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位于太行山西侧、黄河东部,因为地处太行山的西边而得名山西,这里自古就被称作“表里山河”。在西周的时候,作为晋国属地的山西,最初被称作唐国,因为晋水流经这里,于是又改国名为晋。春秋时期,鼎鼎大名的“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就出自这里。
晋文公重耳的霸业只维持了几年的时间,随着他的去世,他的王国逐渐被当初跟随他流亡在外打拼天下的韩、赵、魏、智、范、中行六大家族所控制,这六大家族被称作六卿。他们都有自己的武装,在自己的地盘上很嚣张,于是越做越大,他们的强大带来的后果就是极大地削弱了晋国的统治力。经过一轮又一轮的火拼,六家只剩下韩、赵、魏三家,晋国的政权也随之落入韩、赵、魏三家的手中。当时名义上的国主晋幽公为了保住性命,还得去朝拜这三家,请求他们的保护。这三家把晋国的土地一分为三,史称“三家分晋”。后以“三晋”代指山西。
2.三晋文化
“三晋文化”,就是指西周初年到战国末年晋国文化和韩、赵、魏文化的统称。由于周王朝统治力的日趋微弱,原本各诸侯国谨守的周礼也受到全面的冲击。“礼崩乐坏”是对这一时期典章制度逐渐被废弃的一种形象描述。这样一种缺少束缚的环境,为三晋文化的崛起提供了空间。它所提倡的思想已经不再限于原先维持周天子的分封与宗法,而带有封建地主阶级文化的萌芽。战国时期有名的法家代表人物李悝、吴起、商鞅、申不害、韩非子等人大多都活动在三晋地区,因此从这一角度可以说三晋地区是法家文化的摇篮。
从地理位置上分析,这里地处黄河中下游交汇处,是中原华夏民族和北方戎狄民族直接碰撞的地方,因此是两大不同类型民族杂居的重要诸侯国。面对这样的情形,晋国从开国君主唐叔虞起,就对戎狄民族及其文化采取比较宽容的政策。这种兼容并蓄的作风,使得这里成为了多民族活动的大舞台,不同民族的文化在这里交融,用中原文化和北方游牧文化的第一次大融合来形容,也并不为过。其中春秋时期晋悼公的“魏绛和戎”和战国时期的赵武灵王“胡服骑射”都是在晋这片文化开放的地方出现的。此外,在春秋战国时期,这里的商品交换及贸易也很发达,出现了像猗顿、吕不韦那样的豪商巨贾。活跃在三晋的战国纵横家学派苏秦、张仪、公孙衍就是商人阶级的思想政治代表。所以,我们可以大胆地推想,明清两朝时著名的“晋商”,其实早在三晋时期就有了为商的血统。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