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听一些父母提到对孩子的优柔寡断倍感无奈。确实,很多孩子遇到事情总是拿不定主意,一会儿觉得该这样,一会儿又觉得该那样,想法在两者之间游移,迟迟下不了决定,更有甚者,喜欢人云亦云,表现在人际交往中,则是一味无原则地迎合和迁就别人。这样的孩子往往得不到他人的尊重,常常成为受欺负的对象,长此以往,对孩子的成长与心理健康都是不利的。关于优柔寡断和果断决策力,心理学家作过专门的分析和研究,结果显示:在回答“你要喝什么”的问题时,明确说出“我想喝咖啡,不想喝红茶”的人比起回答“什么都可以”的人,在社会上更有作为。显然,这里的关键就是“果断”与“优柔寡断”的区别。
对于孩子来讲也是如此。做事果断的孩子一般都具有较强的控制力和决策力,这是孩子未来能取得成功的关键。
可是,孩子优柔寡断的根源来自哪里呢?事实上,孩子不具备果断的性格大多不是先天因素,而很有可能是家长的教育问题。
很多父母虽然也像素素的爸爸妈妈一样发现了孩子做事优柔寡断,缺乏主见的特点,但遗感的是,他们并没能像素素父母这样积极地寻找办法,来改变孩子这种不良性格。所以,要想让自己的孩子告别优柔寡断,父母们需尽量给孩子创造让他自己做主的机会,多让孩子自己拿主意。其实,孩子优柔寡断,没有主见,还有一些其他的因素,一是孩子认识上的障碍。在平时生活中,一些父母对孩子限制颇多,总是要求孩子这个不能做、那个不能为,这让许多孩子形成了认识上的障碍。对问题的本质缺乏清晰的认识,将直接导致孩子遇到事情后拿不定主意并产生心理冲突。
二是由于缺乏沟通,让孩子产生了犹豫不决的心理。有的父母由于忙于工作,和孩子之间的交流就比较缺乏,导致他们不理解孩子,这也往往会造成孩子的畏惧心理,以至于自己很想做的事情也不敢说、不敢做了。
三是由于家教太严,受管束太多造成的。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很多父母还相信“严管出孝子”的古训。岂不知,“严管”的教育方式教出来的孩子大多只会循规蹈矩,不敢越雷池一步。一旦情况发生变化,孩子首先想的是是否合理,在行为上左右徘徊,拿不定主意。
毋庸置疑,没有哪个父母可以陪伴孩子一辈子,等孩子长大后,独自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是必然的。那时候不可能时时都有父母的意见供参考,如果孩子自己老拿不定主意,那必定要误事。因此,父母需尽早培养孩子自己拿主意的能力,教会他们要对自己负责。
1.敢于放手,让孩子去做力所能及的事
孩子的天性大多是勇敢无畏的,他们不会觉得自己像大人们认为的那样什么都不能做,相反,他们觉得自己能做很多事。再加上对任何事都好奇的天性,孩子一般都愿意参加一些活动。
既然如此,父母们大可利用这一点,及早分派给孩子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比如穿衣、穿鞋、擦桌子等基本的生活技能。一开始,孩子可能会做得比较慢,也有可能做不好。但这都不要紧,最重要的是,他得到了锻炼的机会,并且乐在其中。
长期坚持下去,孩子就会主动去思考、尝试一些事情。在此过程中.他们的潜力也会被更加充分地发掘出来。日子久了,孩子就可以更多地体会到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完成某些事情,以后做起事来自然就会果断进行了。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