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茶也能悟出三层境界 孔子是一个非常重视学习的人,他认为学习不仅能学到知识,而且是人内心快乐的源泉。人生在世,如果能够通过学习,每天都能对世界有新的认识、新的发现,并且有所体悟,有所感动,才能真正算得上是一种高层次的人生。因为在学习的过程中,当你有所体悟、有所感动之时,就能获得一种智者的欢悦。并且这种欢悦是有层次的,它涵盖了三重境界。
唐朝时,有一些僧人,为了寻求真理,不远万里来到赵州,参访赵州和尚,请教佛法大意、禅宗嫡旨。有一人问:“什么是道?”赵州则问:“你以前来过吗?”这人答道“来过”。赵州说:“吃茶去。”赵州又问另一个人:“你以前来过吗?”这人答道“没来过”。赵州也说:“吃茶去。”这时,同在一寺,生活在赵州和尚身边的一位僧人感到奇怪,问赵州:“怎么来过的与没有来过的你都让他吃茶去呢?”赵州对他说:“你也吃茶去。”僧人心想,赵州和尚真是徒有虚名,真是枉费了那些远来的客人的苦心。
一天,僧人找水喝,不知不觉茶到嘴边,心中一愣,猛地顿悟了赵州和尚的禅机。心里痛快极了,大叫一声,把茶喝了。
这就是著名的禅宗公案“吃茶去”。这宗公案与孔子的“学而时习之”有异曲同工之妙。
普通人总是以为像孔子这样的大圣人,他的言论一定非常高深。谁知打开一看,第一句就是像白开水一样的大白话,不由得大感失望。这种人其实没有仔细体味这句话内涵的不同境界。孔子是个学问极高的人,他说的“学而时习之”自有一番道理。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所描述的,是一个人做人做事的状态和心情体验。学习的内容是做人做事,因此学习的时间并不仅在课堂上,在书本里,而是在日常生活的时时刻刻。小到洗衣吃饭,大到政务国事,处理事务就是学习做事的过程,与人交往就是学习做人的过程。“时习之”就是要时时刻刻加以练习和温习,通过实践得来的知识才是真知。生活是一切知识的源泉,这就要求我们“时习之”,勤思考,多练习,时刻不忘学习,保持一种活到老、学到老的生活态度。
“不亦说乎”说的是学到知识之后的心情体验。
其实人人都有过此类体验,当你完成一项并未完全掌握的工作,当你切身明白一条早已耳熟能详的道理,是否会会心一笑呢?“说”通“悦”,表示一种内在的、不露于外的愉悦。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一句描述的是,当一个人的学问已经完成,有同道者慕名而来,双方相见甚欢,有会于心,志同道合的快乐。这个“朋”当然不是指酒肉朋友,酒肉朋友一来,免不了酒酣眼热,伤身破财,义何乐之有?而同样有志于学、有成于学的朋友,听闻了你的学问,慕名来与你相谈,与你共事,与你分享胸中之学,笑傲风物,指点江山,这才算人生的一大乐事。乐与悦都是高兴,但其义不同,乐表现在外。有知己远来,原本独会于心的悦就变成相视而笑的大乐了。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一句的境界不得了,说的乃是学问臻大成圆满之境,世间已经没有多少人能理解你的学问了,但你自己知道自己到了什么境界,因此不苛求世人的理解。因为没达到这个境界的人理解不了,所以对他人不理解自己的言行,能够坦然接受,能够“不愠”了。
不愠就是不生气,不埋怨。要做到不愠光脾气好可不够,前提是你的学问要达到大成的境界,这是一种“君子知命”的开阔豁达的境界。当一个人达到这样的境界时,他已经成为大德的君子,当然也就能获得无上的欢悦了。
以仁做人,孝悌为本原典有子①日:“其为人也孝弟②,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③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注释①有子:孔子的学生,姓有,名若。②孝弟:弟(tì),悌的古字。善事父母曰孝,善事兄长曰弟。③道:在中国古代思想里,道有多种含义。此处的道,指孔子提倡的仁道。
译释有子说:“假如一个人奉行孝弟之道,还存心冒犯尊长,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
不冒犯尊长,而又喜欢作乱的人是没有的。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道也随之而生。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解读始终保有一颗孝敬的心孝是古代儒家学说的一个重要内涵和范畴,是在中国古代劳动民众中影响最广泛的思想观念,甚至对日本、朝鲜等国家的汉文化也有广泛的影响。孝敬父母,尊敬师长,一直是人们需要遵守的道德准则,孝在今天仍然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
王祥是汉末琅玡临沂(今属山东省)人,因遭世乱,扶母携弟在庐江隐居三十余年。母卒后’,才应召入仕。魏时,曾封关内侯、万岁亭侯、睢陵侯,拜司空、太尉、侍中等职。入晋,拜太保,晋爵为公,享年85岁。
王祥的生母在他年幼的时候即已去世。他的继母朱氏很不喜欢他,只偏爱自己的儿子,经常在他父亲面前说他的坏话,使他不仅失去了母爱,还失去了父爱。但王祥生性至孝,虽然成天被父母驱使,干各种杂活,却从不叫苦叫累,态度十分恭谨。
父母如果有病,他就整天不解衣睡觉,在左右伺候,汤药熬好了,还必定亲自先尝一尝。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