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司马昭定三国 专著
0.00     定价 ¥ 39.80
青岛市图书馆
  • ISBN:
    9787229071080
  • 作      者:
    李浩白著
  • 出 版 社 :
    重庆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编辑推荐
<p>  首部司马昭创业正史!<br />  隐忍吞三国,一招定乾坤!<br />  说透司马家族崛起真相!<br />  历史上,打天下却不称帝的,都是牛人!曹操算一个,司马懿和司马昭算一双!<br />  三国时期,魏蜀吴对抗时,几乎没有人意识到司马家族的雄心,司马懿却带着一双儿子在默默累积实力,做着最容易也最艰难的事情:等待。等待并非被动,而是在等待中广纳人才,在等待中逐一蚕食对手。历史上能做到如此隐忍的,并非司马父子独有,但能够做到手足同心,上下传承,互不相疑,司马父子堪称英才。老子是如何打江山的?著名历史学家李浩白先生在五卷本《司马懿吃三国》中有过精彩的记述,这本书,就是告诉您,司马昭是怎么守江山的。俗话说,打江山容易守住难。司马昭是凭借什么做到的?司马家族在与曹魏及其他势力对抗时遭遇了什么?请看这本《司马昭定三国》!</p>
展开
作者简介
<p>  李浩白,重庆作家,新一代非虚构历史小说青年领军人物,行文浩气磅礴,著有《抗日援1592》(上下)、《司马懿吃三国》(1-5)等历史畅销小说。</p>
展开
内容介绍
<p>  司马昭随父司马懿抗蜀,多有军识。继而逐步取代曹魏家族,专揽国政,后分兵三路伐蜀,成立晋朝,成了司马家族一个新的传奇人物。<br />  本书采用通俗历史的写法,梳理司马昭的一生经历。重点表现了司马昭为官为政的智慧:如何平衡与父亲司马懿的关系,如何协调处理司马家族内部的矛盾,如何对抗曹魏家族并逐步取而代之。<br />  经历。重点表现了司马昭为官为政的智慧:如何平衡与父亲司马懿的关系,如何协调处理司马家族内部的矛盾,如何对抗曹魏家族并逐步取而代之。</p>
展开
精彩书摘
<p>  司马懿的面容始终沉静如渊:“能够返京执掌相权、入统万机,这自然是值得庆贺。但万事不到最后一刻,谁能知道真正的结局会是什么呐?你且慢向为父预贺,也不要在外面泄了风声。咱们自己知道就够了。”<br />  司马师没料到父帅对这事儿态度竟会如此平淡,不禁愣了一下:“是,孩儿明白了。”<br />  看到父亲这般冷静沉着,司马昭却在心中不禁暗暗叹服:父亲不愧是阅历极深、修为有素的高人!能于荣辱进退之际看得如此透彻,只怕当年的太祖武皇帝曹操也有所不及!<br />  司马懿的心底却是更有谋算:推戴他晋相加礼之事,自有夫人张春华在京师操持,倒不必太过在意。只是而今诸葛亮已死,关中局势基本大定,两个儿子在自己身边也已调教了不少年头,看来都成熟进步了许多,是到了该搭建平台让他俩自己去各展所长、崭露头角的时候了!师儿今年二十七岁,昭儿今年二十五岁,不趁这个时候再加几分火力好好锤炼一番,错过了“火候”就不好了!<br />  他想到此处,心念忽地一转,当下便有了临时考察他俩才识、能力的主意。于是,他坐回了帐中的熊皮榻床之上,正了正脸色,向司马师、司马昭二人发话问道:“为父听得民间一直流传着这样一段谚语:‘天下英雄有谁人?北司马、南诸葛,峰峦相峙两不低。’世人皆认为为父与诸葛孔明才智相当、各有千秋。却不知在你俩的心目中,是如何评断为父与诸葛亮的?”<br />  这个问题涉及孝道礼法之大本,司马师和司马昭兄弟二人互望了一眼,期期艾艾的,谁也不肯先行开口回答。<br />  “唔……你们可是拘于礼教而不敢评议为父?”司马懿的眉头拧了起来,面色仍是毫不松动,“疆场之上、棋弈之间,说长论短、评得议失,何必拘于父子之礼?你们有何意见且就尽情道来,为父不会怪你们失礼的。子元,你是大哥,你先说!”<br />  司马师见父帅开口点了自己的名,知道不能再以虚礼回应,便整理了一下思绪,侃侃答道:“不瞒父亲,其实在孩儿心目当中,并不以为诸葛亮算得什么‘命世雄杰’!他怎能和父帅您相提并论?”<br />  “哦?”司马懿眉峰一挑,“这是怎么一说?”<br />  “依孩儿看来,当这个‘命世雄杰’,须有两大条件:一是须有雄心壮志,二是须有雄才大略。”司马师讲得兴起,两眼都灼灼放出光来,“单有雄心壮志,最多只能成为王莽、董卓之辈;单有雄才大略,最多也只能成为韩信、萧何之流。所以,既有雄心壮志,又有雄才大略,才能成为汉高祖、光武帝那样的命世雄杰!<br />  “然而,以此而为圭臬,我们回过头来反观诸葛亮——孩儿认为他首先是‘有壮志而无雄心’。吞并九州、一统四海,这是他孜孜不倦、死而后已的壮志。这一点,诚然可嘉!可是论起‘化鱼为龙、冲霄凌云’的雄心呐,他却丝毫没有!你看他几番北伐,时常受到那刘禅小儿和伪汉东州派、益州派老臣们的牵制和非议,甚至还有人上奏攻击他有‘不臣之心’!孩儿若是坐到诸葛亮的那个丞相位置之上,二话不说,必当先行废了刘禅这个乳臭小儿,自己登基在位、大权在握,然后再毫无掣肘地来横扫六合、荡平天下!<br />  “其次,诸葛亮是‘有大略而无雄才’。他每一次举兵北犯,表面上看起来都是布局宏大、震慑人心,可就是做不到‘破格行险,出奇制胜’!我是不怎么佩服他的用兵之术的!他当日首出祁山之时若是听从了部将魏延之策,由子午谷前来狙击长安,我大魏岂不是难于应付?可他拈轻拿重、犹豫不决,硬是没敢迈出这一步!”<br />  “大哥,你这话错了!诸葛亮怎会料不到‘子午谷奇袭’之策?”司马昭再也按捺不住,向司马师哂笑而道,“他是在通盘权衡利弊得失之后,才不得已放弃了‘子午谷奇袭’之计的……魏延之计太过冒险,换了是大哥你在诸葛亮那个帅位上,你也不敢下此决断铤而走险的!”<br />  “哦?”司马懿双眉一跳,目光炯炯地看着司马昭,“子上,你凭什么判断魏延当年的‘子午谷奇袭’之计是冒险乏用之策?你且细细讲来。”<br />  司马昭迎视着司马懿和司马师分别从两个方向投来的咄咄目光,神色泰然,娓娓言道:“对魏延当年的‘子午谷奇袭’之计,孩儿以前早有耳闻,也曾反复研究已久。他的原话是这样讲的:‘闻魏国安西将军夏侯懋虽为驸马,却胆怯而乏谋。今若拨给末将精兵五千、粮卒五千,直从褒中而出,循秦岭而东,顺子午谷而北,不过十日可到长安。懋闻末将杀到,必弃城逃遁。长安城中唯剩御史、太守耳。横门邸阁与散民之谷,至少可支用军粮达六十日。而魏军自东方合兵而来,尚须二十余日。丞相大军此时亦已从斜谷赶到相援。如此,则一举而咸阳以西可定矣!’<br />  “他这条奇袭之计当中,有四大环节须得条分缕析、剖明虚实。父帅、大哥,你们且听我细细道来:其一,魏延真的能在十日之内率兵一万闯出子午谷、直达长安城?据我所知,子午谷全长六百六十里,北谷口又离长安城一百里远,则魏延要到长安须行七百六十里路程。算下来,魏延这一万精兵须得每日赶完七十六里的路程才能在十日左右到达长安,而要在一日之内赶路七十六里,最大的因素不取决于那五千精兵,而在于那五千粮卒!以每人每天食粮二斤为准,他们的五千粮卒每人须得至少负粮四十斤而行,方才勉强应付得来。我也管过军营的后勤事务,知道这些粮卒负粮四十余斤,若每日疾行还是可以赶完七十六里路程的。所以,魏延似乎是能够勉强率兵一万在十日左右闯出子午谷、直达长安城的。”<br />  “那不就成了?”司马师双手一拍,“只要他能杀出子午谷,后面的一切问题便会迎刃而解了。”<br />  “还不能这么说。”司马昭微皱眉头说道,“青龙初年,我曾经亲身去探过子午谷,那里面是峡谷对峙,中间河流湍急,全靠架在山崖腰际的窄窄栈道通行。倘若春雨连绵、山洪崩泻,谷中栈道若被冲毁,则行军赶路极为不易!而当年诸葛亮首出祁山,时机恰恰选在了仲春多雨之季!后来,故大司马曹真不也是想从子午谷南下去奇袭汉中郡吗?途中碰上了霖雨冲道,结果却是‘发兵已逾一月而行谷才及一半’!所以,魏延欲在十日之内闯出子午谷、直达长安城,还须占得天时之幸方可!不仅是天时之幸,他们闯进子午谷之际还须得不被我大魏的巡逻斥候察觉!这可又要承天之佑,不差分毫了!”<br />  司马师听了,脸上微微一红,口中兀自说道:“我魏军的巡逻斥候当时只设在子午谷北口之外,当他们察觉蜀兵已然出谷之时,只怕早已晚了!”<br />  司马懿却笑眯眯地看着司马昭:“子上,你再继续分析下去。”<br />  “其二,安西将军夏侯懋是否一定就会舍弃长安而逃遁?就算魏延能在十日之内打到长安城下,夏侯懋怎么会未战而先逃?他固然胆怯乏谋,但安西将府署中当时的长史是郭淮将军!郭淮将军乃是老成宿将,他一定会力挺守城迎战的!而且,长安西边郿县有大司马曹真的十万雄师势为掎角,东边又有洛阳京师中军五万由张郃将军率领着疾驰来援——在这两面夹击之下,魏延的一万人马无疑是飞蛾扑火、以卵击石!”<br />  听到这里,司马师双眉一竖,亢声而道:“魏延可以夺取横门邸阁的粮仓负险而守,同时静待诸葛亮从斜谷道出兵来援!还有,二弟你刚才自己也说了,他若狙击长安,就有可能将曹真所率的关中主力从郿县吸引开——那么,这不正好为诸葛亮从汉中南郑北出斜谷道打开了一丝空隙吗?”<br />  ……</p>
展开
目录
<p>引子 一场突如其来的“清君侧”/1</p> <p>01 上阵父子兵,耗死诸葛亮/1<br />02 不抢烫手芋,无人能与之争/18</p> <p>03 做臣子的太过爱惜自己的羽毛,便是私念!/36</p> <p>04 半信半疑,半遮半掩/49</p> <p>05 先敲山震虎,后虎口夺食/70</p> <p>07 征服就是彻底畏服/97</p> <p>08 维稳第一,攘外必先安内/114</p> <p>09 下沉到民间,一步就是真相/137</p> <p>10 谋定而后动,走一步看三步/158</p> <p>11 捉贼捉赃,硕鼠一锅端!/182</p> <p>12 该打则打,不可在落水狗面前装君子/202</p> <p>13 走出树林,不全是笔直的一条道/220</p> <p>14 恰到好处,相互找一个台阶下/237</p> <p>15 谋天下者,不谋虚名/249</p> <p><br /></p>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青岛市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