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儿童人格心理学 专著
0.00     定价 ¥ 42.00
青岛市图书馆
此书还可采购3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552545159
  • 作      者:
    (奥)阿尔弗雷德·阿德勒著
  • 出 版 社 :
    阳光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8
收藏
作者简介

作者奥地利心理学大师阿尔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人本主义心理学先驱,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现代自我心理学之父。阿德勒的理论已获得心理学界的广泛认可,也是闻名于世的教育方式“正面管教法”的基础。卡耐基曾盛赞阿德勒是“毕生研究人类及其潜力的伟大心理学家”。


译者马鸣风,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大众心理自媒体专栏作家。


展开
内容介绍

现代心理学认为,人格决定孩子的态度、行为、善恶、爱憎及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能力,而这些则会决定孩子未来在社会中的角色和位置。家长希望孩子成年后能靠自己立足社会,就需要先帮助孩子培养出健全的人格。人格健全的孩子能够从社会生活中获得安全感、征服感、成就感及物质回报,而人格不健康的孩子,则容易感到焦虑、痛苦并生活中遭遇的各种障碍。所以,帮助孩子培养出健全的人格,是父母留给孩子的zui重要财富。本书从现代心理学大师阿德勒的研究成果出发,根据当前中国家长的教育需要和当代国情进行重新整理,将优质的专业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通俗化、生活化及本土化,帮助家长轻松获得培养孩子健全人格的方法,精准诊断并矫正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必然面对的问题,减少父母教养过程中的疑惑和负面情绪,培养出更适应社会的孩子。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二节 帮助孩子防止自卑情结
  儿童易受到身体功能缺陷的影响,会因此形成消极的人生态度,即使有朝一日身体上的缺陷消失,留在心里的阴影也不会轻易抹去。我们观察过许多得过佝偻病的儿童,痊愈之后在他们的身体上依然保留着疾病的痕迹,如罗圈腿、行为迟缓、支气管炎、头部畸形、脊骨弯曲、膝盖肿大等。在患病期间形成的消极情绪也保留了下来。看到其他孩子行动敏捷,他们就会油然而生出一种自卑感。他们要么屈从于自卑感从此一蹶不振,要么不顾一切地追赶别人,但这些都表明他们没有认清自己的处境。
  了解孩子与其他家庭成员的亲疏 每个儿童都有与其他家庭成员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通常情况下,孩子与母亲的关系更为亲密。如果一个孩子的大部分生活由母亲照顾,他却与另一家庭成员的关系更为亲密,那么作为家长,就应该认真考虑一下孩子究竟为何会有这种表现。
  儿童不应该把所有的关注点和信任感都放在母亲身上,而母亲的职责就是将孩子的关注点和信任感扩展到其他家庭成员、同学和朋友那里。祖父母通常都会溺爱孩子,因为老人害怕自己在家庭中没有存在的价值,也会产生自卑感,于是他们表现得要么挑三拣四,要么百般顺从,他们为了让自己在孩子的心里有更高的地位,就想方设法地满足孩子们的任何要求。
  我们发现,那些长期待在祖父母家中的孩子不情愿回到自己家里,因为回到家里就有可能受到束缚。研究儿童生活风格的教育者应该重视祖父母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如果经过长期治疗,孩子的佝偻病仍旧没有得到改善,行动依然笨拙,可能是因为父母无微不至的照顾将他们宠坏了。母亲要有照顾、教育孩子的智慧,即便孩子生病,需要照顾,也要维护好孩子的独立性。
  孩子是否制造了太多麻烦 如果孩子的确经常制造麻烦,我们可以断定母亲十分溺爱孩子,孩子因此失去了独立性。孩子能够制造的麻烦不外乎是在睡觉、起床、吃饭、洗澡的时候。如果一个孩子总是做噩梦或者尿床,那么他的成长环境一定出了问题。孩子不停地制造麻烦其实是想试图操控家长,在这种情况下,任何惩罚都不会奏效,惩罚只会激发他们制造更多麻烦的欲望,让家长明白他们并不怕惩罚。
  孩子是否会因为被嘲笑而丧失信心 有些孩子能够忍受别人的嘲笑,而有些孩子在受到别人的嘲笑之后就会灰心丧气。他们回避真正的问题,把注意力放在自己的外表上,这就说明他们已经对自己失去了信心。如果孩子总是喜欢和别人争斗,并且担心不主动攻击就会受到别人的攻击,那么就可以确定这个孩子对他的生活环境充满敌意。这样的孩子不会顺从于任何人,即便是礼貌地问候别人,在他的眼里也是屈辱的行为。这样的孩子也很少抱怨,因为他觉得抱怨是一件特别伤自尊的事。他也很少流眼泪,甚至在想哭的时候却用大笑的方式表达情绪,因为他觉得这样很酷。其实这恰恰说明他很脆弱,每一种看似冷酷的行为背后都隐藏着一颗敏感而脆弱的心。真正强大的人都是温暖明媚的,脆弱的孩子需要鼓励,要让他们明白自己冷酷的行为究竟意味着什么。
  孩子是否擅长与人相处 这个问题关乎孩子的交往能力,也就是说,这种能力与孩子的社会情感的发展程度有关,更与他的控制欲有关。如果一个孩子总是把自己与别人隔离开来,这就说明他没有自信与别人竞争,对优越感的渴望过于强烈,甚至担心自己在一个群体中不能担任重要角色。
  有的孩子有喜欢收集物品的爱好,他们希望通过外在的东西武装自己,超越别人,这种爱好一旦无节制地发展就会变成贪婪,如果自己的欲望得不到满足,有可能会演变成偷盗,因为他们比其他的孩子更加脆弱敏感,更加在意自己是否得到别人的关注。
  孩子对学校的态度 我们应该留心孩子在上学的时候是否磨蹭,提到学校的时候情绪会不会变得激动。孩子对学校的恐惧有多种表现形式,比如在老师布置家庭作业的时候,他们会神经紧张,有些孩子甚至还会表现出器官上的变化。孩子在面临考试时也会紧张,因为分数对于他们来说意味着自己将被学校归为哪一类,所以我们不主张给孩子打分。如果孩子总是忘记做家庭作业,那就意味着他们有逃避的意图。作业做得不好或者没有耐心做作业,这都说明他们抗拒学校,更愿意把时间用在其他事情上。
  孩子是否真的懒惰 有的孩子只是看似懒惰,并非真的懒惰,他们只是不想让别人觉得自己无能。如果一个孩子在学校没有完成老师安排的课业,他宁愿被视为懒惰,也不愿被别人说成是无能的人。一个懒惰的孩子通常喜欢听到这样的评价:“如果不是因为懒惰,他可以做得更好。”这样的评价让他觉得自己不需要通过努力来证明自己的能力和天赋,那些有依赖性的孩子和总是扰乱课堂纪律以获得关注的孩子都属于这一类。
  家庭成员是否患有疾病 家庭疾病会影响孩子的成长,如精神病、肺病、癫痫等。如果条件允许,可以尽量避免让孩子知道家庭中有人患有精神病,因为精神病对于一个家庭来说,就像是挥之不去的阴霾,况且,很多人都认为精神病会遗传。还有其他疾病,如肺病和癌症也是如此,都会在孩子心里留下阴影。癫痫病患者易怒,容易破坏家庭的和谐气氛。在所有的家庭疾病中,梅毒的危害最大。如果父母患有梅毒,那么孩子也会非常虚弱,在遇到生活问题时,多半无法处理好,把孩子转移出当下的环境是最好的做法,可是没有几个父母能够做到。
  家庭的物质条件影响孩子对未来的看法 与生活在富足的家庭环境中的孩子相比,那些出身贫困的孩子会有更多的无力感。家庭原本富裕的孩子一旦陷入贫困,失去了往日的优越生活,他们就难以应对。如果祖父母的家庭条件比父母创造的还要优越,他们的不安情绪会更加强烈。在这种家庭环境中长大的孩子一般会更加勤奋努力,他们实则是在抗议父母的不作为。
  让孩子了解家里由谁做主 通常情况下,家庭中做主的人是父亲,我们认为确实应该由父亲做主。如果由母亲或者继母做主,会对孩子的成长造成不利的影响,父亲也得不到孩子的尊重,并且孩子会对女性会产生一种潜意识的畏惧,这样的孩子在生活中要么抗拒与女性接触,要么给家庭成员中的女性带来苦恼。
  父母应该把握好严厉与温和的尺度 个体心理学不主张太过严格或者太过温和的教育方式。我们认为正确的教育方式应该是理解孩子,鼓励他们勇敢面对困难和挫折,培养他们的社会情感。太过严厉的教育方式会让孩子失去面对生活的勇气和信心,而过于温和的教育方式容易使得孩子产生依赖心理。因此,父母的职责是让孩子正确认识这个世界,而不是把世界按照自己的想法刻画好了展现给孩子。父母要让孩子尽可能地做好生活准备,如果没有父母的正确指导,孩子又怎么会懂得如何面对困难呢?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人格决定孩子的一生

第一节  四种类型的人格

第二节 人格决定孩子的一生

第三节  人格需要长期的完善

第二章 让健全的人格带领孩子感知社会

第一节 拥有健全人格的孩子才能与社会和谐相处

第二节 病态人格形成于童年时代,并主宰孩子的未来

第三节 “问题儿童”的人格不病态,“不良”行为只是表象

第三章 帮助孩子调整心理,塑造健全的人格

第一节 儿童自卑情结的源头及其表现形式

第二节 帮助孩子防止自卑情结

第三节 唤醒孩子的才智能力

第四节 每个孩子都有追求优越感的冲动

第五节 引导孩子主动追求优越感

第四章 培养社会感情,连接孩子与世界

第一节 孩子在家庭中的位置

第二节 孩子在学校里的状态

第三节 孩子常常受到外在环境的影响

第四节 孩子在新环境中的应对

第五节 培养孩子的社会兴趣和社会责任感

第五章 与他人有亲密感,才会有勇气应对生活的挑战

第一节 结交朋友,获得来自社会的友善力量

第二节 拥有爱情,并用合作精神来建设婚姻生活

附录 家长给予的安全感,是孩子获得健全人格的基础(卡伦·霍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青岛市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