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历史上伟大的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派的开山鼻祖
弗洛伊德毫无疑问是伟大的心理学家,与达尔文、马克思可谓20世纪西方思潮的三位先知。
重读伟人的传奇一生,探寻精神分析学派创立详情
催眠、潜意识、人格构成、解梦、性、欲望、幻想……了解心理学的必读之作
奥地利犹太人弗洛伊德是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他提出了意识、前意识、潜意识的概念;把人格构成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他从梦境入手分析人的心理,治疗疾病,著有被称为“划时代巨著”的《梦的解析》一书;他建立性学说,研究从婴儿开始直至成人的性心理发展阶段。
本书全面地描绘了这位伟大的心理学家的一生,重点论述了他的学说,以及其学说从初创立时招致反对,到后来发展到颠峰时期得到众人追捧的历程,并着重刻画了他和弟子荣格之间的恩怨情仇。本书也记叙了弗洛伊德成名前的求学与工作历程、他的家庭和生活习惯,以及晚年时其女儿对其衣钵的继承和发展。
本书带领读者走进弗洛伊德的世界,深入了解这位伟大人物的人生历程和学说理念。
弗洛伊德语录
Quotations
1. 生命中唯一重要的事情是爱情和工作。
2. 笑话给予我们快感,是通过把一个充满能量和紧张度的有意识过程转化为一个轻松的无意识过程。
3. 每个人都有一个本能的侵犯能量储存器。在储存器里,侵犯能量的总量是固定的,它总是要通过某种方式表现出来,从而使个人内部的侵犯性驱力减弱。
4. 人都有吮吸的欲望。
5. 对一个男孩来说,他的潜意识中有种对母亲的排他性占有欲,任何人,包括他的父亲,一旦对他构成威胁,他都会产生仇恨,甚至想杀掉他们。
6. 女人实在令人难以忍受,是永恒麻烦的源泉,但她们依然是我们所拥有的那一种类中最好的事物。没有她们,情形会更糟。
7. 人是一种受本能愿望支配的低能弱智的生物。
8. 我想不出比获得父亲的保护更强烈的儿童需要。
9. 你的眼睛疲倦了、累了,闭上你的眼睛。
10. 在人的潜意识里,人的性欲一直是处于压抑的状况,社会的道德法制等文明的规则使人的本能欲望时刻处于理性的控制之中。
11. 凡人皆无法隐瞒私情,尽管他的嘴可以保持缄默,但他的手指却会多嘴多舌。
12. 禁欲对身体是有害的,严重者男女皆可出现神经症病状,如失眠、食欲不振、性格孤僻、易发“无名火”等,这是一种性压抑的表现。
13. 人类天生具有“弑父情结”,从一出生,他就注定要和父亲展开斗争,以摆脱被统治、被支配的地位,争取独立自由的权利,进而掌握家庭的主导权和社会的主动权。
14. 我们整个心理活动似乎都是在下决心去求取欢乐、避免痛苦,而且自动地受唯乐原则的调节。
15. 生物性即命运。
16. 感情的冲动更接近于基于性本能的欲望冲动。
17. 人生有两大悲剧:一个是没有得到你心爱的东西;另一个是得到了你心爱的东西。人生有两大快乐:一个是没有得到你心爱的东西,于是可以寻求和创造;另一个是得到了你心爱的东西,于是可以去品味和体验。
第一章
一个犹太人的青涩岁月
伟人在成为伟人之前,也大都有过青涩的岁月。在那段青涩的岁月里,他们也曾为了生活而奔波,为了爱情、婚姻而迷乱,为了前途、生计而求索……弗洛伊德就曾是一个如此平凡的人,他所经历的情感纠葛、人生起伏,与其他人并无二致。但是,他又是如何冲出平凡、走向成功的呢?这是我们需要深思和考虑的问题。
生于犹太之家
弗洛伊德家族的历史很久远,他的曾祖父叫埃弗莱姆,而他的祖父叫斯洛莫。弗洛伊德并没有见过自己的祖父,因为他在弗洛伊德诞生前夕即1856年2月离开了人世。弗洛伊德出生之后的第一个名字就叫作斯洛莫,这是为了纪念他的祖父。
严格来讲,弗洛伊德并非奥地利人,因为他的先祖们包括他的父亲都曾生活在德国。弗洛伊德的父亲雅各布·弗洛伊德于1815年生于德国加里西亚的狄斯门尼兹,是一个经商的犹太人。
1855年,40岁的雅各布·弗洛伊德与年轻的犹太女子阿玛莉亚·那萨森结婚。
弗洛伊德的父亲结过三次婚。第一次婚姻发生在他17岁时,他与第一任妻子生下了大儿子伊曼纽尔。与第一任妻子离婚后,雅各布又娶了第二任妻子,并在1836年生下了第二个儿子菲利普。弗洛伊德的母亲阿玛莉亚,是他的第三任妻子。
在弗洛伊德出生时,他的两位哥哥都已经成年,大哥伊曼纽尔24岁,二哥菲利普20岁。
弗洛伊德的家住在弗莱堡市内的一座两层楼小房子,很简陋,3岁之前弗洛伊德一直住在这里。
雅各布·弗洛伊德心地善良,人很单纯。弗洛伊德曾经说:“他(父亲)像狄更斯的小说《大卫·科波菲尔》中的人物米考伯那样,是一个乐天派,始终都充满着希望地期待着未来。”父亲的性格对弗洛伊德的影响很大,弗洛伊德继承了父亲的善良和乐观性格。弗洛伊德的女儿安娜曾说:“他(弗洛伊德)的最突出的特性,就是他的单纯。”而他的单纯,正是从他父亲身上继承而来的。
单纯的人往往能够执着于某件事,并取得成功。弗洛伊德之所以能够将极其复杂的精神现象分析成为单纯的“潜意识”和“性动力”,就是因为他喜欢事物的单纯化结构,并因而怀抱着把一切都还原成最简单的元素的愿望。
在弗洛伊德眼中,世界没有那么复杂。最简单的元素组成了复杂的事物,若想探究事物的本质,只需将复杂分解为简单即可。若是被事物的复杂表象所迷惑,那么离真相将会越来越远。
弗洛伊德的挚友、门生厄内斯特·琼斯曾经说:“弗洛伊德之喜欢单纯、厌恶复杂,同他性格中的其他两个特点有非常密切的联系:他厌恶形式化的东西,而且不愿被限制。他对形式主义的厌烦,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出身贫寒,社交圈子比较狭小。……弗洛伊德对于复杂的保护性措施,特别是人们经常引用到生活关系中的那些法律方面的保护性措施最为厌烦。他认为,如果两个人真的相互依赖,那么礼仪、应酬就是完全不必要的;如果两个人之间缺乏信赖,那么就算是再有礼貌,也无济于事……”
弗洛伊德的单纯性格与他所处的环境有关,他家世贫寒,而犹太人的身份也使得他饱受歧视。
弗洛伊德在他的《自传》 中写道:
我的父母都是犹太人。我自己也是一个犹太人。有证据表明,我父亲的家族在莱茵河(科隆一带)曾经定居过很长时间。十四、五世纪中,犹太人遭受迫害,他们那时候开始向东逃走。到了19世纪中叶,他们又从立陶宛经加里西亚而迁回到德属奥地利。
正如弗洛伊德描述的自己的家世,犹太人是一个飘零的民族。
在欧洲中部、南部和东部流浪了两千多年的犹太人,在历史中饱尝苦难。自从公元前6世纪以色列王国覆灭、犹太人的神殿被烧毁之后,犹太人就成了没有家的孤儿,他们在中亚、西南亚、北非和欧洲四处流浪,像种子一样散布地球上,以不同程度和不同形式定居在异民族中间。
犹太人最为可贵的地方在于,虽然他们流浪了两千多年,但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传统,并没有被其他民族所同化,而且,他们除了保留着自己的宗教信仰、语言文字和特殊的生活习俗以外,还对各民族的文化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这让他们充满了自豪感。
犹太裔血统对于弗洛伊德的成长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一方面,弗洛伊德为自己是犹太人而感到自豪,因为在犹太人的历史上,有许多英雄人物值得他去崇拜。犹太人的语言、思维习惯和生活方式,也给弗洛伊德打下了深深的烙印。而另一方面,由于欧洲各地的犹太人在漫长的岁月中所遭受的侮辱和歧视,在让弗洛伊德感到失望的同时,也提供了无形的强大精神力量,激励着他奋发图强、专心致志地从事人类精神活动的科学分析事业。弗洛伊德曾说:“我经常感受到自己已经继承了我们的先辈为保卫他们的神殿所具备的那种蔑视一切的全部激情;因而,我可以为历史上的那个伟大时刻而心甘情愿地献出我的一生。”
毕竟,当时犹太人随时随地会遭受到敌对分子的侮辱和突然袭击。弗洛伊德在成长的过程中,始终受到反犹主义的威胁。这种环境使弗洛伊德慢慢地形成了坚强的反抗性格。他看不惯这种歧视,内心里燃烧着愤怒的火焰。
弗洛伊德回忆了他少年时代对于排犹分子的情绪。他说:
大约是在我10岁或12岁的时候,我爸爸开始带我去散步,并在闲谈中对我表示他对这个世界的看法。在这样场合中,他对我讲了一件事情,借此表明现在比他曾经经历过的那个时代好多了。他说:“当我年轻的时候,有一个星期六,我在你的出生地的大街上散步;我穿得很讲究,头上还戴一顶新的皮帽。一位基督徒走到我跟前,打了我一顿,把我的帽子打在地上。他喊道:‘犹太鬼!滚出人行道!’”我听后,问道:“你当时怎么办?”他静静地回答说:“我走到马路上,捡起我的帽子。”这对我来说是一个沉重的打击,我没想到这位高大而健壮的、牵着小孩子的男人竟做出这样毫无骨气的行为。我把这种状况同很合我的胃口的另一件事加以对照——那就是汉尼拔的父亲在祭坛前让他的儿子发誓要对罗马人复仇的动人场面。自那以后,汉尼拔……在我的幻想中占据了一个应有的位置。(《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心理学著作全集》)
由此可见,在弗洛伊德幼小的心灵中,早已有了奋发图强的决心。而且,弗洛伊德的心中也滋长着他父亲所没有的斗争精神。这种斗争精神和善良德性相结合,使弗洛伊德具备了比较完备的人格,足以承担在艰难而复杂的岁月里所遇到的一切挑战。
就这样,这种不甘忍受歧视的感情始终伴随着弗洛伊德的一生。它像潜伏在火山深处的岩浆一样默默地运行着,最终将不可避免地喷发出来。
弗洛伊德愤慨地说:“我完全不能理解为什么我得为我的祖先而感到羞愧,或如一般人所说的那样,为自己的民族感到羞耻?!于是,我毫不犹豫地采取了不接受的态度,并一直都不为此后悔。”
弗洛伊德的童年时代以至他的整个一生,就是在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的环境中度过的。因此在儿童和少年时期,弗洛伊德的社会关系极为简单,更无法融入到主流社会圈子里,所以弗洛伊德很自然地厌恶“上流社会”的那套虚伪的形式主义的种种习俗。
弗洛伊德从小就崇拜古代迦太基名将汉尼拔和拿破仑,这两位伟人都曾经带领军队翻越阿尔卑斯山,打败了歧视和压迫犹太人的“神圣罗马帝国”和天主教会。在弗洛伊德的著作中,这两个人曾经多次出现。
弗洛伊德的母亲阿玛莉亚·那萨森又叫作玛丽亚,聪明美丽。
在弗洛伊德的生命中有三个重要的女人——母亲、妻子和女儿。在这其中,母亲是占第一位的。
弗洛伊德在著作中说:“我的自信以及对事业的乐观,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母亲的影响……母亲总是会给儿子极大的满足。这是最完全、最彻底地摆脱了人类又爱又恨的矛盾心理的一种关系。”
弗洛伊德始终热爱、尊敬母亲,母亲也特别宠爱弗洛伊德。巧的是,弗洛伊德和他最喜欢的小说狄更斯的《大卫·科波菲尔》的男主角一样,在他母亲生他的时候带出了胎衣。在欧洲,这意味着孩子将来会成为一个伟大的人物。弗洛伊德认为这是母亲给他带来的幸运,也一直以此自豪。他曾说:“一个为母亲所特别钟爱的孩子,一生都有身为征服者的感觉;由于这种成功的自信,往往可以导致真正的成功。”
当然,母亲也带给了弗洛伊德一些不好的回忆。据弗洛伊德回忆,在弗莱堡生活时,弗洛伊德有一次闯入他父母的卧室,以好奇的目光试图观察大人的性生活。一丝不挂的母亲在幼小的弗洛伊德心中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或者说造成了一种心理上的震撼。
弗洛伊德的父母都是虔诚的犹太教徒。他们生活简朴,严格地遵守犹太教法规,在家里,他们只讲犹太人的“依地语”(一种为犹太人使用的国际语),而不是讲“高地德语”(原为德国南部和中部使用的德语,现为标准德语)。不过,从小陪伴弗洛伊德长大的奶妈却是一个天主教徒。她年纪很大,又老又丑,但是心思细腻。奶妈会讲述一些宗教故事,以此来教育弗洛伊德。
奶妈还教给弗洛伊德一些“生活和生存的手段”。弗洛伊德说:“她让我从小就对自己的能力有足够的估计和认识。”
弗洛伊德两岁半的时候,这位奶妈因偷东西而被辞退了。后来,弗洛伊德曾在自己的著述中多次为此事表示遗憾和惋惜。
文学的影响和导向
读弗洛伊德的书,你会发现他与其他科学家最为不同的地方在于:在弗洛伊德的书中,不仅有逻辑严密的推理和各种专业的词汇,也充满了语言优美的描述和对于各种经典文学名著信手拈来的从容。
弗洛伊德的作品中同时兼具了理性的思考和感性的艺术渲染,离不开他从小对于艺术的热爱。我们不妨回到他的求学时代,看看是怎样的经历成就了一位理性与感性兼容的伟人。
弗洛伊德自幼喜欢文学,尤其喜欢阅读作家歌德和莎士比亚的文学作品。
弗洛伊德特别崇拜莎士比亚,他从8岁就开始看莎士比亚的著作,几乎看完了莎士比亚所有的名著。弗洛伊德不仅看名著,还总要在名著中摘引最精华的部分,背诵得滚瓜烂熟。
弗洛伊德最佩服莎士比亚的“精确和深刻”,特别敬仰莎士比亚对于人生要旨的精湛理解。他的朋友评价他是一个“莎士比亚迷”。
弗洛伊德所崇拜的另一位文学家是歌德。
对于歌德作品中的经典段落,弗洛伊德非常熟悉。在《自传》 中,他就曾经引用歌德名作《浮士德》中的一段话:“对科学的广博涉猎是徒然的,每一个人都只能学到他所能学到的东西。”
歌德写过许多经典的诗作,弗洛伊德喜欢其中的一些作品,并经常大声朗诵:
我在遥望远方,我在凝视近旁,
上看月和天星,下见林木麋羊。
万象在我四周,美饰庄严悠久,
我心爱此庄严,我心爱我身手。
福哉我呼我眼,凡汝之所曾见,
毕竟无物不美,不问天上人间。
歌德的诗歌经常会将弗洛伊德带入大自然的奇妙景色中。诗句中对自然的赞美,激励着弗洛伊德向自然探索奥秘的好奇心。弗洛伊德曾经说过,他的好奇心首先指向人类本身所关心的那些事物上。毫无疑问,人类的个人本质恰恰是人类最关心的问题之一。
用现在的话来讲,弗洛伊德比较“早熟”,而且从小情商高。在儿童时期,他对于人的感情、性格和各种幻想就已经有所察觉,对于弄明白人的内心所想很感兴趣。
16岁时,弗洛伊德的初恋降临了。当时他回自己的出生地弗莱堡去探亲,遇见了儿时的玩伴吉夏拉。
再见吉夏拉,弗洛伊德心生爱意。他甚至想,若是自己当初不离开故乡,现在说不定就成了一个粗壮的农村少年,已经与吉夏拉结婚了……弗洛伊德后来分析说,此时的他已经进入“青春发动期”的阶段。
青春期的弗洛伊德对自己的未来并没有十分确切的打算,他想要成为一名文学家,也考虑过做一位政府部长或政治家。在回忆起自己当初的那段经历时,弗洛伊德说:“那时的我,其实后来也如此,对于医生这一行,并没有感到特别的兴趣;与其说是为了兴趣,还不如说是为一种对人类的好奇心所动……”
后来,弗洛伊德在大学预科毕业前夕,面临着一生职业的抉择。他对成为政治家及达尔文的进化论均感兴趣,但作为犹太人行医是可供选择的几种职业之一。他曾说:“毕业之前,在卡尔·布鲁尔教授的课上,听他朗诵歌德那美妙的《论自然》散文,遂决定成为一名医科学生。”也正是因为这样,弗洛伊德虽然生于商人家庭,然而当时却对自然科学有着浓厚的兴趣。
然而最终让弗洛伊德决定投身医学的缘由,还是歌德和达尔文的影响。一方面,歌德诗歌中关于人与自然的部分,引发了弗洛伊德对于探究人类自身奥妙的兴趣;另一方面,达尔文的进化理论,也使弗洛伊德对人这种“生物体”产生了极大的痴迷。
最终,1873年秋,弗洛伊德开始了自己与医学的不解之缘,以优异的成绩顺利地考进了维也纳大学医学院。那一年,弗洛伊德17岁。
……
第一章 一个犹太人的青涩岁月
伟人在成为伟人之前,也大都有过青涩的岁月。在那段青涩的岁月里,他们也曾为了生活而奔波,为了爱情、婚姻而迷乱,为了前途、生计而求索……弗洛伊德就曾是一个如此平凡的人,他所经历的情感纠葛、人生起伏,与其他人并无二致。但是,他又是如何冲出平凡、走向成功的呢?这是我们需要深思和考虑的问题。
生于犹太之家
文学的影响和导向
伟人兼具灵感和勤奋
一次关键性的搬家
布吕克的启蒙教育
毕业之后的辗转与学习
第二章 弗洛伊德的爱情与生活
弗洛伊德对爱情忠诚而严肃,对生活严谨而认真,可以说,弗洛伊德是一个对自己要求十分严苛的人,他似乎把所有的要求都在自己的身上放大了,也似乎只有这样,这一切才配得起一个伟人对自己的要求。弗洛伊德不管是在爱情还是在生活方面都是一个值得人们尊敬的人,他对爱情和生活的态度,能够给我们许多启示。
弗洛伊德与玛莎
弗洛伊德的“绯闻”
回到维也纳
诊所的惨淡经营
第三章 从自我分析到梦的解析
1897年,在弗洛伊德的父亲去世后的那一年,弗洛伊德开始对自己进行自我分析,而进行自我分析的主要方法就是对自己的梦进行解析。他认为心理障碍是由于性紧张累积引起的,这种分析的结果导致了1899年《梦的解析》一书的出版。该书现在被许多人推崇为弗洛伊德最伟大的著作。
精神分析学派的发展
弗洛伊德的梦境
梦是愿望的达成
关于梦的疑惑
什么是梦的伪装?
梦从哪里来?
典型的梦境
梦中的性事
梦境与情感
现实中的冷漠情感
梦境与艺术
《梦的解析》的出版
第四章 开启智慧之门的少女杜拉
一个患有严重精神病并且抗拒治疗的少女,一个关系错综复杂的不正常家庭,对于弗洛伊德来说是一个极大的考验。弗洛伊德如何在重重迷雾中找到诱发心理疾病的真正根源?如何帮助少女走出梦魇,回归平静的生活?这都是棘手的问题。在治疗过程中,弗洛伊德像是一个经验丰富的侦探,用一双敏锐的眼睛洞悉现象背后的真实。而少女杜拉也为弗洛伊德打开了智慧之门。
奇特的少女患者
杜拉的复杂家庭
K先生一家
包含着更多的秘密
杜拉与K先生
杜拉的拒绝
第五章 常态心理与性心理研究
弗洛伊德是心理学上的丰碑人物,绕过弗洛伊德谈论20世纪的心理学史是完全不可能的。除了其精神分析的理论,对于日常心理,弗洛伊德也具有敏锐的观察和研究。可以说,常态心理和性心理研究是弗洛伊德心理学研究的重要起点和根基,是不可或缺的。
弗洛伊德与弗莱斯的决裂
关于日常心理的研究
分析口误的心理学意义
误读与笔误
对于童年生活的遗忘
成年人世界里的遗忘
宝贵的日常心理著作
性心理研究及相关实验
文学家的心理世界
第六章 弗洛伊德与荣格的聚散离合
弗洛伊德和荣格的名字大多数人都不会感到陌生,两人都是研究梦境的权威。1906年,瑞士精神分析学家荣格以及他的门生们宣布放弃自己的旧有学说,赞成弗洛伊德的方法和结论。作为心理学历史上两位赫赫有名的大人物,弗洛伊德和荣格的相遇如同彗星撞月球,掀起了威力巨大的“冲击波”,而他们两人长达20年的恩恩怨怨、聚散离合,也就此开始……
纽伦堡精神分析大会
精神分析的发展与分裂
荣格的“卫道士”角色
《性学三论》的诞生:决裂的开始
荣格的“叛离”
决裂为何不可避免
决裂后荣格的崛起
与其他人的分裂和对立
第七章 战争时期的弗洛伊德
战争是个残酷的杀人机器,当弗洛伊德的事业如日中天的时候,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在心理学方面大有建树的弗洛伊德,在战争中如同一片飘零的叶子,无法主宰自己的命运。但是,这也为弗洛伊德创造了一段最空闲的时期,他利用这段时间进行大量的研究,写了不少论文,做出了一些惊人的成绩。
可恨的战争
下颚癌症的侵袭
精神分析法对电影的影响
病痛中写就的名著
关于“我”的区分和探讨
弗洛伊德的退隐之心
第八章 最后闪放的光芒
弗洛伊德在61岁时,不幸患上了下颚癌,但这并没有影响他对精神分析的执着追求,在之后的20多年里,他的著作依然不断问世,多次学术大会的召开及学术研究让其名声更加显赫。然而,最终病魔还是无情地把这位伟人带走了。
弗洛伊德与希特勒的较量
德国人来了
弗洛伊德的流亡
集体的心理意义
集体中的领袖与爱
第九章 弗洛伊德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1939年9月23日凌晨3点钟,一代惊世伟人弗洛伊德安详地去世,走完了他83年的人生路程。虽然当时全世界正陷于残酷的战争烽火之中,但是弗洛伊德的追悼现场仍到了许多人,这大概就是伟人的魅力吧。弗洛伊德的思想在他的子孙后辈中得以继承和发展,他闪放出了永恒的光辉。
一脉相承的安娜
卓有成就的卢西安
后记
参考书目
温馨提示:请使用青岛市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