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食材养生宝典:菌菇藻类》:
话说竹荪
竹荪又称竹参、竹笙、竹笋菌等,为担子菌纲、隐花菌、鬼笔科植物竹荪的子实体。野生竹荪一般生长于秋季,寄生在竹林中的腐竹根上,我国主要分布在云南、贵州、四川、广西、海南、浙江等地,其中以云南省昭通地区最为闻名,并品质超群。
竹荪有长裙竹荪与短裙竹荪之分,长裙竹荪多生于高温、高湿地区,而短裙竹荪则多长在温湿环境。竹荪体态优美,深绿色的菌帽,雪白色圆柱状的菌柄,粉红色的蛋形菌托,在菌柄顶端生着一围细致洁白的网状裙,从菌盖向下撒开,整个菌体显得十分俊美、色彩鲜艳稀有珍贵,犹如亭亭玉立的少女披着一件缥缈的面纱,其身姿和风韵十分动人。
竹荪原来生于深山老林之中,不易采集。所以竹荪身价极为昂贵,当时我国出口的竹荪,在国际市场上每千克的价值等同于50克黄金。竹荪于20世纪80年代由中国首先进行人工栽培成功,以床栽、箱栽、露天竹林地栽培等形式,所使用的培养剂有竹类、段木、甘蔗渣等。竹荪子实体发生的适温为23~26℃,若栽培条件适宜,1个月覆土中长出菌索,2个月出现菌蕾,3个月左右就可采收。采收后洗净孢子,剔除菌托和泥土,晒干或烘干便成商品。现在我国大量人工栽培,这昂贵的一向被帝王列为“御膳”的竹荪已进入我国百姓的厨房。
【历史概述】
《楚辞·九歌》中有:“荪桡兮兰旌”之句,将此菌称作“荪”以形容它的浓郁清香,这是因为竹荪不但形态优美,还散发出一股淡淡的幽香。竹荪人馔,始见载于唐代段成式所著的《酉阳杂俎》一书,南宋陈仁玉所撰的《菌谱》,明代潘之恒所编的《广菌谱》及清代薛宝辰撰的《素食说略》等均有记载。
竹荪素有“菌菇之花”“雪裙仙子”“山珍之花”“菌中皇后”的美誉。难怪有的国家把竹荪完全拟人化,称其为“穿裙子的少女”或“戴着面纱的美女”。在巴西,人们甚至把竹荪视为“自然生灵之神的化身”,见了它还要顶礼膜拜。
【典故传说】
传说,清代光绪年间,老佛爷慈禧太后为求长生不老之药,派出亲信遍访天下,好不容易觅得长生不老之药——“僧竺蕈”若干。所谓“僧竺蕈”,即是竹荪的别称。
竹荪并非只是“物以稀为贵”,最主要是它本身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竹荪细嫩洁白,香气浓郁,味道鲜美,自古就有“草八珍”之美称,历史上被列为“宫廷贡品”,近代作为国宴名菜,款待外国来宾。
据说,1972年基辛格访华时就曾为一道“竹荪芙蓉汤”的清香鲜美而倾倒。2001年APEC上海会议盛大晚宴上,国家主席江泽民宴请包括俄罗斯总统普京、美国总统布什、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等20个国家和地区领导人在内的1002位贵宾的第一道热菜就是“松茸竹荪汤”,也受到各国贵宾的一致好评。
【烹饪简介】
竹荪,滑嫩爽口,清香浓郁,味道鲜美,有“素菜之王”“山珍之王”的美称,用它做主料能烹饪出许多色香味俱佳的上等佳肴。竹荪的食法和香菇基本相同,可炒、可烩、可扒、可汤乃至可涮,无不清香鲜美。
竹荪在我国的八大菜系中都有著名的代表菜肴,如“竹荪扒凤燕”,是竹荪和燕窝一起烹制而成的;滇菜中有“竹荪汽锅鸡”“竹荪烩鸡片”;桂系菜肴中有“竹荪玻璃鸡片”。浙江系菜肴中有“竹荪莲蓬汤”“龙井竹荪汤”等名贵菜肴,这是用竹荪做汤更能够突出其色、香、味、形的特点,又如“鸡蒙竹荪汤”“竹荪响螺汤”“竹荪豆苗汤”,款款嫩滑爽脆,香味浓郁,滋味鲜美,别具风味,还有曾在国宴上受到外宾称赞的有“芙蓉竹荪汤”等。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