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大漠内蒙古(一)》:
内蒙古自治区简称“内蒙古”。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版图上正北最上方,自东向西,边临俄、蒙两国,毗邻黑、吉、辽、冀、晋、陕、宁、甘八省区,靠近京、津两大都市,处于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前沿阵地,状如昂首奔腾之骏马的一带狭长的疆域,这就是便于开展国际国内商贸、旅游,颇具得天独厚区位优势的内蒙古自治区。
内蒙古土地面积110多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11.9%,在全国34个省、市、自治区、特区中名列第三位。跨越经纬度宽广,西起东经97。12’,东达东经126~04’,横跨经度28。52’,东西相隔2500多公里;北部与俄、蒙两国交界,国境线长4221公里,满洲里和二连浩特是国内两个最大的内陆口岸,人流、物资流、资金流连通俄蒙乃至欧亚各国,堪称“欧亚大陆桥”;南起北纬37~24-,北至北纬53。23’,纵占纬度15。59’,南北直线距离1’700多公里。
全区地势较高,平均海拔1000米左右,自然地理名称为“内蒙古高原”,乃中国四大高原中的第二大高原。高原上遍布山地、丘陵、平原、滩川I和河流、湖泊,享誉世界的内蒙古草原、森林和大漠风光及蒙古族风情、历史文化遗迹就熠熠生辉地镶嵌在这神奇的大地上,颇受海内外旅游者的青睐。
由于地理位置和地形的影响,全区形成以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为主的复杂多样性气候,基本上春季气温骤升,多风;夏季短促温热,降水集中;秋季气温剧降,风霜早临;冬季漫长寒冷,冰封雪飘。内蒙古夏季昼夜温差较大,早晚凉爽宜人,堪称中外游人消夏避暑之胜地;冬季银装素裹,一派北国风光,正值四海宾朋冰雪旅游之佳期;春秋两季,沙漠奇观凭探赏,古迹温泉任游憩,民族风情尽体验,亦是休闲度假的好时光。凡此种种,无不证明内蒙古在对外开放、经济发展、商贸与文化交流等方面,尤其是在旅游资源开发利用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阪竹优势。
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为了引导内蒙古各族人民走向光明,根据广大蒙古族人民的愿望和要求,适时地提出在内蒙古地区开展自治运动,进而建立自治政府,实现民族区域自治的基本方针。1945年11月26日,在张家口隆重举行内蒙古自治运动联合会成立大会,选举乌兰夫同志为联合会主席兼军事部长。这次大会对结束几百年来内蒙古东西部长期的分裂局面,团结蒙古族人民走向统一、繁荣起了决定性作用,并为1947年5月1日内蒙古自治政府的成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46年4月3日在热河承德举行的内蒙古自治运动统一会议(简称“四三”会议)是内蒙古民族解放史上又一具有历史意义的会议。内蒙古自治运动联合会与东蒙人民自治政府代表团会谈,讨论通过了《内蒙古自治运动统一会议主要决议》,确定了自治运动的领导者是中国共产党,内蒙古自治运动联合会为自治运动的统一领导机关,撤销东蒙人民自治政府,自治运动联合会统一领导内蒙古的武装部队。
1947年4月23日至5月3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内蒙古各族各界代表在王爷庙(今乌兰浩特市)召开人民代表会议(简称“五一”大会),通过了《内蒙古自治政府施政纲领》,选举乌兰夫为自治政府主席,哈丰阿为副主席,并选出19名政府委员、议长、副议长和9名驻会议员。5月3日正式组成自治政府。
之后,自治政府颁发第一号公告,宣布1947年5月1日为内蒙古自治政府成立纪念日。毛泽东、朱德于当年5月19日即致电祝贺内蒙古自治政府成立。内蒙古自治政府(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前身)的成立,标志着全中国第一个民族区域自治地方——内蒙古自治区的胜利诞生,而这诞生日以1947年5月1日为准,恰比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日1949年10月1日整整早了两年零五个月。
位于祖国正北方有如骏马奔腾般的这一狭长的边疆区域——内蒙古自治区,其简称为“内蒙古”。那么,这个自治区前为什么要冠以“内蒙古”三字,又为什么要简称做“内蒙古”呢?这要从清朝对蒙古地区实行“盟旗制度”说起。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