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氏不仅藏书,还藏大量的碑刻拓片、玺印、青铜器等。其数量和质量都相当可观。
罗氏生前,所藏典籍文物基本上没有损失,只出售一小部分。后由其孙罗继祖先生于1949年捐献给政府,其中的精品部分及部分罗氏刊本被调给东北图书馆,其余交旅顺市图书馆。
叶德辉(1864年-1927年),字奂彬,一作焕彬,号郎园,一号直山。湖南湘潭人。17岁人长沙岳麓书院就读,光绪十八年(1892年)中进士,授吏部主事。
叶德辉先世已有所藏,他自己则是在光绪十二年人京会试时,每日到厂肆选购,开始注意收藏。到宣统三年(1911年)时,他的观古堂藏书已经多达4000余部、20万卷左右。
观古堂中以《韦苏州集》为最精者。依叶德辉所说,这部书是北宋胶泥活字印本,并可能是以名家制墨印于著名的“澄心堂”纸上,由于在此之前各藏书家都未有此种版本的记载,因此叶德辉颇沾沾自喜云:“非止北宋本中第一,亦海内藏书第一也!”
观古堂虽藏有一些宋元本,但叶德辉却未专好于此,并曾一再批评藏书家薄今厚古的偏弊。叶德辉还特别重视清代各家原刻本,他第一次到京会试,在厂肆购书即以此为重点。民国十六年(1927年)叶德辉被杀,藏书部分散失。后其子又于赌博时,将余藏输光。 傅增湘(1872年一1949年),字润沅,后改字沅叔,别署双鉴楼主人、藏园居士、藏园老人、书潜等。四川江安人。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进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辛亥革命中,曾参加南北和谈,后任内阁教育总长。“五四运动”中,因抵制政府罢免蔡元培而被撤职。此后,便专事收藏和校勘典籍。民国十八年(1929年)赴日本搜访中国古籍。 “双鉴楼”之名源于善本《资治通鉴》的收藏。傅氏先人即有藏书,曾留一部元本《资治诵鉴音注》。民国五年,傅增湘从端方的藏书中购得南宋绍兴二年(1132年)浙东路茶盐司刊本《资治通鉴》。于是,他将两部宋元刻本称“双鉴”,并以此作为藏书楼名。此后,傅氏又购得盛昱所藏南宋淳熙十三年(1186年)宫廷写本《洪范政鉴》一部,是南宋内廷遗留的仅存一部完整的写本书。其书法清劲,有唐人写经之风,桑皮玉版,玉楮朱栏,有内府玺印,为罕见珍宝。从此,傅氏双鉴楼“双鉴”之一的《资治通鉴音注》被南宋写本《洪范政鉴》取代。
双鉴楼藏书富达20余万卷,经、史、子、集,应有尽有。所藏宋、金刊本约有150种、元刊本几十种,明清精刻本,名抄、名校本多至几百本。
傅增湘热心刊印传布典籍。曾出资刊刻《双鉴楼丛书》、《蜀贤丛书》以及《周易正义》、《资治通鉴》等多部单行本书。并为商务印书馆编刻《四部丛刊》和《百衲本二十四史》提供所藏善本数十种。双鉴楼藏书后来均捐归国有。
陶湘(1870年-1940年),字兰泉,号涉园,别署涉园居士。江苏武进人。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经铁路督办大臣盛宣怀、直隶总督袁世凯保荐,任京汉铁路北路养路处机器厂总办。民国后,历任招商轮船局及汉冶萍煤矿等处董事、上海中国银行监理官、天津裕元纱厂经理诸职。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冬,辞职居家专理刻书事。翌年,应傅增湘之聘,赴故宫博物院整理馆藏,编辑书目。
陶湘是民国期间著名藏书家、刻书家。20余岁即锐意收书,其后数十年,南北往来,未尝中断。民国二十年前后,陶氏藏书积至30万卷,所藏以明本、殿本、清初精刻为主。陶湘以30余年之力,网罗毛氏汲古阁刻书达540余种,仅缺十一。毛氏刻本至民国时期,已历278年之久,且历经厄难,已颇难悉睹,陶氏能网罗散佚,几复旧观,殊属难能。
涉园藏书在陶氏夫人恽氏去世后,即开始散落。其部分旧藏现主要存于中山大学图书馆、辽宁省图书馆和日本东方文化学院京都研究所。 张元济(1866年-1959年),原名元奇,字筱斋,号菊生。浙江海盐人。
光绪十八年(1892年)进士,授庶吉士,翰林院散馆后任刑部主事,总署章京。甲午战争后,上疏新政奏议。戊戌政变时被革职,出京赴沪,丰持商务印书馆。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