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韬奋传》:
二 艰难求学 砥砺品行
1908年农历九月,祖父在江西余江老家去世。11月,邹韬奋随父亲回余江奔丧,并扶前一年去世的母亲的灵柩同往,在老家住了4个月。邹韬奋在一生当中,只到余江老家去过一次。老家对他没有什么深刻的印象,他在以后的著述中没有任何记载。
1909年春,邹韬奋回到福州。原来的塾师另谋高就了,新的塾师还没有请到。于是,邹韬奋的学习就成了问题。恰在这时,孩子上了洋学堂的邻居来鼓动邹韬奋的父亲,说洋学堂也没有什么大逆不道的,可以去上。这样,得到父亲的允许,邹韬奋和他的叔父邹国坷一同考取了福州工业学校。时年15岁。
福州工业学校诞生于洋务运动中,在中国是较早的新学堂之一。该校学制6年,其中预科2年,本科4年,除开设有关的专业课程外,还开有英语和国文课。
邹韬奋初学英文时,颇感吃力。有些字母总是记不清,他就写在纸上,反复诵读,连续默写达十几次,直到牢固掌握。他精通英文之路,正是从此起步的。国文课教的是“经书”和唐诗。他喜欢读《左传》等书,也常阅读梁启超的文章。邹韬奋从家庭走到学校,视野大为开阔,接触到了许多新知识,其中梁启超的社会改良思想使他耳目一新,最终促使他把新闻记者定为终身志向。
邹韬奋对一些历史陈案产生了新的看法。有一次,六叔邹国玖以《郭巨论》为题,命他作文。郭巨是晋朝人,据说他的妻子生了一个男孩,因为家里太穷,不但不高兴,反而非常忧虑,担心供养儿子会减少母亲的食物。于是,他决定把儿子活埋,省下粮食给母亲吃。在他挖穴时,突然挖出一坛黄金,坛中有一张纸条,上面写着12个字:“孝子郭巨,黄金一釜,以用赐汝。”后来这个故事广为流传,被列为宣扬封建孝道的“二十四孝”之一。邹韬奋在文章中对郭巨的残忍行为严加痛斥,以为郭巨竞毫无人性,影响所及,就会杀人媚君,贻害无穷,字里行间充满着对封建纲常礼教的义愤。
1911年10月,武昌起义成功,各省同盟会发动新军响应。福州光复后,邹韬奋异常兴奋,特约同学数人拍了一张照片留念。
1912年4月1日,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之后,他周游各省。4月20日到达福州。21日在欢迎会上发表演说,主张兴船政以振海军。接着又到马尾船政局参观,一直到25日才离开福州。在这期间,邹韬奋初次见到孙中山,心中充满仰慕之情。1925年3月,邹韬奋从报纸上看到孙中山病逝的消息时,“不能自主地为之震掉下泪”。后来,他主编《生活周刊》时,编写过许多介绍孙中山生平及其革命思想、革命活动的文章。
1912年秋,18岁的邹韬奋在福州工业学校肄业。父亲从“实业救国”思想出发,送他进上海南洋公学(上海交通大学的前身)下院(附小)读书,想把他培养成为一名工程师。邹韬奋到校时,同学们上课月余,适逢四年级中有一缺额,乃为插班生。
当时的南洋公学以工科见长,颇负盛名,是培养工程师的摇篮。该校大、中、小学齐全,并且由下院毕业可直接升中院(附中),中院毕业可直接升上院(大学),上院毕业成绩优异者可直接资送出洋,就学于各国大学。所以一跨进附小,就好像是准备做工程师似的。
邹韬奋1913年升中院,1917年升上院电机工程科,1919年9月考入圣约翰大学,在南洋公学共学习了8年时间。
但是,“做工程师”只是父亲的一厢情愿,邹韬奋自己对“工程师”的概念则模糊不清,也不知道什么是“实业救国”,只是以为工程师能造铁路,薪俸很高,所以父亲叫他准备“做工程师”,他也就“冒冒失失地准备做工程师”。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