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这样,在中央政策的带动下,各地政府及有关部门都开始积极采取措施,促进各地商业的发展。<br> 西北地区历来是一个统一的经济区域,各省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经济联系。<br> 为了恢复和发展历史上自然形成的这种贸易关系,在西安召开的西北五省、区商业协作会议商定,要在商业体制改革中打破省与省之间的界限,逐步做到按照经济区域和历史习惯组织商品流通,进一步把西北地区的商业搞活。<br> 为此,会议提出:<br> 积极创造条件,筹建西安贸易中心。西北五省、区接壤的地区,除了统购统销和统配商品外,其他商品一律实行跨区供应,供货单位不论对于本省或外省,都要一视同仁。<br> 在毗邻地区,省与省之间布票互相通用,不再办理兑换手续,待商业部同意后,可以在西北全区实行布票通用。<br> 开展联营业务,举办地方产品专柜或门市部,开展竞争,繁荣市场。<br> 加强商业情报和商业科技交流,定期交换资料,以便沟通情况,搞好市场预测预报,取长补短,共同前进。<br> 同时,这次协作会议还广泛交流了西北商业体制改革方面的经验。此次会议以后,西北地区商业体制改革的步伐明显加快。<br> 在实行承包制较早的安徽滁县地区,在商业改革中也走在了前列。<br> 当时,滁县地区包干到户后,几年来农业生产持续发展。随着生产的发展,商品率有了很大提高,商品经济发展很快。<br> 在这种形势下,原来独渠道、多环节的农村商业体制已不适应,亟须改革。而从滁县地区的情况来看,农民进入流通领域从事商业活动势在必行。<br> 此时,滁县地区积极寻找发展商业的模式,公社搭桥就是一种。<br> 当时,滁县地区的一些农民自动组织起来,收购当地的农副产品,由公社与外地有关单位联系,销售出去。<br> 在滁县地区的嘉山县津里公社,养鸭能手:钱围辉、傅家国当年联合50户养鸭3万多只,除卖活鸭外,加工板鸭8000只。<br> 后来,经公社搭桥,县食品公司与上海食品部门挂钩,8000只板鸭全部销往上海,每只板鸭比卖活鸭多收入2元左右。<br> 与外贸部门挂钩,也是滁县地区发展商业的一个模式。当时,该区农民自动组织起来,加工或生产一些专业性很强、技术要求很高的出口产品,并与外贸部门联系外销。<br> 滁县地区的嘉山县石坝公社街北生产队社员刘传运,有祖传加工小磨麻油技术,三中全会以后,他恢复了传统的小磨麻油生产,靠与外贸部门挂钩,成功地将麻油销往港澳等地。<br> 1984年全年,刘传运加工了3.5万多公斤芝麻,仅加工的收入就达9000多元。<br> 联户长途搞运销,又是滁县地区人民创收的一个绝招。该区嘉山县柳向公社盛产芦苇。<br> 以前,全公社每年共编芦席4万多张,但由于交通不方便,供销部门不收购,致使席子卖不出去。<br> 商业放开后,该公社有5户社员组织起来将4万多张芦席收购起来,运往东北销售,既使自己赚到了钱,又解决了全公社的难题。<br> 贸易货栈是当时滁县地区解决农民卖菜难,城市人买菜难的一个重要举措。<br> 当时,全区各地由公社干部牵头把农民组织起来,经营代购代销业务。<br> 该区来安县三城公社盛产“三蒜”,即蒜头、蒜薹、青蒜,每年总产一两万公斤。<br> 面对如此高的产量,当地供销社收购不了,社员在当地卖不掉,而城市又很需要,却买不到。<br>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