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疯狂实验史 ﹒ Ⅱ 专著
0.00     定价 ¥ 36.00
青岛市图书馆
此书还可采购3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108051479
  • 作      者:
    (瑞士)雷托·U·施奈德著
  • 出 版 社 :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 出版日期:
    2015
收藏
编辑推荐
  《疯狂实验史(2)》是一本以轻松的笔调讲述的科学实验史,这些实验有喜有悲。有的实验者因此断送了婚姻,结束了科学研究生涯;有的实验尽管从来没有进行过,却引来了媒体铺天盖地的报道宣传。有的实验令人作呕,有的实验堪称恐怖,有的实验具奇幻色彩,有的实验引发了社会伦理问题。
展开
作者简介
  雷托·U·施耐德,1963年出生,《新苏黎世报》下设杂志《弗里欧》的副主编。他介绍的许多疯狂实验最初都刊载于这本杂志。他是一位科学记者,文章多次获奖。本书的“前传”——《疯狂实验室》曾经荣登瑞士“最畅销图书”榜单。
展开
内容介绍
  作者的《疯狂实验史》第一本出版后,反响和销售都很好。除了在瑞士和德国出版,还有英文版、荷兰版、瑞典版、韩国版、波兰版、意大利版,当然还有我社出版的中文版。
  于是作者又因势推出了《疯狂实验史(2)》,反正他手里积累了多年调查的各种材料,继续自己对于那些不可思议的科学实验的发现与探索,为读者带来更多新鲜有趣、同时又令人好奇、不为人所知的实验。例如,如果我们不管教孩子,孩子会自己找什么东西吃?人是否可以象精子一样游泳?在比较商品时,顾客真的会认为售价99.95欧元的东西比售价100欧元的东西更实惠吗?
展开
精彩书摘
  《新知文库:疯狂实验史(2)》:
  他曾做过一项令人不安的实验:实验参与者是一群女性,她们都戴着一副面具,穿着一条超大围裙,谁也认不出谁,她们要对另一个人进行电击。在伪装的情况下,她们施加电击的持续时间与没有伪装并且佩戴姓名标牌时相比,整整翻了一番。这一效应被称为“去个体化”,它会导致身处群组中的人做出他们作为个体绝对不会做的事情来。
  不过,上述实验是在实验室中进行的。弗雷泽想要知道,这一效应在实验室之外,也就是在自然环境中是否也能得到证明。于是他打起了万圣节的主意:11月1日前夜的“变装”传统对他的去个体化实验十分有利。于是他开始寻找研究助手,以及愿意送孩子们来参加聚会的家长。
  尽管弗雷泽对结果早有预料,实验的进展还是让他吃了一惊。在所有人都穿上变装服饰之后,一种攻击性的氛围迅速扩散开来。这时再让孩子们去参加比赛,更多的孩子就会选择对抗性的游戏。许多人甚至干脆不玩游戏了,而是互相推撞、大喊大叫或者彼此殴打。
  那盏黄色的灯仍然每隔20秒钟闪烁一次。随着这一节奏,各位研究助手会观察并记录,此时哪些孩子的表现具有攻击性。弗雷泽希望通过比较各组数据,研究由变装带来的匿名化效应是否推动了群组中攻击性的增长。孩子们不再老老实实地投掷水球,还会拿平衡游戏里使用的木板作为武器来进攻,混乱的局面增加了他们的工作难度。
  与实名阶段一样,匿名阶段本来也该持续一个小时。“然而情况完全失控了,”弗雷泽说,“我已经不太担心孩子们的安全,而是担心起研究助手们的安全来。”因此他提前中止了这一部分的实验。
  他编了一个借口,说另外一个聚会还要使用这些变装服饰,孩子们必须把它们脱掉。之后他们还能再玩1个小时,依然可以赢得兑换券。没有了变装服饰的孩子们立刻又平静下来。通过统计兑换券的数量可以看出,攻击性的行为对他们有害无益:在变装阶段,每个孩子平均收集到31张券,而在之前的阶段是58张,在之后的阶段甚至有79张。群组中的匿名性促进了攻击性,尽管从根本上讲,这与个体的利益相悖——兑换券数量下降就是一个明证。“攻击行为带来了‘游戏的乐趣’,这就是它本身的奖励。在这一奖励面前,其他更加遥远的目标则被忽略了。”菲利普,津巴多日后写道。
  后来,斯科特,弗雷泽从纽约来到位于西雅图的华盛顿大学,他再一次为万圣节实验寻找起了“受害者”。与在纽约的实验不同,这次实验并非只在一所房子里,而是在西雅图的27所房子里同时进行。通过预谈,他获得了这些房子的支配权。所有房子的入口处看起来都一样:一张桌子上放着2只碗,一只碗里装着糖果,60厘米之外的另一只碗里则装着零钱。按照传统习惯,住在附近的孩子们会挨家挨户敲门讨糖。一位他们并不认识的女士会把他们请进门,并对他们说:“每个人都可以拿1块糖。我得回另一个房间干活去了。”
  现在孩子们被单独留下,自由行动:有些孩子很听话,只拿了1块糖,另外一些则拿了2块,或者向放着零钱的碗里抓去。他们并没有注意到,弗雷泽的一位助手正藏在柜子里,通过一个微小的窥视孑L观察着他们。
  这次实验再次证明了群组中的匿名性所带来的影响:如果那位女士在离开房间之前询问过孩子们的名字,只有21%的孩子会去偷窃。如果孩子们保持匿名,比率就变成了57%。另外,那位女士有时会对群组中的一个孩子单独强调:“如果丢了什么东西的话,就是你的责任。”在这种情况下,有80%的孩子会去偷窃。
  ……
展开
目录
前言
1600
1654  啤酒桶里的“真空”区域

1700
1747  甲板上的杀手
1752  “闪”念
1758  平息“怒涛”的橄榄油

1800
1822  出自《圣经》之一:从国外“引进”的鬣狗
1874  向尸体射击
1875  恶魔般的装置
1881  顺风而行的光
1882  “升挂”还是“甩坠”?
1887  把尾巴去掉!
1888  “人道”的处决方式

1900
1905  “自缢”12次的人

1910
1911  “40桶可口可乐”案件

1920
1926  给孩子们的惊喜
1927  一项无聊的实验
1928  无须配菜

1930
1932  不一样的双胞胎
1932  回答“我愿意”时的血压值
1932  挠痒痒之一:动手前请戴上面具
1932  出自《圣经》之二:1个十字架、3只钉子、1把锤头和1具尸体
1933  神奇增多的果汁浓浆
1935  变“蠢才”为天才
1936  水平面任务
1936  大衣的价格为什么是9.99美元?1938  讨厌的达涅兰人
1950
1951  我可不能唱反调
1954  世上最快的“司闸员”
1954  老鹰对战响尾蛇
1956  吸烟无害健康
1958  我看的和你看的不一样
1960
1960  “四卡问题”
1960  瞳孔研究员与招贴画女郎
1960  浴缸宇航员
1961  长鳃的老鼠
1962  请您写下遗嘱!
1962  穴居人
1964  为何无人伸出援手?1964  以毒攻毒
1964  不眠不休的兰迪·加德纳
1965  交流中的“丑角”
1966  包装能手
1967  一台坏掉的测谎仪如何正常工作
1968  对两块棉花糖的漫长等待
1968  长着黄色犄角的牛羚
1969  一场非常特殊的万圣节聚会
1970
1970   1头海豚和40名裸女
1970  挠痒痒之二:实验前请洗脚
1972  我开得快,所以先到终点
1972  地铁里的胆小鬼
1975  刮擦黑板声的听觉效应
1977  非洲女性的完美行走方式
1979  吧台前的娃娃
1980
1980  我们是怎么插队的
1984  出自《圣经》之三:在客厅里被钉上十字架
1984  一次令人满意的实验
1986  经期同步化
1986  一把园艺镰刀在石板上的缓慢刮擦
1987  现在请您别去想白熊
1987  用来减肥的合适男子
1988  当运动员们“眼前一黑”
1989  如何让拉斯普京讨人喜欢
1990
1991  慕尼黑啤酒节上的科学
1991 温室里的生死斗
1992  小男孩天生爱好玩具汽车
1992  如何让一头死去的鲸沉没
1992  哥斯达黎加奇迹
1992  价格温吞吞
1993  被调包的和平计划
1993  尸体农场
1994  挠痒痒之三:机器能挠痒痒吗?1994  法庭上的物理学
1995  先看电视,再吃早餐
1996  背面掩护
1997  我的朋友——电脑之一:屏幕前的助人为乐精神
1998  被人牵着“品酒”的鼻子走
1999  因为无能,所以自信
1999  我的朋友——电脑之二:屏幕前的礼貌
1999  为什么会有主场优势?
2000
2000  我的朋友——电脑之三:屏幕前的隐私
2001 电子邮件亲缘关系
2001 精子记忆测试
2001 在射精时按下制表键
2002  如果好莱坞演员成了加油站劫匪
2002  为什么女侍者应该对客人学舌
2003  猴子喜欢什么样的音乐?2003  在糖浆里游泳
2005  阻止迈出第一步
2006  狗之一:四足失败者
2006  立体嗅闻
2007  狗之二:不对称地摇尾巴
2008  狗之三:打个大哈欠
致谢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青岛市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