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俗万年历》:
此后历年如此,每年皇家都要送盂兰盆到各官寺,献供种种杂物,一路上鼓乐齐鸣,仪仗整齐,十分热闹。民间的施主也不甘落后,纷纷到各寺献供。据日本园仁《人唐求法巡礼行纪》卷四说:“时长安诸寺七月十五日作花蜡、花瓶、假花果树等,各竞奇妙,常例皆于殿前,广陈供养,倾城巡寺随喜,甚为壮观。”
到了宋代,中元节的盂兰盆会更为兴盛。《东京梦华录》卷八载:“七月十五日中元,先数日,市井……及印卖《尊胜目连经》。又以竹竿斫成三脚,高三五尺,上织灯窝之状,谓之盂兰盆,挂搭衣服、冥钱其上,焚之。拘肆乐人,自过七夕,便搬演《目连救母》杂剧,直至十五日止,观者倍增。”寺僧还在这一天向施主募钱米,为之荐亡。
晚清时,北京许多寺庙都要举办规模不同的盂兰盆会,如广济寺、法源寺、拈花寺、广化寺、嘉兴寺等,其中以长椿寺为最。
盂兰盆会开坛前,首先都在山门外张揭黄纸巨表,宣示办会的缘起。庙内殿上设公德堂,挂上“超升莲界”的大匾。居士和善信弟子们纷纷给自家的宗亲设位追荐。这一天午前,由首座方丈讲经,午后,僧众和居士们在殿上合诵《佛说盂兰盆经》和《地藏经》,然后到功德堂作回向(佛教中的一种修行功夫)。最后,在庙设位的眷属们举着香,随着敲打法器的僧众、居士一起祭送法船。法船一般在附近广场焚化,如附近有河渠湖泊的,则将法船底部涂上桐油,放在水面上焚化。
盂兰盆会的祭祀活动具有双重意义:一是发扬祖先的孝道,二是发扬推己及人、乐善好施的义举。盂兰盆会宣传了佛教的慈悲精神,也与中国传统儒家的孝道完全一致,这种活动是对后人的教导,不能完全看成是迷信。祭祖中元节又称为鬼节,意为祭祀祖先的鬼魂。民间传说阴间的阎罗王于每年七月初一打开鬼门关,放出一批无人奉祀的孤魂野鬼到阳间来享受人们的供祭。七月的最后一天,重关鬼门之前,这批孤魂野鬼再返回阴间,所以七月又称为鬼月。
南宋吴自牧《梦粱录》载,中元节时,人们要作“麻谷窠儿者,以此祭祖宗,寓预报秋成之意”。中元节正值秋收季节,这是以收成告慰祖先,祈求祖先的保佑。明清时代的北京地区,人们在中元节这天,要摆上果品祭奠自己的祖先,或者把装有冥银的包裹当主位,用三碗水饺或其他果品为祭,上香行礼后将包裹在门外焚化。有的还要到坟上烧纸钱,祭祀的规模不亚于清明节。明《帝京景物略》云:“上坟如清明时,或制小袋以往,祭甫讫,辄于墓次掏促织。满袋则喜,秫竿肩之以归。”祭扫墓后,还要抓蟋蟀,真是有趣。清《帝京岁时纪胜》记载:“中元祭扫,尤胜清明。绿树荫枝,青禾畅茂,蝉鸣鸟语,兴助人游。”清代的祭扫则犹如秋季郊游一般。
一些地方还以七月十五日为“敬孤节”,家家户户除给亡灵烧纸化钱之外,还争相招待孤寡老人,以示敬意。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