晁错是西汉初期伟大的政治家,年轻时学过法家学说,很受汉文帝赏识,汉文帝让他做太子的属官,后来又升为博士。在文帝当朝时,晁错除了辅佐太子外,还对当时国家大事发表意见,提出建议。这些意见和建议,大多切合实际,见识深刻,不但在当时起到了积极作用,而且对后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言兵事疏》《守边劝农疏》《贵粟疏》和《举贤良对策》等,都是当时杰出的政论文。晁错的对策,深得文帝的嘉许,因此,文帝又把他由太子家令提升为掌管议论政事的中大夫。景帝登基之后对晁错也是颇为看重的,但晁错却在他事业的顶峰时期突然被处以极刑,他的死的确是有些蹊跷,甚至让人费解。按照西汉的法律,大臣犯法,要经过廷尉的审理后报给皇帝批复才能判刑,但晁错的死是没有这个程序的,而且他还受到了景帝的欺骗。景帝下旨召他进宫议事,晁错穿着整齐的朝服,路过东市时被执行了残酷的腰斩。位列三公竟以这种方式被杀,而且晁错既是景帝的老师又是先朝老臣,如此身首异处,不能不说死得惨烈和冤枉!
西汉王朝建立初期,地方诸侯的权力很大,并且威胁到中央的统治,因此,晁错曾多次上书汉文帝,提出通过改革法令削减诸侯权力的建议。文帝虽然没有采纳他的建议,但十分赏识他的才能。当时,太子刘启也很赞成晁错的建议,而袁盎和不少大臣、功臣则持反对态度。汉文帝去世后,太子刘启即位,就是汉景帝。景帝立即提升晁错为内史(京师长安的行政长官)。晁错多次单独晋见景帝,议论国家大事,景帝对他言听计从,对其宠信程度甚至超过了九卿,丞相申屠嘉对此十分不满意,一直想寻找机会出气。正巧,内史府坐落在太上庙(刘邦父亲的庙)外面的空地上,门朝东开,进出不方便,晁错就另外开一个从南面进出的门,凿通了太上庙外空地的围墙。申屠嘉知道后想借此过失,报请皇帝杀掉晁错。晁错得到消息后,立即向皇帝说明情况。等到申屠嘉到景帝面前告状,说晁错擅自凿开庙墙开门,请把他送交廷尉处死时,景帝对申屠嘉说:“晁错凿开的不是庙墙,只是庙内空地上的围墙,没有犯法。”申屠嘉只得谢罪而退,一气之下,发病不起,不久就死了。这样一来,晁错的地位更加巩固了,其他的大臣也不敢拿他怎么样。
申屠嘉死后,不久晁错又被提升为御史大夫,从此位列三公,他再次向景帝提出削藩的建议,这就是后世流传下来有名的《削藩策》。晁错指出,高祖封同姓王,仅齐、楚、吴三个王的封地就分去了天下的一半。他主张对犯有过错的诸侯王,应削去他们的支郡,只保留一个郡的封地,其余郡县都收归朝廷直接管辖。晁错特别指出其中危险性最大的吴王刘濞,先前吴国的太子和文帝的皇太子(即后来的景帝)下棋时被打死,吴王因此心怀怨恨,以有病为借口,不来朝见天子,按照法律本应处死。但文帝不忍心治他的罪,还赐给他一根拐杖,允许他不来朝见天子,此后二十多年,刘濞_直没有来长安朝见文帝。文帝对他算是极尽仁义了,但吴王不仅没有改过自新,反而更加骄横放肆,并且公然开采铜山铸钱,煮海水熬盐,积蓄经济实力,不断扩张武装力量,谋反叛乱之心已经很明显了。晁错的看法确实很准确,但他所提出的削地的办法,却人为地激化了矛盾,性急了一些。以西汉建国初期的实力,来对抗列国诸侯的共同反叛,是要冒相当大风险的。这也注定了他个人的悲剧命运。
果然,《削藩策》一提出来,立即在朝廷内部引起极大震动。景帝下令,让公卿、列侯和宗室共同商议,大多数人都知道景帝是站在晁错这一边的,因此没有人敢公开表示反对,只有窦婴(皇太后的亲戚)站出来,同晁错争论起来,两人因此也结了怨。最后,削藩的决定勉强通过。景帝决定:削夺赵王的常山郡、胶西王的六个县、楚王的东海郡和薛郡、吴王的豫章郡和会稽郡。晁错还更改了三十多条诸侯的法令,在诸侯王中间引起了强烈的反对。
晁错建议削藩,也使自己的处境极其危险,就连他的父亲也特意从颍川老家赶到长安来找他,劝他说:“皇上与诸侯们毕竟是骨肉至亲,你提议削藩,是在离间他们的感情,不仅众诸侯会怨恨你,弄不好皇上也会怪罪你。”而晁错_直坚持认为这样做是为了国家的安危和天子的尊严。父亲也不得不感叹地说:“刘氏王朝当然是安宁了,但是我们晁家却危险了!”于是,这位老人回家之后就服毒自杀了,他不忍心看到晁家惨遭灭门。其实晁错本人也已经感到了危险和不安,只不过他已经把个人的生死安危置之度外了。他想用自己的忠诚和智慧回报一直相信他的明君,然而他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只是皇帝独步天下的一颗棋子。
朝廷讨论削减吴国封地的消息传到吴国后,刘濞就开始策划发动叛乱。他先联络胶西王刘印密谋,约好以声讨晁错为名,共同起兵,夺取天下,许诺事成后二人平分天下,并与刘印订立盟约,刘印又串联齐地诸国,刘濞串联楚、赵诸国,相约一同起兵。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正月,吴王刘濞首先在都城广陵(今江苏扬州市)起兵叛乱,并向各诸侯王国发出了宣言书,以“清君侧,诛晁错”为名,因晁错侵夺诸侯封地,挑拨刘氏骨肉关系,干预朝政,所以要举兵诛伐。同月,胶西王刘印带头杀了朝廷派到诸侯国的官吏;接着胶东王刘雄渠、苗川王刘贤、济南王刘辟光、楚王刘戊、赵王刘遂,也都先后起兵,共同向西进攻。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吴楚七国之乱”。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