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因素与疾病有关的论述已有很久的历史。我国2000多年前的医学经典著作《黄帝内经》关于“形神合一”的论述,表明古人对心理因素与疾病之间关系的重视。“悲哀忧愁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嗜欲无穷,而忧患不止,精气弛缓,荣泣卫除,故神去之而病不愈也。”“人之性,莫不恶死而乐生,告之以其败,语之以其善,弃之以其所便,开之以其所苦,虽有不道之人,恶有不听者乎。”意思是要利用患者求生的欲望,既告诉他疾病的危害,要认真对待,不可大意;又指出疾病是可以治好的;同时还告诉患者如何调养及治疗的措施,以帮助患者解除紧张,这样患者乐于接受并主动配合治疗。在西方也早有心理因素与肿瘤关系的论述。公元2世纪盖伦就指出了忧郁的妇女较其他妇女更容易患肿瘤。1701年英国医生Gendron强调指出,人生中的遭遇,诸如众多的痛苦和悲伤等在肿瘤的发生中有作用。工9世纪初,一些学者开始做了一些较系统的观察,如NHnn指出精神因素影响乳腺癌的生长。19世纪中叶,Walshe在《癌的本质及其治疗》一书中指出,精神痛苦、突然的命运挫折、习惯于忧伤及闷闷不乐的个性都可能有致癌的作用。19世纪末,Snow在伦敦肿瘤医院调查250例癌症患者后指出,失去亲人在乳腺癌和子宫癌的发生中有重要的作用。
20世纪以来,心理社会因素与肿瘤之间相关的研究逐渐增多。20世纪30-50年代,由于在综合性医院出现了各类心理咨询机构,心理学家开始关注临床躯体患者包括肿瘤患者的心理咨询。美国马塞诸塞综合医院分别报道了肿瘤患者不同阶段人及沟通模式等的变化。Sutherland在美国组建了第一个心理研究小组,研究肿瘤及其手术治疗的心理社会后果,如结肠癌造口术及根治性乳腺切除术的心理反应。同一时期,纽约Leshan和他的同事与250个肿瘤患者和其他病种住院患者座谈,分析对照他们的生活史。1975年美国癌症协会开始召集、鼓励具有心理社会肿瘤学知识的专家从事肿瘤领域的心理、行为研究。1982年美国癌症协会的60位医学、行为科学及社会科学的临床工作者召开了一个工作会议,讨论有关癌症的心理社会及行为问题的研究重点。从此,有关肿瘤心理的研究机构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成立,如欧洲心身医学肿瘤研究工作小组、美国心理社会肿瘤协会、英国心理社会肿瘤学组等。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