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起源
红山文化是指华人祖先在距离今天大约五、六千年间,于北从西辽河流域,南到大凌河流域,渤海湾北岸,并延伸到燕山以南的区域内,以西拉沐沦河、老哈河流域为中心,向四周分布面积达20万平方公里,延续时间达两千年之久,是新石器时代晚期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东南部和辽宁省西部广阔地域内的先民们创造的一种农耕文化,因为最早发现于内蒙古自治区和赤峰市郊的红山后遗址而得名。
因1935年首先发现于内蒙古赤峰市东北郊区有一座山叫红山,山体为暗红色花岗岩,赤峰由此而得名,红山文化最早在红山山后发掘,后来就称这种考古文化为红山文化。它的中心区域在朝阳市牛河粱。80年代初,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群的发现,充分证实了5500多年前那里曾存在着一个具有国家雏形的原始社会。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群被评为“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之一,它的发现具有重大的科学价值和意义,它在国内外产生重大的社会影响,在中国考古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经过多年的调查,红山文化的分布范围基本明确。其北界越过西拉木伦河,并有继续向内蒙古草原深入的趋势;东界越过医巫闾山,到达下辽河西岸;南界东段可达渤海沿岸,西段越燕山山脉到达华北平原,西界目前可确定在河北张家口地区桑干河上游。从现在地域行政划分讲,内蒙古赤峰和辽宁朝阳两市区域内最为集中。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