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畿重地北京(四)》:
此外,围绕寺院外围,还建有东花园太和斋部园林式庭院:护法庙宇关帝庙、北大门、经史馆、印务处、八大呼图克图佛仓(驻京活佛之公馆)、庙内学僧的住所——连房、粥锅院、马圈、马神庙等附属建筑及房舍。
自康熙三十三年(1674年)建造雍亲王府,经雍正三年(1725年)升为皇家行宫,至乾隆九年(1744年)改建喇嘛庙;前后经康、雍、乾三代,历时一百五十载整,雍和宫建筑群的整体格局初具规模。
清王朝在南方平定了吴三桂等三藩之乱后,开始把政治的注意力转向我国的北部边疆;为“固属盛世,传至后世”,在皇朝内部采取了“以培养元气为根本”的方针。康熙二十年(1681年)为提高满、汉八旗军的军事素质,加强漠北、漠南、漠西等蒙古三部的管理,康熙皇帝亲自出喜峰口踏勘了热河地区,设置了以“习武绥远”为目的“木兰围场”,后为巩固里权,在皇室内部也加快了分封授爵的步伐。胤稹受封于康熙三十三年(16?4年),得封爵位“多勒贝勒”,所分宅邸“在皇城东北隅”。
爱新觉罗·胤稹肇封之邸原为“明内官监官房”,清入关定鼎北京后一度划属为内务府官用房舍,规模为一般“大四合式”的宅院。划归贝勒王胤稹后,按规制进行修缮;次年五月(康熙三十四年,16?5年)胤稹由皇宫阿哥所迁出,住进新分封的府居。自此,这所宅院始有新称,谓“稹贝勒府”,又因胤稹为康熙皇帝的第四子,市人尊称“四爷府”。
据《清会典》、《清宗人府则例》记载,“稹贝勒府”宅邸的建筑规制是三进三出“大四合式”的院落,主室建筑的檐顶无琉璃瓦件装饰;宅院内的门、室、阁、翼楼、群房等,均未漆朱绘彩;仅在宅院东侧辟一花园式跨院,设建有廊、室、亭、舍,植栽上松、柏、桑、榆、兰、竹、梅、菊等繁花茂树,以供贝勒王胤稹读书阅典、贝勒福晋赏月观花;因此园傍宅东侧,称“东花园”。
乾隆皇帝弘历曾在《朗吟阁法帖·御制跋》文中记述其父胤稹在“贝勒王府”的日常生活,居潜邸时常以图书翰墨自娱,雅好临池,陶熔晋、唐、宋、元以来名家墨妙,历年所积,充物琅函。
康熙四十八年(1707年)三月,宫内庆贺“复位允扔为太子”盛典,朝内文武百官均获加封;故年内十月,诸皇子又获恩封;皇四子胤稹,由“多勒贝勒”爵升“和硕雍亲王”位,所居宅邸故改称“雍亲王府”。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十三日,康熙帝玄烨死于畅春园,享年6?岁,在位61年,是中国封建社会帝王中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十二月初三日,玄烨梓宫安放景山寿皇殿。雍正元年(1?23年)二月十七日,大臣恭拟圣祖仁皇帝陵名九字进呈,雍正‘胤稹自刺破手指,以指血圈定“景陵”二字,于是康熙皇帝陵名“景障”。 康熙皇帝爱新觉罗·玄烨,顺治皇帝第三子,顺治十一年(1654年)三月十八日生于紫禁城内景仁宫,母为顺治帝妃佟佳氏,即孝章皇后。玄烨8岁即位,14岁亲政。康熙帝玄烨,于康熙二十年(1681年)平定了“三藩”统一西南;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命靖海将军施琅出兵台湾,收降郑克壤,台湾地区统一;康熙二十八年(1687年),在击败沙俄侵略军的基础上,签订了《中俄尼布楚条约》,划定了中俄东段边界;康熙三十年(1671年)到康熙三十六年(1677年),爱新觉罗·玄烨三次率兵亲征噶尔丹,统一漠北及新疆东部地区;而到了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进兵安藏,驱逐策妄阿拉布坦的叛乱势力,并派驻藏大臣,册封达赖喇嘛为西藏宗教领袖;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进军乌鲁木齐,为后代勘定疆界打下了基础。康熙朝的领土疆域,东起库页岛,西跨葱岭,北连西伯利亚,南达南沙群岛,奠定了国家疆域版图的基础。
康熙时期是社会动荡不安趋向繁荣的历史阶段,康熙皇帝故去后,皇四子爱新觉罗·胤稹继位,年号雍正。与其父康熙皇帝相比,雍正皇帝崇佛尤胜,利用藏传佛教也更得心应手。胤稹继位后,抱定“振数百年颓风”的革新宗旨,剔除前朝积弊,调整前期政策,以求“雍正改元,政治一新”,唯有对“平准安藏政策”却全盘继承,不肯轻易调整。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