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班主任的角色定位
班主任是学校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伴随班级授课制的确立应运而生的角色。伴随社会的发展,班主任工作的内涵在不断丰富,其在学校中的地位显得越来越重要。
1904年1月13日,清朝公布的《奏定学堂章程》中规定,小学“各学级置本科正教员一人”“通教各科目”“任教授学生之功课,且掌所属之职务”。由一个班主任负责一个学级的全部学科或主要学科的教学制度,称之为“学级担任制”,简称“级任制”。负责一个学级全部或主要学科的教学工作和组织管理工作的班主任为级任班主任。直到1932 年,才规定中学实行级任制。1938年,相关部门又把中学的级任制改为导师制,负责班级组织教育工作的班主任称“级任导师”。新中国成立后,继承解放区的传统,并借鉴苏联的教育经验,中小学里一律设置班主任一职。
有人说,班主任是世界上最小的主任;也有人说,班主任是学校里最苦的岗位。我做过多年班主任,后来又做过多年的德育工作,与班主任接触较多。对此,我感触颇深。班主任工作十分辛苦,尤其小学班主任,事无巨细,绝大多数工作都需要亲力亲为。他们既像园丁,又像保姆。正可谓“上面千根线,下面一根针”,层层要求最后都落实到班主任这儿,怎么可能不辛苦?
有几分劳累,就有几许收获,有过失败的苦涩,也有成功的甘甜。我始终认为班主任的工作是充实的,有意义的。但目前,许多班主任确实显得不够专业。我们不妨先进行一个比较。
一、中美教育制度中的班主任与辅导员(顾问)
在美国教育制度中,有一个很重要的角色,被称之为“辅导员”,有时也译作“顾问”,英文叫作“Counselor”或“Adviser”。该角色在中国教育机制里是没有的,若一定要找到一个对应的职务,那么,就是“班主任”,英语对此并没有准确的翻译,姑且译作“ClassAdviser”。辅导员和班主任的职责既相似又不同,体现了两国教育思想的差异:在美国的教育体系中,成人的角色主要是用来启发、帮助和引导学生的;而在中国的教育体系中,成人的角色是管理和教育学生的。从校内职位、专业训练、工作内容等方面看,两者区别还是比较大的。从校内职位看,美国的辅导员完全不讲课,是全职顾问;中国的班主任通常是兼任授课的,而且都是主科,在时间上和精力上都会投入更多。从专业训练看,美国的辅导员不仅需要专门的执照,还必须拥有类似“学校心理顾问”专业的硕士学位,要接受过专业心理治疗方面的训练等。反观中国的班主任,绝大部分是在职教师,很多人未曾受过任何心理辅导方面的专业训练。这种先天不足,导致班主任擅长管理和控制,对于学生的心理辅导常常感到力不从心,更谈不上施以“心理治疗”了。
从工作内容看,美国辅导员除了负责学生的心理建设外,还负责帮助他们选课和确定未来的升学方向。工作以启发引导为主,并不强迫学生接受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比如,一个成绩不好的学生希望申请一所名牌大学,辅导员绝不会说“你根本没可能”,更不会以提高学校的升学率为目的,劝说学生申请名校或那些并不适合该生就读的专业;而是告诉该名学生,名牌大学的录取条件是什么,该生目前的成绩怎样,令其自行判断,得出结论。此外,美国的辅导员也不会干涉学生谈恋爱,甚至对抽烟和酗酒的学生也只会进行劝阻,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的教育。当学生严重违纪、违规、违法,辅导员会将工作转交训导主任——另一个专业人士进行处理。
综上所述,美国辅导员在工作性质上更多的是帮助、引导学生,让他们自行选择要走的路,从而发展自己的个性;而班主任的主要工作性质是把学生管理好,为学习成绩服务,希望学生成为听话的乖孩子,因而,难免会出现高压管理和控制思想等情况地出现。
通过以上比较不难看出,美国教育比较人性化,注重学生的个人发展;中国教育侧重学生在成绩方面的表现。国情有别,观念不同,此处不论是非,重点要看怎样做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有利于提高他们的自理和自立能力。
中国学生从小到大早已习惯了班主任的存在,这对规范他们的行为、使之养成自律的习惯,大有裨益。尤其在班级学生较多的情况下,班主任的有效管理显得尤为重要。在此基础上,班主任应适当放手,给学生多一点自由施展及表现的空间,以唤醒他们的自觉意识,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班主任的专业定位
教育更像是发展农业,不能简单化、机械化。然而,教育本身的班级授课制是伴随工业化时代而来的,快速高效地培养合格的劳动者是其本来的初衷,这种效率上的要求确实给因材施教造成了很大阻碍。因此,班主任工作需要专业的定位、专业的理念,更需要专业的引领,绝不能沦落为体力上和精力上的简单比拼。
2009年8月,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中指出:班主任是中小学日常思想道德教育和学生管理工作的主要实施者,是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引领者,班主任要努力成为中小学生的人生导师。教师在担任班主任期间,应将班主任工作作为主业。规定中的工作责任是清晰的,然而在实际工作中,班主任依然面临诸多挑战。那么,我们就要搞清,究竟什么是班主任?担任小学班主任意味着什么?
首先,理想中的班主任应该是一位精神关怀者,小学班主任更应让“班主任”这一角色充满温度。
叶澜曾说:“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教育的本质是精神关怀。亚斯贝尔斯说:“教育过程首先是一个精神成长的过程。”黑格尔说:“人的本质是精神。”以人为本,是教育的必然追求。十九大报告中强调,教育的根本宗旨就是立德树人。精神关怀是基础教育改革的价值取向,也是班主任专业化发展的关键所在。当代教育者朱永新指出,教育就是:第一,给人幸福;第二,让人成为自己,成为完全的人。我们要为幸福奠基,只有当下幸福,才会有幸福的未来。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