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派律师在虹口》:
“侠”是什么?李白在《侠客行》中描绘燕赵的侠士,是古道热肠、行侠仗义、刀光剑影。
68岁的沈国强,依旧身轻如燕,踩、扑、裹、束、决……这套行云流水的拳法,他练了四十多年,天天如此。他对“侠”的理解,是年少时拜师学武,靠拳头打抱不平。可是,因缘巧合,当习武这条路行不通时,另一扇施展抱负的大门向他敞开——做一名律师侠客,靠嘴巴,靠智慧,靠法律“伸张正义”。
光阴荏苒,从当年的国资所、合作所到合伙所,他和他的上海棣陆律师事务所经历了32年改制、改革和发展的风雨跌宕,在房地产法律服务领域,走出了一条独特的发展之路。侠义与智慧,相得益彰。
“如果当年不做陪审员,我可能改行研究科学”
沈国强是个典型的直性子,这也是他在律界多年的风格与气质。这与其特殊的人生经历有密切关系。
熟悉沈国强的人都知道,他是个“练家子”,练拳,是他的爱好,就算是现在年近古稀,他依然在家中悬挂沙袋,每天锻炼。因为从小喜欢打抱不平,沈国强选择拜师学艺,练习摔跤和武术,拳名为心意六合拳,与太极拳一样,都属于内家拳法的一种。
1969年,与这个年代的很多知青一样,初中毕业不久的沈国强被分到中国最北端黑龙江下乡插队,同一生产队的,还有其他50多位上海人。在当年那个混乱的年代,上海人在插队时经常被欺负。凭借一身“练家子”本领,沈国强替不少老乡出了头,他自己也因此吃了不少苦头。“这几十年,无论如何,拳头是硬的。”但是靠武斗打抱不平,却频频受挫。
1978年,结束了九年多的“上山下乡”后,沈国强回到上海进入集体单位。一次偶然的机会,1980年10月,当时的法院刚刚恢复不久,正好要招录一批陪审员,年轻好学的他被街道推荐。“当时的领导严肃地跟我说,这是给你的光荣的政治任务。”
正是这段陪审员的经历,给了沈国强接触法律、学习经验、锻炼自我、结交朋友的机会。1982年,国家推出自学考试,他抓住机会第一时间报名,三年后,顺利拿到华东政法学院的毕业证书。
提起80年代的上海律师,李国机、张国飞等老师的名字,可谓耳熟能详、如雷贯耳,他们是律师制度恢复重建初期第一批归队律师中的杰出代表。刚刚拿到毕业证书的沈国强,兴致勃勃地来到上海市第二法律顾问处,当时的老主任就是张国飞律师,“他对我很好,说你就在我们这里工作吧,我们找机会把你调过来”。沈国强说,因为过去是国资所,当时律所还是事业单位,律师都是干部身份,要有编制,拿的是固定工资。为此他是一边帮忙工作,一边等待机会。
1986年2月1日,对沈国强来讲,是个值得纪念的日子。这一天,上海市第六律师事务所正式挂牌成立。他跟随师傅张国飞进入这家律所,并在同年参加第一届全国律师资格统考,取得律师证,正式开始了他的律师生涯。
“成为律师是一个偶然。如果没有陪审员的机会,也许我会做一名自然科学家。上海市第六律师事务所,就是我律师生涯起步的地方。”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