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合群而不与人勾结,小人与人勾结而不合群。
南怀瑾先生说:“一个君子的为人处世,对每一个人都是一样的,不是说对张三好,对李四则不好,这就不对了,这就叫比而不周。你拿张三跟自己比较,合适一点,就对他好,不大同意李四这个人,就对他不好,就是‘比’。”
“一个大政治家宗教家一样,爱人是不分彼此的。我们对于人,好的固然好,爱他;但对不好的更要爱他,因为他不好,所以必须去爱他,使他好。这样一个真正的大政治家,也就是宗教家,也就是教育家的态度,这就是‘周而不比’,要周全,不能比附一方。”
其实,亲近喜好相近、志趣相投的人,本来不算错误。每个人都可以保持自身的个性、爱好,遇到兴趣相投合的人,乐意与之相交,这是人之常情。但若是与之结党营私,谋求私利而有损大公,那便是大大的不该了。
孔子所说的“周”,其意为以道德忠义团结人,“比”则是以暂时的共同利害互相勾结。可是,现实社会生活中的一些人,他们偏偏钟爱于“比”,背离组织原则,常常聚集在一起唧唧咕咕,今天说这个不是,明天说那个不好,全以个人的好恶出发,或者今天你帮我解决点什么,明天我为你办理点什么,相互得利,可损害的却是公众的利益。如此一来,“周而不比”的君子反而吃亏了!
北宋大文豪苏轼便是一个“周而不比”的君子。王安石变法,主持庆历新政时,由于感觉到了新政的种种弊端,苏轼坚决反对新政,站在了王安石的对立面,不容于当权者,被迫自求外放。
后来新政失败,王安石罢相,司马光等一系旧党重新掌政,因为他反对新政的缘故,就将他重新召回,希望他能成为旧党的骨干。不过苏轼却是个有原则的人,虽然新政有着种种纰漏,但旧党的一些做法一样让他觉得不合时宜,他还大加抨击了旧党执政后暴露出的腐败现象。这就惹恼了当权者,所以不久之后,他再度自求外调杭州太守。
纵观苏轼的一生,几乎没有私敌。在公事上,他向来对事不对人.不因私利而结党,也不因利益冲突而怨恨别人,真真正正做到了“周而不比”,算得上是儒家君子的典范了。
南怀瑾先生曾经做过一个形象的比喻,说古写的篆文“比”字,象形两个人相同,同向一个方向,所以“比”就是说要人完全跟自己一样,那就容易流于偏私了,因此君子周而不比。小人呢?相反,是比而不周,只做到跟自己要好的人做朋友,什么事都以“我”为中心、为标准。
其实,要做到“周而不比”,最关键的就是“爱”。这“爱”说的不是“私爱”,而是“大爱”,就是对天下人都要有爱心,无论他好还是不好。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