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年初,古老的都城北京,火寒地冻。
平时喜爱坐在街头巷口,一起闲聊的“老北京”们,此刻也不见了踪迹,他们大都围在自家的火炉边,享受着室内的温暖。
此刻,受石油部的委派,石油部勘探司总地质师翟光明等人,奔赴更加寒冷的西北,去宁夏、甘肃等长庆油田地区调查地质和含油情况。
长庆油田是陕甘宁盆地10多个大小油气田的总称,因会战最初将基地设在甘肃西峰市的长庆桥而得此名。而到此次翟光明等人的调查之时,K庆油田的开发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了,而长庆地区发现油田的历史甚至可以追溯到汉朝。
原来,我国西北由于其特殊的地质构造,致使这里禽有丰富的油气资源。早在东汉时期,班固所著《汉书.地理志》中就有“高奴有洧水肥可燃”的记载。这里的“高奴”就是指陕北延安的安塞。
宋代沈括在《梦溪笔谈》中亦称:“富延境内有石油,旧说高奴出脂水即此也。”并指出:“石油罕多,生于地下无穷,后必大兴于世。”
“脂水”是2000年以前,陕甘宁盆地东南部上三叠系延长统油层最早露出了地面,向人类世界显示出“油苗”的神奇。
于是,人们开始利用石油制药疗疾、取暖、照明、煮饭,甚至军事。
到了近代,我国最早以工业的方式采油就是从陕甘宁盆地开始的。
1905年,清政府开办延长石油官厂,即后来的延长油矿。清政府还请同本技师及工匠6人,在陕北延长打了第一口井,日产原油两吨左右。这口井是我国陆上的第一口井,也是中国石油发展史上的第一口工业化油井。
从此,中国石油工业有了起步。
1940年至1941年问,中央军委后勤部派地质学家汪鹏在延长一带作地质调查,发现了七里村油田,七1井钻至79.41米深处见到白喷原油,初产日获96.3吨,这是陕甘宁盆地第一口高产井。
七1井的开采使延长油矿形成了一定生产规模,为当时的陕甘宁边区和抗日战争前线提供了部分石油,有力地支援了中国革命和抗日战争。
当时,延长油矿年产油1200多吨,毛泽东听闻这件事后,非常高兴,还给延长油矿矿长陈振夏题词:
埋头苦干。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对西北油田进行勘探的步伐加快了。
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财经委员会发出“加强陕北勘探工作”的指示。
1950年4月,中央人民政府燃料工业部决定把勘探工作重点放在西北后,全国各地勘探人员及重要器材统一调配,集中使用,充实西北。
20世纪50年代,玉门油矿曾组建鄂尔多斯钻探大队,抽调大、中、小多部钻机,前往宁夏灵武、盐池地区进行过石油钻探,并对该盆地的地质构造有初步认识。
1963年,石油部将银川石油勘探处划拨给玉门油田,继续不断加大勘探力度。在这以后,很快发现了马家滩、李庄子两个小油田。
不久,不但马家滩、李庄子油田得到全面开发,而且还相继发现了马坊、于家梁、大水坑、大东、王家场等油田。
翟光明等人在此次调查中,根据20世纪60年代后半期在甘肃庆阳、环县、华池,陕西富县、吴旗等地区获得的重要资料,经过考察分析,最后认为在陕甘宁盆地中部和南部较广阔的区域内,开展石油会战的基础条件已初步形成。
翟光明等人的调查分析结果,无疑传递出很大的希望,从而为长庆会战的展开提供了条件。
1969年10月,石油部根据党中央和国务院的指示要求,提出了“在陕甘宁盆地开辟重点石油探区”的构想。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