愁情哀怨类的广东音乐,表达了市民阶层的人们在日常生活、经营和劳作中因情、因贫、因愁而产生的哀怨、惆怅、悲苦的心情。广东音乐非常擅长表达市民阶层的这种悲苦的心态,通过广东音乐生动而细腻的演奏,使听众悲苦的心灵得到净化和安慰。这一类的优秀曲目有:
《双声恨》(古曲)。《双声恨》又名《双星恨》。初期的谱中附有歌词:“愁人怕对月当头,绵绵此恨,何日正甘休……千里明月千里恨,五更风雨五更愁,难禁珠泪双流。”词意描绘中国著名的七夕传说一年只能会一次面的牛郎织女,因心中充满的怨恨与愤懑情绪。在《双声恨》乐曲中有较浓厚的广东音乐语言特色,曲调哀怨,如诉如泣,表达了人们对封建婚姻制度的怨恨。同时,节奏明快有力,轻快活泼的旋律,则表达了人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昭君怨》(古曲)。广东音乐中的《昭君怨》是流传较广的曲调,清末以前已经出现。昭君是汉朝宫廷里的一个宫女,她远嫁匈奴异族,临别及在途中因怀念祖国而产生了哀怨的情绪。这首乐曲描写昭君出塞的离愁,在音乐的处理上恰当地采用了“乙反”(降B)调式,以缓慢的节奏,重复变化的旋律,从乐曲开始,有层次地陈述昭君出塞的哀怨情绪。乐曲尾段,愈奏愈快,显得心情激动起伏。此曲的滑音使用较多,深刻地再现了“声声掩柳声声思”的心情,表现了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禅院钟声》(崔蔚林作曲)。《禅院钟声》作于抗日战争末期至胜利后,流行一时,常被填词演唱。作者当时在残酷统治的重压下,精神压抑,愤怒满怀,写此曲以抒发情绪。这时期,都市中各阶层人民都处在高压的统治之下,都怀有同感。因此,这首曲子就成为市民中的共鸣之音,一经问世便很快流传开来。全曲以“乙凡线”构成(“乙凡线”是带有表达哀愁情绪的广东音乐特殊调式),能够更好地表达市民阶层悲苦的心境。
《秋水龙吟》(古曲)。《秋水龙吟》是由琵琶谱改编,原谱见《南北二派秘本琵琶谱真传》,原名《水龙吟》。乐曲以凄婉缠绵的曲调,表现了离人相思,望穿秋水,不见伊人的愁苦。
《恨东皇》(吕文成作曲)。《恨东皇》最早见于1935年沈允升编《弦歌中西合谱》第五集,广东音乐大师吕文成根据旧谱改写而成。《恨东皇》用小快板开始,音符简单,旋律流畅紧凑连贯,是少有的用小快板来表达悲苦哀怨心情的广东音乐作品。
《汉宫秋月》(古曲)。《汉宫秋月》出自1929年广东沈允升编《弦歌中西合谱》,是一首古曲,源出于同名琵琶曲第一段。粤乐中有两种,一即此谱,刻画了古代宫女哀怨悲愁的情绪。另一个即是《三谭印月》。古代宫女的悲惨生活在许多古代文献中有所描述。《阿房宫》中即有“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的描写,汉宫中的宫女如此孤苦、哀怨。尤《汉宫秋月》一曲表现得淋漓尽致。当然,到了《三谭印月》中,哀怨之情一扫而空,变成比较轻松愉快优美的曲调,这都是广东音乐作曲家们的神来之笔。
《妆台秋思》(古曲)。取材于昭君出塞的故事,最早是琵琶文曲套曲《塞上曲》中的第四曲,后改编为箫独奏曲、古筝曲等版本。1929年秋,大同乐会组建大乐队,排练了《国民大乐》,共有4个乐章:一、《大中华》,二、《神州气象》,三、《统一太平》,四、《锦绣乾坤》。这里的《神州气象》就是用的《妆台秋思》的旋律,此即箫笛曲《妆台秋思》之滥觞。1962年出版的孙裕德编著的《洞箫吹奏法》中收录了《妆台秋思》乐谱。同一时代还有江南笛王金祖礼整理及陈重整理的笛子独奏谱的2个版本。陈谱仅比金谱少5小节,旋律大同小异,唯加花手法、音符繁简略有不同,各具妙趣。两谱均用D调曲笛演奏,全按为re、1=G。这3份谱子是同一份乐谱的3种不同的演奏方案。有趣的是。以上所提到的金祖礼、孙裕德、陈重四人都是兼擅琵琶、笛、箫的多面手。深厚而全面的音乐修养给演奏移植乐曲创造了条件。
《塞上曲》最早收录在清代琵琶艺术大师、浙江平湖派李芳园编定的《南北派十三套大曲琵琶新谱》中,而素材却是来源于江苏无锡派华秋苹等人编定的《琵琶谱》。《琵琶谱》中的《武林逸韵》中,收有陈牧夫传谱的西板49曲。李芳园依据此谱,借鉴民间联奏小曲的传统方法,把其中五首情绪一致、各为六十八板的小曲《宫院思春》、《昭君怨》、《湘妃滴泪》、《妆台秋思》、《思汉》联缀起来,取名为《塞上曲》,并标明作者为王昭君。托名古人为作者,起到了点题的作用,也就等于说明了《塞上曲》讲的是王昭君的故事。乐曲借昭君出塞怀念故国,抒发一种哀怨凄楚的情怀。琵琶本是从胡人传人中原的乐器,昭君携琵琶出塞,经常弹奏的当然是胡音胡调的塞外之曲。李芳园用琵琶曲来附会昭君的故事是非常恰当的,而把《妆台秋思》从《塞上曲》中抽出来改为箫独奏曲,则是看中了这段曲调同样适合于箫笛演奏。
广东音乐中属于愁情哀怨类的曲目还有《寡妇诉怨》、《和尚思妻》、《英台祭奠》、《闺怨》、《胡笳十八拍》等。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