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宫闱风波胜利争储
汉武帝刘彻,原名彘,是汉景帝刘启的第十个儿子,汉文帝刘恒的孙子,高帝刘邦的曾孙,生于景帝初元年(前156年),此时正是史家称羡的“文景之治”时期。后元三年(前141年)正月景帝刘启死,甲子日,刘彻即皇帝位,时年16岁。刘彻即位时距汉初有六十余年。这六十余年包括“文景之治”时代,国家实行的是黄老“无为而治”的治国思想。
研究西汉社会的方方面面,思想问题是必谈的。黄老思想在西汉初期的确立其根基要追溯到秦始皇时期。秦始皇时确立皇权至上,皇帝独揽天下一切权力,控制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所有领域,“专任刑罚”,并制定“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的世袭制度。始皇死后,二世即位后,他仍以辅助始皇的李斯为丞相。李斯与韩非为同门师兄弟,都是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而这也决定了他们倡导“独制天下”“繁刑严诛”“吏治刻薄”的政治理念。
在这种治国理念的指导下,秦朝实行了高度集权的政治措施。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实行手段暴虐、时间持久的专制。这种暴君暴政耗尽了天下的财力物力,结果海内幽怨一时发作,导致秦朝二世而亡,给后世留下了深刻教训。
殷鉴不远,自高帝刘邦起,高后、惠帝、文帝、景帝几代人都认真总结汲取秦朝短命的教训,并引以为戒,“拨乱世反诸正”。因为他们都面对了这样的社会现实:残破不堪的社会,稀稀落落的民户,以及“天下苦秦久矣”的强大社会心理。秦末动乱给社会经济造成的创伤十分严重,人民流离失所,经济凋敝,一石米价格竟值五千钱,人与人之间甚至易子相食。国家穷得连天子都配备不起四匹同一颜色的马,将相只能乘牛车。严酷的社会经济形势和民众疾秦的心理,使刘邦及其统治集团不得不冷静下来,系统地总结历史经验。陆贾上了一篇《新语》,指出当下应施行无为而治的休养生息政策。于是很快“蠲削繁苛”“约法省禁”,就此奠定了汉初无为而治的理论和政策基础,并—直延续到文景之治。
高后称制,政不出户。惠帝垂拱而已,委政于萧曹二相。君臣都想休息无为,从民之欲,继续无为而治,不滋事扰民。他们的具体做法仍是“蠲削繁苛,约法省禁”。尤其在文帝时期,更是以躬修节俭而美誉名传。人多质朴,议论宽厚,以德化民,事少政宽,可以说无为而治是一种开明的治国思想。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之下,社会各方面逐渐恢复并得到了发展。
汉武帝的童年和少年就是在“文景之治”中度过的。景帝的皇储,原来不是刘彘。按照传统的“立子以贵不以长,立嫡以长不以贤”的继承法,他这个位列第十,又是庶出的儿子,在继承皇位的问题上,本来列名在一长串名单之后,简直可以说是毫无希望。但是,在一场历时不短的宫廷夺储的竞争中,他却意外得宠。在汉代,十分重视预立皇储,认为皇储是国家的根本,“天下之命,悬于太子”。高祖曾认为秦亡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不早定扶苏,所以确立了提前立太子的制度。
汉朝所选定的建储制就是嫡长子继统制。嫡长子继统制在汉初有很大的权威性。高帝刘邦曾出于私心想废太子刘盈,改立庶出的小儿子赵王如意。但是当受到叔孙通等人的劝阻后,就马上收回了成命。为此,还上演了一出吕后杀如意,将戚夫人摧残成“人彘”的历史悲剧。
景帝即位,薄皇后无子。既然没有嫡子,皇储也就只能从诸庶子中选立。景帝有十四个庶子:栗姬生临江闵王荣、河间献王德、临江哀王阏;程姬生鲁共王余、江都易王非、胶西于王端;贾夫人生赵敬肃王彭祖、中山靖王胜;唐姬生长沙定王发;王儿妁生广川惠王越、胶东康王寄、清河哀王乘、常山献王舜;王夫人生彘。彘排行第十。当景帝无嫡长子,太子之位又没有确定时,那么这十四个庶出皇子的隐性皇储候选资格就成为显性资格,—下子都进人了皇储候选序列。当然谁也不能绝对排除被选中的可能性,于是一场争夺皇储的纷争就这样在暗中慢慢酝酿了。根据“以长不以贤”的法则,就选定了刘荣,称为栗太子。这是景帝初元四年(前153年)四月的事。同一天,刘彘被封为胶东王,时年4岁。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