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西起嘉峪关旁,东至鸭绿江畔,匍匐于崇山峻岭之中,横跨辽阔的戈壁草原,好似一条巨龙,奔腾飞舞于广袤无垠的中华大地上,绵延上万里。
“长城”一词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长城是指中国古代所有的巨型军事体系。狭义的长城,则是针对中国北方阻隔少数民族南下的万里长城。从结构上看,长城作为一个庞大的国防工程体系,它的主体部分是垣墙,其中包括关隘、兵营、城障、卫所、墩台、烽堠、道路等许多军事设备及生活设施。观察、通信等功能综合起来与大量长期驻屯的军队相配合,形成了严密的军事防御体系。
作为长城主体部分的城墙,底部一般用巨大的条石或方石做基础,其墙体两侧,用每块重约十五千克的城砖包砌,中间填以碎石和黄土。墙体上部平铺三四层方砖,用石灰抹缝,十分坚固。居庸关一带城墙高8.5米,一般情况下山势陡峭的地方矮一些,山势平缓的地方相对高一些。城墙墙基的宽度为6.5米,墙顶平均宽4.5米,墙顶宽度较大的地方,可容五马并行、十人并进。陡坡处用砖砌成阶梯状,以便于行走。
长城下的敌台和墙台面积较小,因此只能容纳很少的士兵,它们的作用是供士兵放哨站岗、遮蔽风雨。真正有紧急情况时,临时从远处调兵遣将恐怕难解燃眉之急,因此,在长城内侧沿线还建有许多城堡,实际上就是兵营。根据这段长城的位置重要与否,这些城堡有大小之分,但都建在长城附近,与长城构成犄角之势,一旦有紧急军情,招之即来。
最早的长城出现在春秋时期的楚国。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派将军蒙恬北伐匈奴,将燕、赵、秦等国的长城连接起来,并加以增修扩建。秦长城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绵延万里,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条真正意义上的“万里长城”。汉高祖刘邦称帝,建立了汉朝后,为了防止匈奴南犯,又大规模修筑长城。
南北朝辽、金、元,北魏、东魏、北齐、北周、隋、辽、金等是修筑长城的主要朝代,这些由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为防止外来民族的侵犯,保卫领土安全,也仿效秦汉修筑起长城。而历史上修建规模最大、历时最长、工程最坚固、设备最完善,同时也是我国历史上修筑的最后一道长城,是明长城。它东起辽东的鸭绿江,西至甘肃的嘉峪关,全长六千三百多千米。有人计算过,若将明代修筑长城的砖石、土方,用来修筑一道5米高、1米厚的大墙,可绕地球一周有余。由于明长城离我们生活的时代较近,且又修筑得雄伟坚固,所以保存下来的遗迹较多,人为和自然损害较少,至今还比较完整。
位于北京昌平县西北部的居庸关,自古以来就是北京地区西北方的一道屏障,是明长城最负盛名的雄关之一。它以险要的地理环境和特殊的地理位置而成为南下北京的要道,因此,居庸关在军事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唐代边塞诗人高适在描述居庸关路险关雄时写道:“绝坡水连下,群峰云其高。”完全表现出了居庸关的雄奇险要。居庸关在岁月的长河之中虽始终是兵防重镇,却屡易其名,三国时称“西关”,北齐时改为“纳款关”,唐朝时又先称“蓟门关”,后改为“军都关”,由辽以后经金、元、明、清至今,一直称为“居庸关”。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