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楼耀福与茶结缘几十年,近年来,作者不断遍访茶山,结交茶人,笔耕不辍。踏访和现场体验,与各地茶人、茶企结下友情。《寻茶记》以图文配合的形式,通过凝练生动的文字和鲜活的配图展现中华茶文化的博大精深,雅俗共赏,既接地气又不失文采,是爱茶懂茶之人必入之书。
这是一本关于茶的随笔集,作者楼耀福与茶结缘几十年,这本集子收录他在寻茶、品茶,以茶会友的过程中积累下来的很多随笔,全书整体风格清新雅致,这种文化与品茶的结合生动有趣,信息量也足够丰富,可以看作是比较有特色的文化小品。近年来,作者不断遍访茶山,结交茶人,笔耕不辍。踏访和现场体验,与各地茶人、茶企结下友情。其足迹几乎踏遍全国主要产茶地区,又写下几十篇受读者欢迎的寻茶笔记,分别刊登在上海及各地的报纸、茶文化杂志、自媒体公众号等。《寻茶笔记》计划以图文配合的形式,通过凝练生动的文字和鲜活的配图展现中华茶文化的博大精深,雅俗共赏,既接地气又不失文采。
《寻茶记》:
橱窗里陈列的几块黑褐色疙瘩状的物件引起我注意。究竟是什么?看了文字方知是山茶树树根,距今约6000年前,出土于田螺村,被称“可能是最早的人工种植茶树”。
我有点吃惊,两年前我去四川蒙顶山,西汉吴理真被称是中国乃至世界有明确文字记载最早的种茶人。如果河姆渡遗址博物馆的这一说被证实,人类人工种茶史岂非要重写?
我在河姆渡遗址的茅草前徘徊,我知道家乡是有不少好茶的。余姚的瀑布仙茗,唐代已负盛名,陆羽在《茶经》“茶之出”中有记:“浙东以越州上”,特别注出“余姚县生瀑布泉岭,日仙茗……”“瀑布仙茗”的茶名,想来与陆羽的这段文字有关。这款绿茶产于四明山区白水冲村瀑布岭道士山,海拔四百多米,四周林竹茂盛,溪流纵横,茶树常年浸浴在阴润云霞之中,形成特有品质。陆羽说:“大者殊异”,意即那里的大树茶,品质更优。
有意思的是陆羽在《茶经》“茶之器”、“茶之事”两章中引了《神异记》中的故事:“余姚人虞洪人山采茗,遇一道士牵三青牛,引洪至瀑布山日:‘予丹丘子也。闻子善具饮,常思见惠。山中有大茗可以相给,祈子他日有瓯牺之余,乞相遗也。’因立奠祀。后常令家人人山,获大茗焉。”
《神异记》为晋代王浮所著,由此结论:余姚瀑布茶在那时已很有名。
陆羽之后,为余姚瀑布茶咏诗的有北宋华镇:“在嵊县西六十里,福善所集,蔚有灵气,昔产仙茗。春日云崖晴杳杳,东风山溜晓泠泠。烟霞密迩神仙府,草木微滋亦有灵。”瀑布岭烟霞氤氲、云雾弥漫、草木茂润的环境,通过诗人笔端读者如身临其境。瀑布岭、仙茗、神仙府等特定名词,更是说明诗人写的就是余姚白水冲的瀑布仙茗。
南宋诗人王十朋在绍兴写《会稽三赋》,也提到瀑布仙茗:“日铸雪芽,卧龙瑞草。瀑岭称仙,茗山斗好。顾渚争先,建溪同蚤。碾尘飞玉,瓯涛翻皓。生两腋之清风,兴飘飘于蓬岛。”赋中将瀑布仙茗与绍兴日铸、长兴顾渚、福建建溪等名茶并列,“生两腋之清风,兴飘飘于蓬岛”的品茗情景令人神往。
明代诗人黄宗羲对家乡的茶尤情有独钟,“炒青已到更阑后,犹试新分瀑布泉”就是他的一首《余姚瀑布茶》的诗中名句。制好了新茶,已五更将尽,用瀑布泉泡上一杯瀑布新茶,满屋茶香。此情此景可谓是爱茶人的一大快事。
黄宗羲《寄新茶与第四女》也为余姚瀑布茶留下动人故事:“新茶自瀑岭,因汝喜宵吟。月下松风急,小斋暮雨深。勾线灯落芯,更静鸟移林。竹尖犹明灭,谁人知此心。”为女寄去新茶并赋诗,爱女兼爱茶的父亲形象令人动容。
……
温馨提示:请使用青岛市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