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袖故事丛书:周恩来的故事(青少版)》:
1898年3月5日清晨,周恩来出生于淮安驸马巷的一座宅院里。淮安是一座古老的城市,清朝时名为淮安府山阴县,1914年改名淮安县,处于京杭大运河和淮河的交汇处,曾经是苏北重要的物资集散地和南北交通要地。因此这里经济相对比较发达,文化也较为繁荣。
周恩来祖籍浙江绍兴。在绍兴,周家是一个大家族。周恩来的祖父周起魁因为做师爷来到淮安,与二哥周亥祥合买了驸马巷的这所宅院,并定居于淮安。
周起魁有四个儿子,周恩来的父亲周贻能,后改名为劭刚,字懋臣,是周起魁的第二个儿子。虽然先后代理过几个县的知县,周恩来的祖父并没有什么田产,他死后,到了周恩来父辈时,家庭的经济状况已经比较衰败了。周恩来的生父周贻能生性忠厚老实,常年在外省做小职员,每月的工资不多,还常有失业的困顿,勉强支撑一家的生活。周恩来出生时,他的外祖父万青选病危,第二天,得知了周恩来的生辰后,十分高兴,会算命的他认为这个外孙儿将来会有出息,不久老人就病逝了。
周贻能夫妇非常喜欢周恩来,给他取了个乳名:“大鸾”。鸾是一种与凤凰齐名的神鸟。周恩来不满一岁时,最小的叔父周贻淦病重。周贻淦新婚不到一年,膝下无子女。为了给弥留之际的周贻淦一点安慰,也因为民间的“冲喜”一说,周贻能将周恩来过继给了自己的弟弟周贻淦。两个月后,周贻淦去世,年幼的周恩来就由守寡的嗣母陈氏抚养,陈氏这年22岁。周恩来称周贻淦为“父亲”,喊陈氏为“娘”;称自己的生父为“干爹”,喊生母万氏为“干妈”。
陈氏的娘家在苏北宝应,家境贫寒却可以说是书香名门,她的父亲是清朝的秀才,也懂得一点医道。
陈氏自幼熟读诗书,喜欢书画,有较好的文化修养,并且性格温良,待人诚恳。因为年轻守寡,她谨守妇道,从不出门,将所有的心思和精力都放在了对周恩来的抚养和教育上,周恩来也成了她唯一的希望和寄托。陈氏还请了一个乳母蒋江氏,以便于更好地照顾年幼的周恩来。
这样,周恩来就有了三位母亲。她们从不同方面丰富了他的学识,培养了他的性格和修养。
嗣母陈氏对周恩来要求很严格,四岁起就教他识字,五岁就将周恩来送进了私塾读书。每天黎明就把他叫起来,亲自在窗前教他读书识字,教儿歌背唐诗。有一次,周恩来的弟弟恩溥玩刀子,差点伤了哥哥的眼睛,这使得陈氏非常害怕。这以后,她将周恩来整日关在房间里读书,不许他轻易出去。闲暇时,就给他讲故事,诸如《再生缘》、《天雨花》等。
陈氏去世前,母子俩几乎一天也没有分开过,她的一言一行都对周恩来的性格、学识和修养影响很大。40年后,周恩来还满怀深情地说:“直到今天,我还得感激母亲的启发。没有她的爱护,我不会走上好学的道路。”“嗣母终日守在房中不出门,我的好静的性格是从她身上承继过来的。”可以说,嗣母陈氏实际上成了周恩来的文化启蒙老师。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