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热土广东(二)》:
1866年11月12日,孙中山先生诞生在翠亨村,他的父亲以务农为主,家境相当贫寒,使他对农民的困境有深切的体会,孙中山10岁才得以入读村中的私塾,小时候他常常在村中的大榕树下,听一位从前的太平军冯爽观老人讲太平天国的故事,这可能正为他后来一生革命活动埋下了种子,现在在这棵榕树下专门塑成了一尊讲故事的塑像,就是为了表现这个重要的史实。
孙中山12岁时被在檀香山经营畜牧业的哥哥接去,开始接受西方教育,后来又到香港学医,这些教育使他学到了许多自然科学知识,否定鬼神的存在,接触到西方民主、平等的理念,使他更具有反叛精神。
当他再次回到翠亨村故乡时就带头砸毁了北帝神像,为乡绅们所不容,然后逃往澳门,在那里开始行医,成为澳门的第一位西医,他一边为民众施医赠药,一边开始传播革命的火种。后来他回乡在老家的宅基地上主持修建了一座中西合璧的小楼,就是现在人们所参观的中山故居了。
孙中山去广州、香港读书行医和早期策划起义时,曾多次回乡,每次都住在这座小楼里。整个故居里没有一件家具是孙中山先生添置的,所有的东西都是他哥哥孙眉用在南洋经商得来的钱购置的。而且孙中山先生还不让家里人当官,在辛亥革命成功之后有人说请他的哥哥孙眉来任广东都督,他也不同意,就算参加革命也只能到最前线去,于是他哥哥的儿子孙昌即在1917年的护法运动中为国捐躯了。孙中山先生写给家人的遗嘱是:一生致力国民革命,不治家事。孙中山先生曾经说过,他一生只有两个爱好:一是革命;二是读书。他最后一次住在这里是1912年5月,当时孙中山先生刚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去各省考察,经过广东 翠亨村中这座中西合璧的两层小楼,就是孙中山先生的故居了。这可不是当年他出生时那个农家小屋,而是后来他的哥哥在南洋经商赚了些钱寄回来建造的,不过这座小楼是当时26岁的孙中山先生亲自设计、亲自画草图、亲自督建的。这座小楼不合中国习俗的新颖构造还在乡间引起过轩然大波呢! 第一个就是它的朝向,中国古时候的住房都讲究坐北朝南,或是坐西朝东,讲究紫气东来,但这座小楼却是坐东向西的,在整个翠亨村独一无二。第二个是它开了许多窗户,在当时农家从不开窗的厅堂墙上都开了窗户,窗与窗相通,这样所有房间的窗户打开时,空气流通顺畅,这也大违中国传统建筑“窗小窗少”的习惯。第三个是它的走廊和门,楼上楼下都有走廊,各个房间都能通往走廊,而且东西南北四个方向都开了门,这也大违中国传统建筑封闭式的习惯。
据说小楼建成时许多人来参观,当时就有人说小楼四通八达破财不吉利,孙中山先生说:“空气流通,精神愉快就是吉利l” 这座小楼中西合璧,它的外观红墙白柱,画着白色边线,楼房上下层各有七个赭红色装饰性的拱门,完全是西式建筑的样子。进入里面却迎门一副对联,写着“一椽得所,五桂安居”,这是孙中山先生亲笔所写的,“一椽”表示一间小屋,“五桂”是指故居西侧群山起伏的五桂山山脉。故居的内部完全采用中国传统建筑的形式,以砖木结构为主,墙面都是青砖构成的。另外,还有楼门正中用光环来装饰,光环下面雕绘一只口衔圆形方孔钱的蝙蝠,这是中国传统的吉祥装饰图案,叫作“福在眼前”,不过中山先生却把蝙蝠改为了一只飞鹰,真是中西合璧了。
孙中山先生出生在哪里呢,因为他原来出生时的旧宅已拆掉了,位置就是在院子中的水井旁,这里本来是一闯十多平方米的小屋,孙中山就诞生在这里。
院子里还有一棵枝繁叶茂的酸枣树,这可是孙中山亲手栽种的呢!而且是他从檀香山带回来的幼苗,至今已有100多岁了。
进入故居,一楼的正厅是客堂,这里的摆设是孙中山亲自布置的,这里有几张酸枝木椅,放着孙中山先生于1885年从南洋群岛带回来的煤油灯。墙上挂着孙中山父母的照片,他父亲叫孙达成,早年曾在澳门做鞋匠,后回家乡务农,娶了杨氏为妻,生下了4个孩子,孙中山先生排行第三,正厅后面就是他母亲当年的卧房。正厅的右侧是他哥哥的卧室,左侧就是孙中山先生的卧室,当年所用的大木床、梳妆台和凳子等,仍旧静静地摆放着。房间里的陈设非常简单,只有一张木床,一个三门抽屉柜,几张桌椅。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