1797年初春,一场瘟疫袭击了河北省滦县稻地镇。“每日死小儿百余”,掩埋不及,抛尸坟地。夜间,引来成群野狗,“犬食之余,皆破腹露脏”。清晨,野狗散去,一名年轻人来到坟地,蹲在那些被野狗撕碎的尸体前,观察脏腑结构、血脉走向。
  他叫王清任,是京城的一名小中医。他发现“古人脏腑论及所绘之图,立言起处自相矛盾”,心生更正之意。他的心意,起源于当时中医所面临的困境与发展并存的局面:欧洲文艺复兴后,解剖学把西医学推进到了一个新时代。西医东进,中医要有新的发展,走上近代医学之路,就要与其他科学相互交融,建立自己的解剖学体系。
  中医的人体解剖起源很早。“其死可解剖而视之”,中医元典《黄帝内经》对人体骨骼、脏腑、血管,均有长度、重量、体积的数据记载。《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记述了上古一个名叫俞跗的外科医生的解剖程序:割皮、解肌、诀脉、结筋,溺髓脑、揲荒、爪幕。这说明在秦汉以前,中医人体解剖已经达到相当水平。
  遗憾的是,在后来的历史进程中,一条延续千年的刑律,使得解剖学逐渐淡出了中医。这一条刑律就是:刳剖,为死罪。“支解形骸,割绝骨体,常人减计杀罪一等,尊长则不减。”(《唐律疏议》)历代王朝的“医事律令”中,都有“屠割刑人骨肉者,依法科残害之罪”的条款。在清代,擅自解剖尸体,轻者坐牢,重者凌迟处死,医生也不例外。
  “著书不明脏腑,岂不是痴人说梦;治病不明脏腑,何异于盲子夜行。”王清任曾痛心疾首地说。为了“明脏腑”,他只能察看腐尸。得知滦县闹瘟疫,他立刻赶来了。他不避污秽,忍着刺鼻的腐臭味,一连察验了10天,绘图记录下观察结果。此后,他游历四方,寻找乱葬岗和死刑场,观察人体内脏结构。他呕心沥血,历时30年,绘成《脏腑图记》,写出了一部震惊中医学界的《医林改错》。有了“解剖精神”,他竟然敢去纠正“心主神明”这个中医元典之魂:“灵机、记性,不在心,在脑。”他对人体的研究,在很多方面已经接近了当时西方生理学研究的先进水平。他的著作被翻译成英文在《博医会报》上发表。他是第一位被西方解剖学认可的“近代中国解剖家”。梁启超评价他:“诚中国医界极大胆革命论者,其人之学术,亦饶有科学的精神。”
  常年野外奔波,大量接触腐尸,极大地损害了王清任的健康。著作完成后的第二年他就去世了,享年63岁。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身为解剖学家,他一生中竟然没有亲手解剖过尸体。他把自己绘制的人体脏腑图谱,叫作“亲见改正脏腑图”——是“亲见”而不是“亲解”。他被主流医派斥为“教人于胔(腐肉之意)胳堆中、杀人场上学医道”。传说他是睁着眼睛咽气的。
  把灵魂赋予一具骨架
  历史的疑惑总会在未来的某一天遇到答案。
  王清任故去170多年后,在昆明医科大学人体科学馆标本室门口的屏风前,有一个玻璃罩,里面伫立着一具人体骨架。他眼窝深邃,似乎在眺望遥远的过去。颌骨微微张开,好像在诉说着什么。在他的身后,有各种人体标本2 000件,组成了一个庞大的解剖学群体。“敬畏生命,献身医学”——屏风上这8个字,或许就是他对王清任的告慰。
  他叫李秉权,昆明医大教授,中国神经外科的泰斗级人物。和王清任一样,他也曾去乱葬岗观察过死尸。1939年他考入云南大学医学院,当时全校只有一架骨骼标本,而他们班有60名同学,解剖学几乎形同虚设。他和几位同学决定自己制作人体标本,于是他们去了昆明郊区圆通山。山的东北面,有一个地方叫一窝羊,是有名的乱葬岗。此处怪石嶙峋,散落着一些无名尸体。残肢断臂,骷髅脏腑,随处可见。乌鸦惨叫,令人毛骨悚然。他们怀着敬畏之心,小心翼翼地捡起尸骨,在盆里煮沸消毒,晾干后制成骨骼标本。这些无名尸骨,就是他的启蒙老师,把他引入了医学的殿堂,让他有了后来辉煌的医学成就。
  1953年,新中国首届神经外科进修班中,有13名学员后来被誉为中国神经外科的“十三太保”,李秉权就名列其中。他创设了云南第一个脑科门诊、神经病学教研室和神经专科病房。他的脑外科手术、显微神经外科手术,在云南是第一把刀。他曾经创造了多项全国和世界的第一手术。他是全国劳模,获得过全国科学大会奖,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担任过卫生部脑血管疾病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在无数的光环下,他始终不忘“一窝羊”乱葬岗的那些尸骨,他把他们视为“无语良师”。
  后来,乱葬岗变成了城市乐园,医学和医学教育的遗体来源也有了新的渠道,可是在教学和科研中,李秉权始终没有摆脱“遗体不够用”的困扰。上解剖课,一具遗体为4~6名学生提供教学服务,这是最有效的搭配。每次到解剖室,他都会看到十几名学生共享一具遗体的情景。遗体是医学生的另一位老师,没有遗体施教,就培养不出好医生。作为医学教育家,这是李秉权晚年最大的一桩心事。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未知死,焉知生
“乱葬岗”的疑惑 003
把灵魂赋予一具骨架 005
死是生的建设力量 008
我们到底缺什么 012
器官的悖谬 014
依法“捐躯” 016


第二章 无语良师
引领者的节日 021
永不下课的教授 024
大医们的小老师 026
美丽永存的老师 029
认真“备课”的老师 032
“千刀万割便超生” 035


第三章 大医“捐躯”
玻璃罩外的爱 039
器官所代表的精神符号 042
他全身都写满了答案 045
拒绝朱德、周恩来的人 048


第四章 心无疆界
南丁格尔之灯 053
人世间的疾苦便是她富有的矿 057
融化在血液中的本能 060
把“裸捐”进行到底 062
教授的“金银岛” 065


第五章 安息的自由
第“二十五孝” 071
成全灵魂的完整 074
安息的自由 078
可以使死神屈服的唯一力量 081
血缘的权利 086


第六章 使人升华的途径
“海枯石烂两鸳鸯” 091
“量子”与“基因”的姻缘 095
“我已经尽我所能了” 100
永远的“婚约” 103


第七章 爱对爱的感恩
从夏之花到秋之叶 109
“知恩图报”的传递 114
用他人的爱心来建立自己的爱心 117
一盏心灯 121
延续与反馈 124


第八章 最后一次
难以划下的手术刀…… 129
循光跃升 131
病理学的魔法诱惑力 134
究竟能为病人做些什么 137


第九章 哲人的爱
先驱者的理由 143
直立行走的水 146
“捐躯”也快乐 152


第十章 永不停歇的创造
永生的眼睛 159
小我消亡,大我重生 163
伟大的中场休息 166
和岩石一样古老 170


第十一章 “物化”与人文
“不是标本……” 175
“在科学领域所遇到的尸体都是陌生人” 177
挖掘人文情怀的正是那些遗体 180
为自己塑造一个灵魂 182
“两张脸”的感受 186


第十二章 “摘除”与“给予”
“防腐”启示录 191
崇高者的家 193
加了好几倍的价值 196
谁来承担第一刀 199
允许医生犯错误的地方 201


第十三章 生命的大碑
大爱归位 207
雕刻“生命之碑”的人 211
修补裂缝的美德 216
“共通”的灵魂 219
“本分”聚合在一起 223
后记 让躯体服务于后人 225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青岛市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