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阴与淮阴流传的故事
历史文化名人多故乡之争,韩信也不例外。这主要是因年代的久远,朝代的更迭,区划的不断调整,所引发的人们认知上差异。这也是了解文化名人,在所难免而又无法回避的一个小插曲。“韩信,淮阴人也。”《史记·淮阴侯列传》虽有明确的记载,但古淮阴在什么地方,还存在着一些争议。主要有两种说法:一说在今淮安市淮安区,一说在今淮安市淮阴区。古人常以水南为阴,淮阴故名。而淮河是自然形成的古河道,是中国南北重要的地理分界,也是行政区划的分界,风土人情民间习俗南北差异很大。纵观历史,河流山川相应变化较小,而朝代更替、行政区划的调整却是常有之事。淮阴地处淮水南岸,末口与淮泗口之间。这是《水经注》注解的古淮阴地理位置。符合这一地理特征,古淮阴的主体当为今天的淮安市的淮安区、清江浦区、洪泽区及淮阴区码头镇附近。换句话说,这片区域主要是清乾隆以前的山阳县。
淮安区承属古山阳县。历史上的淮安府山阳县是路、府、州、县的治所,是运河线上四大都市之一。明清时,“淮阴驿”就设在山阳县。出生在这里的明代文学大师吴承恩,抗倭状元沈坤,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画家边寿民,大医吴鞠通,抗英民族英雄关天培,以及一代开国总理周恩来,也都称自己的家乡为“淮阴”。清乾隆帝有“汉淮阴是晋山阳”之说。现代著名学者郭沫若、王力、王伯祥等人都称古淮阴治所在原清江市东南,即今淮安区境内。这里还存有春秋时,长江连接淮河的“古末口”遗址、汉“枚皋故里”、晋“文通塔苑”、宋“镇淮楼”、明“淮安府署”,以及明清时的“汉韩侯祠”“漂母祠”“钓鱼台”“胯下桥”“漂母井”等一大批古迹遗存。因此,从地理、历史、人文等方面来看,能承载千年古县——古淮阴区域功能的是山阳县,山阳县别称古淮阴县,当时人们并没有什么疑义。
那么,淮安淮阴区为什么也称淮阴呢?淮阴区承属古清河县,清乾隆中后期,淮河以北的清河县城,遇洪水淹没,府郡将山阳县西清江浦附近划归清河县。清河即泗水,在淮北。由此,清河县城整体搬迁到淮水以南的清江浦。也因此,民国初年,清河县与河北清河县重名,遂改称淮阴县。但包括县城王家营在内的绝大部分仍在淮河以北。而此时的淮阴,和二千多年前、淮水以南的古淮阴并不是一回事。相传码头镇为秦汉淮阴“故城旧址”,但码头镇在新中国成立后次多发掘中,没有找到秦汉之际相关证据,不能不说这是一件令人遗憾的事。历史上的夏朝,目前因没有找到相应的遗址,口说无凭,并没有得到广泛认可。
此外,有关“南昌亭”的记载,南宋《舆地纪胜》:“相传韩信生于此地”。南昌亭在今淮安清江浦区境内,存有“韩信城”和“韩母墓”等遗址。同样,清乾隆以前,属淮安府山阳县,在淮水南。其实,秦时设立的淮阴县,到了汉武帝年间划淮阴东南为射阳县。在二千多年的历史上,古淮阴区域内分分合合,有时称淮阴,有时射阳,有时则称山阳、淮安,还有时互置。现在,淮安市正实施“三淮一体”城市发展战略,淮安区、淮阴区和清江浦区都在一个市区内,不应再分彼此,对于古淮阴最好的说法,应称其“在今江苏淮安一带”。谈了韩信故乡,再说一说韩信流传于故乡的几则故事。韩信的事迹,影响之大,在中国历史人物中也是极其少见的,而韩信的故事、传说,在历史上更是口耳相传,影响甚广。
一、韩信与石人的故事
传说韩信小时到淮安萧家湖钓鱼,那地方有个石头人。一天,韩信又来钓鱼,石头人忽然开口说话了,他说:“我告诉你,西边湖心有一只蛤蟆,它有两千年的根本,你得到它口中的宝珠,你就发达了。”韩信问:“怎么才能把珠子弄到手?”石人说:“等到今年五月初五端午节,蛤蟆要吐珠子晒正午时,你可乘这个机会把珠子抢过来。”五月初五到了,韩信悄悄摸到湖心滩上,看看日头正午了,滩上果然爬上来一只蛤蟆,嘴一张,吐出了一颗红宝珠。韩信冲上去,把宝珠抢了过来。
蛤蟆眼泪汪汪地说:“韩信哪,你真狠心,你抢走了我的珠子,害得我丢了一千多年的根本。你把珠子还我,我保证你出人头地,升官又发财。”韩信说:“只要你不骗我,我就把珠子还给你。”蛤蟆说:“你知道吗!早先,天下不太平,经常打仗,是上天大神派石人下凡把天下所有兵书都收起来,藏在肚中。只有得到石头人肚中的兵书,你就是天下第一大将了!”韩信问:“怎样才能得到石人肚中的天书呢?”蛤蟆说:“你向东五十里,那里有个绿草荡。荡中间有个滩,滩上长着三棵菖蒲,你拿最长的一根,向石人一挥,石头人的头就会掉下
来了,那时你就取天书吧!”韩信将宝珠还给了蛤蟆。到荡中滩头取回最长的一根菖蒲,来到湖边,对石头人一挥,轰的一声,石头人真的落地了,只见石人肚中冒出一道红光,接着又冒出一道绿光,韩信急忙把石头人颈项捂住,果然得到一本兵书。原来第一道红光,跑了一本天文,第二道绿光,又跑了本地理,第三道被捂住的是一本兵书。所以,韩信成了盖世无双的天才军事家——
二、韩信分油的故事
韩信小时候爱动脑筋,聪明过人。传说有一天,淮阴市口两个卖油人正在争吵不休。路过这里的韩信,出于好奇,呆呆地看着,他终于明白,原来这两个人合伙卖油,因意见不合,准备把油桶里还剩下的十斤油平分后各奔东西,又为了分油不均而争执不下。韩信仔细端详着,他们手头没有秤,只有一个能装三斤的油葫芦和一个能装七斤的瓦罐,他们用油桶倒来倒去,双方总不满意,因而吵嚷起来。有没有办法把油分精确呢?韩信面对两个各不相让的卖油人和眼前的油桶、瓦罐、油葫芦,默默沉思着。忽然眼前一亮,大声说:“你们不要吵了,没有秤,也能够分均匀!”说着,他把办法告诉了卖油人。按照韩信的办法,两个人重新再分,果然都很满意。先用油葫芦连装三次,共装九斤,将七斤的瓦罐注满后,油葫芦里还剩二斤。然后将瓦罐的七斤再全部倒入油桶,这时油桶里是八斤油。再将油葫芦内的二斤油全部倒进瓦罐。最后用空葫芦在油桶里灌满(三斤),倒进瓦罐。这样,油桶里剩下的油和瓦罐中装的油都正好是五斤。双方各分其一,恰好各人所得完全相等。
三、韩信与象棋的故事
相传,时隔多年,韩信打败西楚霸王以后,终于帮助刘邦完成了大一统,成了大汉英雄,却因功高盖主,被贬为“楚王”,又被贬为“淮阴侯”,后来却被吕后、萧何诱捕入狱。在咸阳狱中,临窗而望,韩信想了很多事情,也想到了未来,自己还有未来?韩信觉得生命将会走到尽头,打算在狱中著录一部兵法传之后世。不料,这事被吕后知道后,说韩信是一特殊人物,“手无缚鸡之力,心有戳山之计”。项羽虽力能拔山,却败于他的手下,如今韩信身为反臣,又怎能擅自著录兵法。其实,韩信反与不反刘邦难道不清楚吗!韩信悲愤难忍,仰天长叹:“汉家不但要我的命,还要除去我的名,太狠了些吧!”当时有一位狱卒听到他这句话后,跪在韩信面前说:“大王!你就把用兵之法传给小人吧!”韩信苦笑了一声说:“本将若不知用兵之道,也不会落到今天这个下场。如今悔之晚矣,怎么能再连累你遭受杀身之祸呢?”狱卒再三恳求,韩信只是不允。没过几天,这位狱卒给韩信送饭时,韩信问狱卒:“小兄弟,汉家是不是要对我下手了?”狱卒摇头说不知。韩信笑道:“兔死狗烹,从古至今都是这样,这是迟早的事情。”说罢,叫狱卒坐下,韩信取来一根筷子,在地上画了个方框,又在框中画了一条“界河”,河中写上“楚河”“汉界”四个字。接着,又在河界两边各画了三十六个小格,并说:“我一生助汉灭楚,屡立大功,到头来却要死在狱中。念你对我百般照料,没有什么报答你,那我就把生平所学的奇术传授给你吧。”他说着叫狱卒取来帛和笔,把帛裁成三十二个小块,布在方框内界河两方。一面的十六块帛片各写着帅、仕、相、车、马、兵等字,另一面的十六块帛片上写着将、士、象、车、马、卒等字。摆好后,韩信边移动绵片边告诉狱卒:“这个方框就是千军万马的大战场,两面各代表一方的军力。用兵之道,贵在主帅多谋善变,通盘筹划、奇正配合,以不变应万变。并具体地教狱卒如何跳马、出兵等。”狱卒边点头边称赞:“真了不起!大王真是个天下奇人啊!从那天起,韩信每天都和这个狱卒守着棋盘研究兵法。韩信出狱不久,这个狱卒就逃走了。他躲藏在一个深山中,搭了间草棚,开荒种地,全家人自耕自食,一有空闲,就专心研究韩信授给他的奇术。又据“奇”的谐音,把“奇”叫作“棋”,还写了一本《棋谱》传给了他的儿子。后人认为棋虽可布阵,但不是真的两军作战,只是一种象征,所以称它为“象棋”——韩信也就成了中国象棋名副其实的发明者,他的奇(棋)术被后人世代相传至今。这一事件,与相关史料印证,符合韩信性格特征,在中国棋坛上,现在基本认可象棋为韩信发明。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