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运男孩》这本书13万字,篇幅并不长,但在非虚构类作品中属于罕见的精品。原因大致有四点:其一,作者非常特殊的人生经历。如书中所写,在集中营里儿童是极难存活的,作者能幸存下来有很多极为幸运和偶然的原因。他在集中营长大,早年的经历塑造了他的人格,后来成为维护国际法、人权的大法官,这是传奇中的传奇。其二,作者没有把自己的经历写成悲惨的痛史,他是在退休后才开始写作这部回忆录的,经过了半个多世纪的沉淀,他自己说,能以更超然和理性的心态看待童年的遭遇。书中对战争和罪恶的思考有深邃睿智的学者之风,这与他所做的学术研究和国际法庭的工作密不可分。其三,全书的讲述采用当年孩子的口吻,尽可能用孩子的视角看待发生的一切,叙事从容有致,英文简洁优美,可读性佳。其四,本书的译文颇为精彩地体现了英文中的美感,是一部优秀的译作,珠联璧合。
生命无比脆弱,生命的意志无比坚强。
这本书写下了普通人在极端情况下迸发出的爱、良知与伟大人格。
展开
——《每日邮报》(Daily Mail)
你以为你已经全都知道了……但是这部书不同。清晰、朴实无华的文笔以及它所触及到的永恒的道德问题,使得伯根索尔的自传迅速成为爱不释手的读物。
——《书单》(Booklist)
奥斯维辛的幸存者已越来越少了,作者以孩提的视角回忆死亡与等待的触目经历,时间凝滞在奥斯维辛,寓言欧洲犹太人有过的独特性格,让这本书弥足珍贵。
——王炎(北京外国语大学研究员,《奥斯维辛之后》作者)
一口气看完。一本人人应该读的好书。从躲过一次次大屠杀的那个十岁男孩、到国际法院大法官,讲述了生动故事。以特殊视角,审视人类的极恶与至善。
——林达(作家,《像自由一样美丽》作者)
我想把我的遭遇讲述给更多的听众,不是因为我认为我早期的生活是多么值得一提的大事件,而是因为我长久以来一直认为,只有通过大屠杀幸存者们的眼睛才能完全了解它。说到大屠杀,人们通常用600万这个数字来概括,这种说法在无意中使受害者成为非人的数字符号,而且淡化了这场人类史上惨烈的悲剧。这些数字将受害者转化为一群可代替的、没有名字也没有灵魂的躯体,无视他们曾经作为人类的个体。像所有的悲剧一样,大屠杀中也产生了英雄和恶人,有从来没有丧失人性的普通人,也有那些为了自己活命或者仅仅为了一块面包,就帮助纳粹把其他人送进了毒气室的人。还有在这场大屠杀中一些没有丧失人性的德国人的故事。
——托马斯·伯根索尔《幸运男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