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上海底牌
0.00     定价 ¥ 58.00
青岛市图书馆
此书还可采购3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552019988
  • 出 版 社 :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收藏
编辑推荐

  阅读此书,您可以从世象市态、都会生活、文化艺术、地标建筑、教育科技、政治经济、中外交流、点评上海、穿行上海九个方面去了解上海的历史,结合作者对事件的评议,以史鉴今,带着对上海的深情去了解这座城市。

展开
作者简介

  西坡,别署剑箫、驷马等。新民晚报副刊部副主任、主编、首席编辑;上海作家协会理事;著有《上海往事》《吃着碗里》《吃嘛嘛香》《上海珍档》《汉书下酒》《美味成殇》《南北通吃》等;主编《明清娱情小品撷珍》《夜光杯文丛》等二十余种书籍。

展开
内容介绍

  本书收录了作者由上海题材而发起的评议文章90多篇,每篇千字左右。内容涵盖上海百年沧桑变迁的各个领域,诸如政治、经济、文化、艺术、教育、科技、生活、地标以及中外文化交通等等。每篇评议,均以历史事实依傍。言必有物,言必高瞻。为提升阅读体验感受,每篇文章后,附设“关键词”和“相关背景”栏口,提供背景资料,简明扼要地介绍评议之事件由来。书稿阅读轻松,能够挖掘出积淀在上海人生活以及发生在上海的历史事件中的文化内涵,给予上海在现代化进程中以有价值的参照或启发。

展开
精彩书摘

  货腰女郎的花明柳暗

  舞女是交谊舞传入中土的产物。没有交谊舞,就没有舞厅;没有舞厅,就没有舞女。舞女产生之前,作为一种职业,卖身为妓,卖艺亦为妓,统称商女,然其中大有分别。晚清韩子云,“为劝而作”《海上花列传》,乃近代狭邪小说之翘楚。张爱玲晚年倾力将其?译为英文,对其中“妓女”之定义颇费踌躇,辗转求教于余之忘年交黎庵先生。先生对张译“歌女”以为极其允当,盖花国中人,并非全操皮肉生意也。

  舞女长期受人轻蔑,以其商女故也。然舞女以货腰为业,出卖肉体,并非本行,间有逾矩者,难以涵盖全体,好比妓家出了李香君、柳如是或潘玉良、潘素,然终究不足以改观旧制。

  国民政府对舞厅业进行查禁,似因舞业“防障节约,有伤风化”,而其深层的背景,却是为转移因挑动内战而导致的经济危机,服从所谓“戡乱建国”的需要。殊不知这种“刻舟求剑”式的臭招,既无补于逢雨之漏船,且使无辜者因出现生计问题铤而走险,于千疮百孔之政局,又添漏洞。至于“显悉共党有组织之动”之论,更是莫名其妙。此可见大厦将倾之前病笃乱投医的颓势。

  鲁迅曾说:“我一向不相信昭君出塞会安汉,木兰从军就可以保隋;也不信妲己亡殷,西施沼吴,杨妃乱唐的那些古老话。我以为在男权社会里,女人是决不会有这种大力量的,兴亡的责任都应该男的负。但向来的男性的作者,大抵将败亡的大罪推在女性身上,这真是一钱不值的没有出息的男人。”堪称至理。以此观之,“党国大员”将败局推在舞女身上,实在也不怎么有出息。年长一点的市民或许记得,共产党接收上海时,对于嫖娼这种社会丑恶现象曾予取缔,但对于卖春妇则安排出路,解决生计,于是皆大欢喜。不说别的,仅就执政能力以及人本精神上说,新旧政权之高下自见。

  犹记1979年,海禁渐开,社会上流行学跳交谊舞。当时我还是个中学生,有一回到一个同学家玩,只见他家正有一些人跟着一位老妇习舞。老妇舞姿翩然,风姿绰约,一望可知舞蹈功底深厚。阴询而知,原来她正是旧上海的名舞女,已从街道工厂退休,安居乐业,时逢开放之际,以一技之长服务社会。从此,从前脑筋中妖魔化之舞女形象被冲淡不少。

  “与治同道,罔不兴;与乱同事,罔不亡。”民生问题不解决,是为乱之根本,国将不国。这是无法回避的既浅显又重大的现实问题。看官谨记。

  关键词:舞女大闹上海滩

  相关背景:1948年1月31日,位于林森中路(今淮海中路)马当路口的国民党上海市社会局会议室里,一场决定上海滩数千舞女命运的抽签仪式正在举行。为了避免可能发生的麻烦,吴开先局长临时决定,把原定的抽签时间从下午挪到了上午。

  20世纪初叶,交谊舞从西方传入中国,随后迅速在上海等大城市蔓延,营业性舞厅应运而生。抗战时期,上海滩百业萧条,唯偏安一隅的租界“孤岛”,舞业依旧蓬勃。抗战胜利后,无论盟军大兵,还是重庆来的接收大员,都需要一个寻欢作乐的场所,舞厅业于是益发腾达兴旺。1946年七八月间,警察局曾办理过一次登记,职业舞女已达3300多人。1947年下半年,国民党以“整饬纪纲”,服从“戡乱建国”的需要为名,对所谓“防障节约,有伤风化”的舞厅业进行查禁,于该年7月,向全国下达了“禁舞令”。上海由于营业性舞厅较多,可稍有例外,分期查禁,但至迟不得超过1948年9月。

  按计划,上海当时共有营业性舞厅29家,第一批先禁14家,其余15家则可延至9月底停业。至于先砸谁的饭碗,全凭抓阄决定。但按照舞厅业同业公会事先同社会局达成的默契,抽签应于下午3时举行,并保证所有大舞厅均不在首批禁业之列,以免舞女猝不及防,失业过多,造成社会问题。不料事到临头,吴开先爽约,不仅提前抽签,而且抽签显示,首批禁业舞厅中,米高美、维也纳、百乐门、大都会、丽都、仙乐等一流大舞厅占了近半数。

  下午1时许,位于南京路江宁路口的新仙林舞厅门前已是人头攒动、群情鼎沸,上海29家舞厅的舞女、职员云集于此,墙上贴满“制造失业,谁尸其咎;逼良为娼,于心何忍”之类的标语。这场集会原为针对下午3时举行的抽签仪式,受孙洪元等舞业大亨的鼓动而来,欲对政府抽签施压,而社会局提前抽签的消息适才传来,人群中顿时爆出一片“上当”之声,众舞女个个柳眉倒竖、情绪对立……

  暧昧的西菜

  清末民初,西风东渐,西洋文明的渗透,使得原本就捉襟见肘的中国传统生活方式变得更加脆弱:电灯替代油灯、汽车冲击马车、西装比拼长衫、电影气盖皮黄……那些所谓的“新”“旧”嬗变风气,推波助澜,以致形成了一种在大众心理上趋时的“马太效应”,传统的中国生活方式受到了空前的挑战。

  有意思的是,作为与市民生活相当贴近的餐饮门类———西菜,居然没能把本土的菜系“赶尽杀绝”。西菜仅仅是存在于人们的印象当中的一个符号,而中菜始终是中国人最后的选择。由于中菜地位的“岿然不动”,使得很多原始的就餐程序和方式得以保留,这与有些受过西方殖民统治的国家和地区遗存着浓郁的“西化”色彩,形成了有趣的比照。

  经历了那么长久的时光消磨,中菜没有从我们的餐桌上消亡,西菜也没有像咖啡那样为人们所普遍接受,甚至还不如留声机那样流行,这又是为何?孔子曰:“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印证了没有强势而合理的文化灌注,就无法触动人的文化的深层心理结构,和由此形成的牢固的生活习惯和价值取向,外来的文化只能成为一种点缀性质的非主流文化。西菜在本土的遭遇,大概可以说明人们之所以作出这样选择的理由。

  在本地,吃西菜是一件很暧昧的事,多数人只是出于感受某种异域情调和文化,真正满足于口腹之欲的成分很少。无论在旧上海还是新社会,本地西菜馆从来没有形成过燎原之势。二十多年前,我乃一介穷学生,居然能携刚订交之女友,以基本吃遍上海滩有名之西菜馆为傲。如今,在开放度已经很高的上海,曾经的西菜馆大多消失,个中原因,不难理解。

  然而西菜的影响力还在,在我们的大圆台面上,北京烤鸭正和黑椒牛排并陈。曾经,在北京“王府井中学生国际音乐节”上,主办者为几百位外国小客人准备了中西两套菜系以供选择,几乎所有的小老外均弃西就中。别以为人家喜欢中菜,他们只是觉得好玩。这正与本地吃西菜的情况相似。

  关键词:老上海的西菜业

  相关背景:1843年11月17日上海开埠,西菜随西方人的饮食风俗就随侨民进入了上海。早期,上海西菜馆店招多称“番菜馆”,而口语则多称“大菜”。上海见于著录的最早的西菜馆当推“亨白花园”。清人宜!在1868年的日记(后汇编为《初使泰西记》出版)中记叙:“再至徐家汇,畅游外国花园(即亨白花园),吃香饼(槟)酒,极沁心脾。”据记载,上海出现的第一家番菜馆,是19世纪80年代初福州路上一家叫“海天春”的番菜馆,由一位曾经在外轮上当厨师的广东人所开。一直到20世纪初,上海登记的番菜馆有24家,几乎全部集中在福州路上。1909年上海《图画日报》载配文画“大菜间请客之热闹”,文曰:“福州路一带之大餐馆,多至数十家,局面之阔大,以一品香、一枝香、旅泰等最,而烹调精美,则一家春、岭南楼首屈一指焉。各省人士之至沪者,往往不喜中国菜而喜大菜,故各大菜馆之生意,皆非常兴盛。”

  1906年刊印的《沪江商业市景词·番菜馆》咏:“分间设座雅铺陈,西式灯台簇簇新。大字横书番菜馆,飞笺招妓宴嘉宾。”从中可知,西菜馆的装潢和布局与中菜馆有很大的区别。

  1909年版的《上海指南》开列了当时最有名的岭南楼番菜馆的菜单和价目,这对今人了解上海早期的西菜有很大的帮助。而朱文炳作于1909年的《海上竹枝词》里,则比较全面和详细地描写了上海人吃西菜及对吃西菜的场面和感受。

  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前夕,上海稍能称得上“正宗”的西菜馆仅十数家而已;之后,上海的西菜馆仅剩“红房子”等几家。

  天才难以复制

  有一句话好像是这么说的:所有的事物都害怕时间,但是时间却害怕金字塔。饰演憨豆先生的英国喜剧大师罗温·艾金森,据说是一位让很多喜剧演员害怕的“时间”级人物,但是,有卓别林在,他就好像是“时间”遭遇了“金字塔”,只能吃瘪。至少在20世纪,作为一个喜剧演员,其最大的不幸,不是才能得不到发挥,或者观众不懂喜剧,而是在他之前有了卓别林。

  很长时间以来,卓别林呈现在中国观众面前的,基本上都是具有“社会批判意义”的喜剧形象,比如《大独裁者》《城市之光》《摩登时代》等,好像卓别林的“喜剧家”的角色被转换成了“政治家”。其实,这是片面地理解了卓别林。无论卓别林具有怎样的政治敏感性,都不能改变作为喜剧艺术家的他对于艺术规律的尊重,你只要看过卓别林出演的类似罗温·艾金森、金·凯瑞或周星驰的“无厘头”的喜剧,就不仅不会减低对他的尊敬,而且对他的喜剧会有更深层的认识。

  无论罗温·艾金森还是卓别林,其喜剧效果,大都出自形体动作而非语言,这正是喜剧最为本质的元素之一,所以更易被“地球人”接受。中国喜剧要走出国门,或者说要诞生出像卓别林那样级别的喜剧大师,光靠“脱口秀”还不行,光用方言“忽悠”中国人还不行,而要像卓别林能“忽悠”不识犃犅犆的中国人那样“忽悠”外国人,那才算成功。

  可惜的是,像卓别林那样的喜剧天才却是难以复制的。

  关键词:卓别林在上海

  相关背景:1936年3月,卓别林的《摩登时代》拍竣公演。于是,他携新婚妻子宝莲·高黛(在《摩登时代》里扮演女主角)以及高黛之母、日本籍私人秘书米盛义人一行四人开始了远东蜜月旅行。其行程安排是:“在影城好莱坞出发,经檀香山、日本”到达上海,第二天“乘原船去香港,转往马尼剌、百丽、印度支那等地”,“全部行程,约五月可毕”。

  3月9日下午1时,“柯立芝总统号”靠泊于浦江第12号浮筒;而接客小轮,则于1时45分从新关码头出发。当时,前往采访和摄影的“本埠中外各报刊新闻记者,不下二十余人”。

  晚上7时许,卓别林出席了上海文艺界人士在国际饭店举行的欢迎会。上海方面出席的有电影明星胡蝶、京剧艺术家梅兰芳等。

  之后,梅兰芳陪同卓别林夫妇到“大世界”隔壁的共舞台观看了上海当时十分流行的连台本戏,又马不停蹄地陪他们到新光大戏院观看马连良表演的《法门寺》。

  3月10日上午9时,卓别林一行带着对上海的美好印象,返登“柯立芝总统号”,兼程香港,继续他的环球蜜月旅行。上海之行虽然短暂,但上海的城市风貌、上海的风土人情、上海的文化艺术,给卓别林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卓别林“感称上海之行,使其甚感兴趣”,倘“再度抵沪,将作较长时间之勾留”。而上海女性的温柔、端庄,更使卓别林称羡不已,他称赞说:“中国女子美之可爱,远胜欧美。

  ……


展开
目录

001  序

003  山雨欲来风满楼

006  货腰女郎的花明柳暗

009  尊重生命

012  忌贪

014  积重难返

016  文明的尊严

019  堂会是非

021  闺秀的标准

024  时间夺不走的美丽

027  大富人家的另类财富

030  沉重的肉身

035  何处舞翩跹

038  暧昧的西菜

041  咖啡的诱引

043  从来佳茗似佳人

046  正是海鲜欲上时

049  两个轮子上的风景

052  领里袖外皆乾坤

055  “澡身” 与“浴德”

058  过年的符号

061  小有小的用处

064  资源共享

067  “谜” 途知返

070  轻烟熏出“恶之花”

073  神农氏的荫庇

076  为闻雅韵频入座

079  拉开遮挡风景的窗帘

082  城市文明的另一面

085  唱游与剧场

088  盛宴狂欢, 或突围狂奔

091  温情与激情留驻

094  球是圆的

097  希波克拉底的光芒

103  鲁迅之所以不朽

106  问世间情是何物

108  天南地北双飞客

110  因为美丽 所以哀伤

113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梅兰芳

116  衣冠优孟的江湖

119  文化原生态的保护和培育

122  不做蜉蝣觅淮声

125  为了不被忘却的纪念

128  笑天下可笑之人

133  生意经

135  书香飘到马路上

138  乘着音乐的翅膀

141  各得其所

144  奢华的转身

147  上海的城隍庙

150  公共空间的文明尺度

153  红莓花开在梧桐树上

156  摩天楼的多重叠影

159  一半是物质一半是精神

162  弄堂春秋

165  城市与人

168  历史文化名城之谓

171  数典不忘祖

174  真相

177  井水与陈年的时光相互拥挤

183  大节难随九鼎沦

185  悬壶济世

188  倚老卖老

191  蛾眉岂让人先

194  阳光下的至善情怀

197  口碑和丰碑

200  软实力的象征

203  说有易 说无难

209  “同志仍须努力”

211  阵地意识

214  国防观念

217  寒凝大地发春华

220  看不见的战线

223  一种生活的博弈

226  多头与空头的对决

229  行得春风有夏雨

231  风起于青!之末

234  一滴水中看日月

236  市场意识和竞争力

239  百年孤独

245  让人愉快和不愉快

247  人类星光灿烂时

250  天才难以复制

252  知识界的责任

255  开放与自信

258  上海的仁义

261  征帆一片绕蓬壶

265  上海人的气度

267  上海人的小气

269  上海人的虚妄

271  保卫上海话

273  上海人讲英语的罪与罚

277  时尚童年: 记忆中的茂名路

281  夏天最后的玫瑰: 凋谢的, 和没有凋谢的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青岛市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