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的茶馆又有了新的发展。到“康乾盛世”之时,清代茶馆呈现出集前代之大成的景观,数量、种类、功能皆蔚为大观。此时的茶馆不仅十分注重环境的选择,并增加了点心的供应。乾隆年间,江南著名的茶肆“鸿福园”“春和园”都在文星阁东首,各据一河之胜。茶客凭栏观水,促膝品茗。茶叶有云雾、龙井、梅片、毛尖等,随客所欲;还供应瓜子、烧饼、春卷、水晶糕等多种茶点,茶客饱享口福。除日常饮茶外,清代还曾举行过四次规模盛大的“千叟宴”。其中“不可一日无茶”的乾隆帝在位最后一年,召集所有在世的老臣三千余人列此盛会,赋诗饮茶。乾隆皇帝还于皇宫禁苑的圆明园内修建了一所皇家茶馆——同乐园茶馆,与民同乐。
清代戏曲繁盛,茶馆与戏园同为民众常去的地方,好事者将其合二为一。宋元之时已有戏曲艺人在酒楼、茶肆中做场,及至清代才开始在茶馆内专设戏台。包世臣《都剧赋序》记载,嘉庆年间,北京的戏园即有“其开座卖剧者名茶园”的说法。久而久之,茶园、戏园,二园合一,所以旧时戏园往往又称茶园。后世的“戏园”“戏馆”之名即出自“茶园…“茶馆”。所以有人说:“戏曲是茶汁浇灌起来的一门艺术。”京剧大师梅兰芳的话更具有权威性:“最早的戏馆统称茶园,是朋友聚会喝茶谈话的地方,看戏不过是附带性质。”“当年的戏馆不卖门票,只收茶钱,听戏的刚进馆子,‘看座的’就忙着过来招呼了,先替他找好座儿,再顺手给他铺上一个蓝布垫子,很快地沏来一壶香片茶,最后才递给他一张也不过两个火柴盒这么大的薄黄纸条,这就是那时的戏单。”茶馆发展至明清,还有一异于前代之处,即茶肆数量起码在某些地区已超过酒楼。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