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排进行艰苦模拟训练
1981年9月,袁伟民带领中国女排来到南京,进行针对性模拟训练。
这是中国队为了备战世界杯,并从这次世界杯日程安排的实际情况出发,进行以迎战欧美强队为目标的训练。
为了中国女排能够在世界杯上取得理想的成绩,江苏男排作为上届全国冠军,决定放弃卫冕的机会,在全国比赛前夕,抽出4名主力组成男子陪打队,支援国家女排。
江苏男排抽出的主、副攻手和南京部队队的一名教练、女排陪打员陈忠和等6人,成了排球场上的“演员”,他们分别扮演了苏联、古巴女排的主攻手和副攻手。
在晚上,这些陪打队员则和女排姑娘们一起看苏联、古巴女排的录像。到了白天,他们就扮成假苏联队、古巴队与女排姑娘们较量。
苏、古女排强攻实力雄厚,居高临下,力大势沉。对付她们,前排靠拦网堵截,后排靠防守解救,要有不畏重球的勇气,要有正确判断和迅速反应的能力。
女排针对后防、一传还不过硬的薄弱环节,进行突破训练。这是一种“绝”办法,让防守队员站在墙壁前面,形成毫无退路的局面。
教练袁伟民、邓若曾在距离四五米处,居高临下地扣出一个个重球,要求队员连续扑救起来。
由于来球路线短,出手重,速度快,稍不小心,就招架不住。球砸在身上,打在哪儿哪儿就是一处伤痕。姑娘们臂上、腿上,球印叠球印,伤痕累累,但是谁也没有因此而叫一声苦。
功夫不负有心人,剧烈的对抗训练使她们防重球的能力显著提高。尤其是防守能手陈招娣和张蓉芳,常常能漂亮地防起一些眼看要“落地开花”的球。主攻手郎平的后防能力也有新的提高。
南京集训的最后一周,中国女排和江苏男排陪打队转战南京、镇江、扬州等地,打一场,走一个城市,以适应未来的“拉练式”比赛节奏。
如此安排是因为这次世界杯比赛的安排,是打一场球换一个地方,中国女排7场比赛要在日本5个城市巡回进行。
此外,针对女排打关键球思想、技术不过硬,以及处于落后比分时应变能力差的弱点,袁伟民、邓若曾从实战需要出发,想出了一种有效的科学训练方法。有时他们规定比赛从13比13打起,有时又规定一组让二组5分或7分,从7比12、6比13打起。
这使姑娘们一打比赛就进入关键时刻或落后状态,帮助她们培养自我控制能力和树立反败为胜的信心。
女排踏上征战世界杯旅程
1981年初冬,中国女排的运动员们坐上轿车,在通往首都国际机场的林荫道上飞驰着。这将是一次不寻常的出征,他们踏上了征战世界杯的旅程。
这天一早,女排运动员们从北京的集训驻地出来。这幢供全国优秀体育健儿进行短期集训时居住的运动员大楼里,经常有人出国去参加比赛,大家并不在意。可是,这次女排出征,情景却和以往有所不同。
篮球队、乒乓球队、羽毛球队、跳水队、游泳队、举重队、体操队、围棋国手,全都前来相送。国家体委机关的同志们也来了,医务室的大夫、食堂里的炊事员也来了。
在集训运动员大楼门前,宽敞的台阶上,站满了送行的人。
“一路顺风!”
“祝你们胜利!”祝愿声声,把她们送上车。
这是一次不寻常的出征。两个月来,在她们到南京备战期间,大家就深切地意识到了。
早在备战期间,全国人民就已经开始关心女排们的世界杯之行了。
那时,一只邮包从祖国的西南边陲寄来。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