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最后的王朝 专著 : 王锺翰说清朝
0.00     定价 ¥ 56.00
青岛市图书馆
此书还可采购1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108061553
  • 作      者:
    王锺翰著
  • 出 版 社 :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 出版日期:
    2019
收藏
作者简介
  王钟翰(1913-2007),祖籍湖南东安。1934年雅礼中学毕业,考入燕京大学,师从邓之诚、洪业等名师,1940年获文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1946年留学哈佛,二年后回国,先后执教于燕京大学、中央民族学院(后改大学),专授清史、满族史,曾点校《清史稿》《清史列传》等,着有清史五《考》,均收入《王钟翰清史论集》。
  本次再版校正了旧版的一些笔误及编排错误。另增补先生为邓之诚师墓茔所拟碑文《五石先生小传》,及与邓嗣禹、周一良先生共撰之《邓之诚先生评传》,以明先生于学脉之传承与光大师门之志趣;拜添补《王钟翰先生传略》及论着目录,以飨读者。
展开
内容介绍
  《最后的王朝:王钟翰说清朝/大家说历史》分为总说和分说,首先讲述了清朝的历史定位、满族的历史和形成、清史和满族史研究的关系等,进而对明清之际的袁崇焕和皇太极、钱谦益和柳如是等历史人物进行了研究,剖析了顺康之际的几个历史问置,阐述了关于雍正篡位问置的研究剖析了盛世的光芒和黑暗,介绍了嘉庆中衰与白莲教起义等。
展开
精彩书摘
  《最后的王朝:王钟翰说清朝/大家说历史》:
  洪承畴背明降清是他一生的最大污点,是不能为他开脱的,即所谓“大节有亏”者。否则,后来清兵人关,扬州之役,史可法兵败自刎,成为举世公认的民族英雄就是不可理解之事了。这在当时对史可法要求做得到的事,同样对洪承畴要求也是可以做得到的。
  说洪承畴“大节有亏”,并不是一定要否定他的一切。洪氏在降清以后,两次招抚南方,替清统治者进行大规模的民族和阶级镇压战争出谋划策,做出一些让步,减少了东南、西南地区广大各族人民的痛苦和伤亡,而为清统治者从农民起义军推翻明王朝的废墟中夺取胜利果实,进而替清统治者收拾残局,稳定江山,奠定了统一全国的坚实基础,客观上洪承畴在其中也起了一定的进步作用。
  从历史事实考察,洪承畴第一阶段招抚东南时,采取剿抚两手政策,对镇压抗清的人民起义,特别是对明朝宗室称王之朱姓人,一个不留地斩尽杀绝,决不手软。此所谓“擒贼先擒王”与“斩草除根”,因为明宗室朱姓人具有鼓动性和号召力之故也。而在他第二阶段再出招抚西南时,他采取的策略稍有不同,尽量利用他与过去门生故吏、旧识部将的关系,先礼后兵,信札往还,且又多方以利诱之,这不能不说洪氏运用招抚政策有两种方式,前者主剿即真杀,而被杀者只是极少数明宗室朱姓人耳;后者主剿以招抚为主,一人降即一方人民得保性命,所全者一大片,广大劳动人民免遭流离失所之苦。也可以说洪氏运用招抚政策,实际上是让步政策之妙用,客观上是对全国各民族劳动人民有利的。
  而比洪承畴晚三十多年的施琅(1621-1696),历来史学界都认为他是清朝前期知名功臣中功大于过,几乎全面给予肯定的一个人物。前些年在福建泉州举行过施琅逝世300周年研究学术讨论会,有人指出郑成功的贡献在于从荷兰人手中收回台湾,使台湾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而施琅几乎可以与民族英雄郑成功相提并论!
  迄今屹立于台南市大天后宫内的《施琅纪功碑》,仍然记载着三百多年前施琅奉命统一台湾、归人祖国版图的经过,是迄今遗存的最好的一个历史实物见证。今所欲再加评述者乃施琅与洪承畴二人之历史功过何以不同?又何以大同小异?我虽浅学寡识,自亦不能缄默无一言以就教于海内外之专家学者。
  洪承畴生于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早于施琅(生于明天启元年,1621)28年,而洪氏卒于清康熙四年(1665),又早于施氏(卒于康熙三十六年,1696)35年。一般来说,二人年龄相去近三十年,洪氏自是施氏之前辈,但施氏于顺治三年(1646)降清,十三年(1656)随定远大将军世子济度击败郑成功部众于福州,授同安副将。从顺治二年(1645)洪氏前往南京代替豫亲王多铎总督军务,招抚江南各省地方,至十年(1653)再次奉命为经略湖广、两广、云贵等地,各督军务兼理粮饷之职之时,自不敢妄加揣测施氏与洪氏有趋谒过从,而二氏当有所闻知了解,则可必也。然则二氏生既同时,先后降清相距不过两三年(洪降清在明崇祯十六年,1643),几乎同时,同为降清之明将,只不过一为明方之主帅,一为明将郑氏部下裨将为稍异耳。此则洪、施二氏所处之时代背景全同又将何词以对耶?
  不错,洪、施二人所处时代背景既同,则二人所接受的几千年历代封建王朝的伦理道德教育亦无不同,自不能对二人求全责备的道德标准而有所不同。
  ……
展开
目录
总说 清朝的历史定位
满族的历史和形成
清史和满族史研究的关系
研究方法入门

分说 对明清之际历史人物的研究
袁崇焕和皇太极
钱谦益和柳如是
陈梦雷和李光地
施琅与洪承畴
“清官四大疑案”
顺康之际的几个历史问题
多尔衮的独裁与专政
康熙生平大事略
清政府对台湾郑氏关系之始末
清朝前期的党争问题
关于雍正篡位问题的研究
清圣祖遗诏考辨
《清世宗夺嫡考实》
《胤祯西征纪实》与相关问题
三释“阿其那”与“塞思黑”
盛世的光芒和黑暗
乾隆生平大事略
和坤其人
安疆铜版画
清廷之贡使朝仪诸问题
嘉庆中衰与白莲教起义
嘉庆处置和坤
社会危机加深
天地会和白莲教起义
道咸以来朝野杂记
魏源与《圣武记》
同治中兴与慈禧听政
关于左宗棠的几个问题
陈宝琛和末代皇帝
《道成以来朝野杂记》
清代政制略讲
理藩院与蒙古
清朝中央和地方官制
清代兵制略讲

附录
附录一 《清实录》与清史研究
附录二 《清史稿》略讲
附录三 我为什么专攻清史与满族史
附录四 五石先生小传
附录五 邓之诚先生评传
附录六 王锺翰先生传略
附录七 芏锺翰先生著述目录
后记
再版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青岛市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