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上海浮云 2版
0.00     定价 ¥ 30.00
青岛市图书馆
此书还可采购3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542647504
  • 出 版 社 :
    上海三联书店
收藏
作者简介
    刘立中,原名刘立志,江苏省涟水县五港镇人。中国电影家协会、中国动画家学会、上海电影家协会会员、高级影视编导。作品:编导纪录片、动画片、科教片一百多部,创作小说、散文、剧本、影视理论近三百万字。编导的影片前后共获国内外19个奖项。影片《动物的眼睛》获国家华表奖,法国“巴莱索”国际第四届短片大奖。影片《飞鸟集》、《都江堰》获国家华表奖、金鸡奖提名,《中国武术》获“百花奖”荣誉奖,散文《深山密林访猎人》获优秀散文奖,《世博园区鹧鸪鸣》获上海浦东优秀散文奖。收入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的“五角丛书”小说《黄毛猿报案》,曾被中国新华书店评为畅销小说。由上海少儿出版社出版的中篇小说《失去的朋友》,受到当年少年儿童的欢迎。最近发表的《大师的印章也疯狂》、《妈妈,你在上海哪里?》、《浦东的“阿信”张小芳》等中短篇小说也受到读者的喜爱。
展开
内容介绍
  刘立中原名刘立志,江苏省涟水县五港镇人。中国电影家协会、中国动画家学会、上海电影家协会会员、高级影视编导。作品:编导纪录片、动画片、科教片一百多部,创作小说、散文、剧本、影视理论近三百万字。
  《刘立中文集:上海浮云》为刘立中的散文集。
  《刘立中文集:上海浮云》主要收录了“一件小事”、“纪念周恩来”、“世博园区鹧鸪鸣”、“院中龟趣”、“深山密林访猎人”、“一路惊险”、“大理印象”、“屋顶种菜”、“可爱的板栗树”、“蒲松龄笔下的动物”、“黄金宴”、“动物运动会”、“鹿访”、“苏州织画”等作品。作品内容丰富,构思精巧,文笔精妙,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具有较高的艺术性及可读性,非常值得欣赏。
展开
精彩书摘
  1960年,我到电影厂当编剧,,第一年编了个纪录片剧本《中国武术》,剧中以上海武术家协会主席王子平一家的武术事迹为中心,拍摄上海各派的武术名家。厂里请郑小秋出任导演,我到摄制组见习,任导演助理,协助小秋先生工作。这对我来说是个极好的学习机会,我很高兴。那天,在我去摄制组前,编辑室主任章杰对我说:“你到摄制组好好向小秋学习,体验体验拍摄要求,就知道剧本怎么写了。”我明白他要我从头学起的意思,章杰也是一位名人,他创作的话剧《甜姐儿》曾轰动上海滩,对这位前辈的话,我频频点头。
  当助理,在当时青年中流行一句话:替师傅拎包。
  那时的大导演或什么名人,似乎手里都有一只出众的皮包,小秋先生手里也有一只皮包,不过,那包好像不大出众,他也不要我提。我只有提着自己的包,把剧本和拍板装在里面,跟在他后面。
  我叫他“师傅”,他在人前不说什么,在办公室便对我讲:“不要叫师傅,大家互相学习。”他跟我开玩笑地说:“叫师傅,过去是要行拜师礼的,焚香,跪拜天地君师。那才正式建立师徒关系。那是旧社会,现在不兴了,大家是同志。”旧社会拜师的礼仪,我也曾听到黄宗英说过,看来小秋先生不是开玩笑,确有那么回事。
  当然,拜师形式不能举行,但我对小秋先生很崇敬,他的艺术修养和为人品格完全是我辈师。
  我的第一项工作是带小秋先生、摄制组人员与王子平老先生见面。王老先生家住在黄陂路近人民广场。王老先生留着长髯,目光炯炯,气宇轩昂。他女儿王菊蓉和女婿都是武术高手,以青龙双剑为家传。王老先生曾在青岛表演汽车过身而震惊全国,不久前,又跟周恩来总理出访缅甸,美名传扬。但他一见小秋先生,十分相敬,连说看过他许多电影,特别是小秋先生在影片《火烧红莲寺》里把剑术表演神了。
  摄影师严德魁、制片老曾都是老电影,谈话很快进入正题,请王老先生表演。先是在王家小院里作示范性的表演,郑导觉得院子狭窄,请王老到人民广场表演。到了人民广场郑导好像变了一个人,不再是刚才人家谈论他过去辉煌时的颔首、微笑、走神。而是神采飞扬,精神焕发,不断走动,到不同角度跟摄影师讲述拍摄要求。
  后来,我跟他时间长了,知道他最喜欢现场工作,即兴创作。不过,他不是那种“马桶”导演。听老电影们说,过去有的导演导戏不重视镜头本,只是在进棚前如厕,坐在马桶上面扯下香烟壳写下要拍的镜头,人们曾称这种不重视案头分镜头工作的导演为“马桶”导演。小秋先生是重视案头工作的,那年,我在协助他分镜头时正值“大跃进”的尾声,强调集体创作,反对“导演中心”。那天,摄制组人员到齐后,制片让我读文学剧本,然后请大家讨论,最后定下镜头,记在黑板上。我是第一回参加分镜头,感到奇怪,曾听说导演是中心,是三军统帅,我望着小秋先生。会场乱哄哄,七嘴八舌,他总笑嘻嘻,喝着茶水,偶然说一句:“刘立中,记下,特写,下一镜全景,摇……”就这样,镜头本由我记录整理,最后由他改定,付印。
  他在现场指导拍摄,干脆利索,拍摄速度极快,十多个外景点,众多节目,几十个人的表演,不到一个星期就拍摄完毕。在后期剪接方面,小秋先生也是一把好手,他剪辑出的片子简明流畅,使用镜头时会中间开刀,一镜几用,特别是利用特写镜头来调度时空场景,是他的拿手好戏,烂熟于心。
  《中国武术》影片荣获“百花奖”荣誉奖,发行到亚、非、拉与欧洲的众多国家。
  我跟小秋先生第二次合作是拍大型纪录艺术片《向肝脏外科进军》。1965年我参加编写的《向肝脏外科进军》剧本,以故事、对白的形式反映二军大长海医院吴孟超院士领导的肝脏研究成果。那部影片厂里定为重点片,请小秋先生出任导演。厂领导令我带他去深人生活,为分镜与拍摄做准备。经过多次座谈与病房深入观察,后来小秋先生指导拍摄,成功地把吴孟超院士及其同伴勇攀科学高峰的事迹,真实而生动地再现于银幕。由于当时处于“文革”动乱,国家停止评奖活动,那部影片没有获奖。后来,中央电影局李文斌先生告诉我,那部片子可以获大奖,局里也曾考虑给那部片子发优秀片奖,但已时过境迁了。
  我与小秋先生约定第三次合作是在他退休之后。
  那时,由于我们有着师生之谊,他常与我见面诉说心中苦楚,他多次跟我说想拍戏,老而犹健,壮心不已。后来,厂里准备拍故事片,我写了个剧本。我对他说:“如果厂里同意,我准备自编自导,请你当艺术顾问,如何?”他欣然一口答应。我又一次见到他兴奋,眼里闪着睿智的光。
  ……
展开
目录
自序
解读刘立中
第一辑
一件小事
忆郑小秋先生
孟君谋印象
纪念周恩来
小平同志访美二三事
林彪爆炸前后(五七干校见闻纪实)
带头走石子路的林部长
在“远东第一监狱”见到的陈璧君
小狗惹的祸(李鸿章后人轶事)
陕南公寓血案(闻人虞洽卿后人之轶事)
天同叔的故事
乡间侨属义诊人

第二辑
世博园区鹧鸪鸣
浦东的月亮比浦西亮
院中龟趣
与麻雀共舞
张江老酒瓶(九评与酒瓶之误)
舔碗
干校情案
亲历8·4行动
六十学吹打老年无悔
建一个“浦东西湖”大自然景区
乔迁志禧
博客秀:造岛畅想

第三辑
深山密林访猎人
为鸟而死的姑娘
东山的麻栗黄
偶然到溪口
围熊轶事
虱风流
大年初一
一路惊险
葫芦套里的情事
这怎么搭界(与陈独秀有关的一则轶事)
营口地震那一夜
访广州英吉利鸽场
阿坝州风情
名不副实的仙人洞
“大阿福”和惠山泥人
天目山的传说

第四辑
大理印象
丽江夜舞
崂山道观小记
上清宫里的那口井
屋顶种菜
青山绿水千岛湖
东北姑娘烟瘾大
谈国际恋爱
过路酒
赶车遇狼记
在长白山吃蛤士蟆
在北京听到逮捕“四人帮”的消息
洞庭君山岛记
燕子从北方来
洪泽湖的媒鸭

第五辑
可爱的板栗树
花信风
诗人笔下的物候描述
山水画里的地貌
蒲松龄笔下的动物
黄金宴
昆虫食谱
每个人都有第三只眼
在林冲发配的地方
文学家的幻想与科学家的实现

第六辑
说鸽
鸡语
动物运动会
鼠奶工厂
驯养小动物
世界上最小的眼睛与最大的眼睛
眼睛知多少?
神秘的生物钟
猫的眼睛和尾巴
应该给狗戴眼镜
青蛙的贡献
有着“现代化”武器的乌贼

第七辑
鹿访
德州城中观猫头鹰
访獠斗蛇的艺人
显微镜下找眼虫
扬子鳄的叫声
芦草滩摄丹顶鹤
温顺的动物
大蟒吞鸡
以动物命名的岛屿
悬崖上的黑尾鸥
眼镜蛇追人表演
狮虎山遇险记
飞鹰追兔
牛眼与鹅眼之谜
蝇虎
兔子,马,眼观六路
被蜜蜂蛰进医院
拍摄猫头鹰札记

第八辑
我与《无锡惠山泥人》
苏州织画
东方工艺一枝花
红木家具
千岛湖的人文景观
目睹造神
在蜀中追赶太阳
情系都江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青岛市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