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知道点中国文化
0.00     定价 ¥ 26.80
青岛市图书馆
此书还可采购3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503939594
  • 作      者:
    徐梁编著
  • 出 版 社 :
    文化艺术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0
收藏
编辑推荐
    《知道点中国文化》内容简介:“四书五经”是如何成为儒家经典的?佛教是何时传入我国的?茶道是如何产生的?古代的帝王是如何建造自己的陵寝的?古代的天文学家们是如何绘制星象图的?…… <br>    这些我们都应该知道点。
展开
作者简介
    徐梁,北大青年学者,致力于中国文化史研究。
展开
内容介绍
    《知道点中国文化》是余秋雨作序,鼎立推荐中国人文素质必读书,是北大青年学者数十年读书心得完美呈现。介绍我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点面结合,通俗易懂,落脚点虽然宏大,着眼点却是谦虚俏皮,图文并茂,带你领略中国文明的博大精深!
展开
精彩书摘
    儒史佛道<br>     以山为名的孔子<br>    孔子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也是春秋末期儒家学派的创始人。<br>    孔丘,字仲尼,公元前551年生,公元前479年去世,山东曲阜人。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做过邹邑县城的大夫,娶了一个叫颜征在的女人,婚后很久没有孩子,夫妻两人就到尼丘山上祷告真神,颜征在因此怀孕,生下孔子。孔子的父母为纪念尼丘山,就给孔子起名叫“丘”,字“仲尼”。<br>    孔子在政治上主张严格遵守“礼”的规定,他还特别强调“仁”。他认为“仁”就是“爱人”,并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观点。他反对苛政,要求统治者对劳动人民的剥削和压迫要有个限度。他的目的是为了缓和阶级矛盾,但在客观上却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br>    孔子对我国古代教育事业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他开创的私人学堂,弟子达3000人,各阶层的人都可以到他那里学习,改变了过去教育被官府垄断,只有贵族子弟才可以受教育的情况,这在我国教育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在教学方面,他也有很多重要的经验:注意“因材施教”,主张学习知识要“温故而知新”,学习态度要“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要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等。<br>    孔子的另一重大贡献是整理编订古代文化典籍《诗经》、《尚书》、《礼记》、《乐经》、《周易》和《春秋》。其中除《乐经》失传外,其他“五经”一直流传到现在,为我们提供了研究古代历史的珍贵资料。<br>    孔子的言论,主要记载在《论语》中。这部书是他的弟子和孔门后生辑录的,是我国古代一部有名的儒家经典。<br>    汉朝以后,孔子的思想逐渐成为了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br>    <br>     韩愈华山投书<br>    传说唐朝后期,韩愈被贬,独自一人来到华山游玩散心。他立于峰顶,只见华山重峦叠嶂,苍松郁郁,无限奇景,甚是壮观。但是下山时他却因山路太险,身软腿颤,被困在山上。为减轻行李,他把所带的书籍都丢下岭去,但还是不能前行半步。被困多时的他想到自己的坎坷遭遇,不由得放声大哭,悲叹道:“难道我韩愈就葬身于此了?”<br>    但韩愈毕竟是位智者,他拿出随身携带的笔墨纸砚,很快写好了一封求救信扔下山去。不久,一位采药者将此信交到了华阴县令那里,县令立即派人将韩愈救下山去。<br>    后来,有一位山西的百岁老人赵文备游到“韩退之投书处”,有感韩愈的逸事,大笑不止。后人又于旁题刻“苍龙岭韩退之大哭词家赵文备百岁笑韩处”。后来清代李柏登山至此,面对一哭一笑,又表现出另一种心态,并作诗云:“华之险,岭为要。韩老哭,赵老笑,一哭一笑传二妙。李柏不笑也不哭,独立岭上但长啸。”<br>    韩愈,字退之(768─824),他的原籍是河内修武(今河南南阳县),先世曾居昌黎,所以也自称昌黎人,世称韩昌黎。因官至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br>    韩愈3岁就父母双亡,依靠着哥哥及嫂嫂郑氏抚养。7岁就知道努力学习,11岁时,他哥哥贬官岭南,他跟着哥哥嫂嫂迁徙到南方。15岁时,他的哥哥死在韶州刺史任内,韩愈跟着嫂嫂,带着哥哥的灵柩,万里奔波归葬中原。又值中原多事,兵荒马乱,全家又迁居到宣州(今安徽宣城)。他命运坎坷,历尽艰苦,一直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br>    凄凉孤苦的身世,颠沛流离的生活,使他发奋刻苦自修、好学不倦。<br>    唐德宗贞元八年(792年),韩愈考取了进士,时年25岁。因为生性耿直,不善钻营,他直到31岁才得到入仕的机会。在做监察御史、职方员外郎、中书舍人的时候,前后三次被贬官,都是因为上书奏陈政事,与朝廷议论不合而获罪,后迁刑部侍郎。又因谏迎佛骨,贬潮州刺史。不久被召回朝,历任国子祭酒、兵部侍郎、吏部侍郎、京兆尹等职。<br>    韩愈的思想渊源于儒家,他以儒家正统自居,却又主张孔墨相用,又推崇管仲、商鞅的事迹。后人对韩愈评价颇高,尊他为“唐宋散文八大家”之首。韩愈的文章议论严正,规模宏大。杜牧把韩文与杜诗并列,称为“杜诗韩笔”;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韩柳倡导的古文运动,开辟了唐以来古文的发展道路。韩诗力求新奇,重气势,有独创之功。<br>    <br>     白鹿洞书院<br>    白鹿洞书院位于江西省庐山东南五老峰下的海会镇和星子县白鹿乡的交界处。全院占地面积近300亩,建筑面积3800平方米。<br>    白鹿洞书院初为唐代洛阳人李渤与其兄隐居读书之处。李渤养一白鹿,出入跟随,人称之白鹿先生。白鹿洞四面环山,俯视似洞,因此得名。长庆年间(821─824),李渤任江州刺史,在白鹿洞筑建台榭,遍植花木。从此,白鹿洞名垂一时,逐渐成为四乡文人的往还之地。<br>    南唐四年(940年),南唐政权在李渤隐居的地方建立学馆,称“庐山国学”,又称“白鹿国学”。这是一所与南京金陵监、北京国子监相类似的高等学府。北宋初年,又将庐山国学加以扩充,改名为“白鹿书院”。<br>    白鹿洞书院是宋朝的四大书院之一,理学家朱熹曾在此讲学,可见其当时在中国文学界地位之显赫。<br>    白鹿洞书院为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书院之一,曾被誉为“海内书院第一”、“天下书院之首”。在它兴教以来,延续时间达一千余年,曾为封建社会培养出一批批人才。<br>    <br>     戴震10岁难师<br>    戴震是清代的大学者,字东原。他10岁上学时,教书先生说:“《大学》是一部记载孔子言论的书,是由曾子记述的,其中有的话就是曾子说的,又由曾子学生记述的。”<br>    戴东原不理解地问道:“怎么知道是孔子说的、曾子记的?又怎么知道有些是曾子说的、曾子学生记的?”<br>    先生说:“这是先儒朱熹讲的。”戴东原仍不解,又问:“朱熹是什么时代的人?”先生说:“是南宋人。”戴东原再问:“孔子、曾子是什么时代的人?”先生说:“是东周人。”戴东原追问:“东周与南宋相隔多少年?”先生说:“大约2000年。”<br>    戴东原更加不解:“2000年后的朱熹怎么就知道《大学》是孔子和曾子的言论呢?”<br>    先生无言以对。<br>    南宋硕儒朱熹以《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与《论语》、《孟子》并列,形成了今天人们所熟知的《四书》。在汉代,以《易》、《诗》、《书》、《礼》、《春秋》为“五经”,官方颇为重视,立于学馆。合在一起,就是旧时上学必读的“四书五经”。经现代学者们研究后,认为《大学》一书,“说经”一章是曾参述孔子语,其余的都是曾参门人记述的曾参的话,也就是说朱熹的说法是对的。但是戴东原能够不懂就问,是一种很值得赞许的求学精神。人都是学而知之,不知不懂并不可耻,不知装知,不懂装懂,不但可耻,而且有害,害人害己害国家。<br>    <br>     汉字的起源与六书<br>    文字的使用,是人类文明的一大进步。汉字以“象形文字”为特征而在人类语林中独树一帜。<br>    那么,汉字起源于何时,又是谁创造的呢?<br>    《世本》、《荀子》、《吕氏春秋》、《韩非子》等古文献,都说汉字是在黄帝时代由仓颉、沮诵两人创造的。<br>    许慎的《说文解字》认为伏羲做八卦,启发人们根据不同事物去做不同的符号。神农氏时代“结绳而治”,但庶事繁多,最终不能满足。于是,应历史潮流,在黄帝时代就出现了仓颉造字,并说仓颉初造字时,“依类象形”谓之文, 后来“形声相益”谓之字。经过长期演进发展,总结成构成汉字的6种方法,称为“六书”,即“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br>    还有的古书说,仓颉仰观星象圆曲之势,俯察龟纹纵横之象,至于什么鸟羽、山川,甚至手掌纹路等,都是他据以创作文字的基础。<br>    鲁迅在《门外文谈》中曾对此作了深刻的讽刺:“我们听惯了的一件东西,总是古时候一位圣贤所造的故事,对于文字,也当然要有这质问。但立刻就有忘记了来源的答话:字是仓颉造的。”<br>    “这是一般的学者的主张,他自然有他的出典。我还见过一幅这位仓颉的画像,是生着四只眼睛的老头陀。可见要造文字,相貌先得出奇,我们这种只有两只眼睛的人,是不但本领不够,连相貌也不配的。”<br>    还有古人认为是伏羲造字代替结绳记事,文籍也在他那个时代兴起,这显然要比黄帝时代早得多了。<br>    在清末民初疑古思潮的影响下,有人提出汉字实际上是孔子亲自创造的,然而甲骨文的发现迅速粉碎了这种神化孔子的说法。甲骨文的发现也动摇了《说文解字》有关文字起源的传说,对传说的“六书”理论也提出了各种质疑。<br>    现在,我们知道,中国文字的基础是“象形”,是广大劳动人民在生产生活中创造出来的。<br>     历代汉字知多少<br>    汉字是我们交流的工具,也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珍宝。那么,历代到底有多少汉字呢?<br>    据学者统计,目前发现的甲骨文约有3500─4500个字,大概在商朝的时候,也就有这么多文字了。<br>    而到了汉朝,汉字的数量大大增加。扬雄的《训纂篇》收录2040个字,还不算多。许慎的《说文解字》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字典,共收录了9353个字。<br>    到了三国时,魏国的李登写了《声类》一书,共收录了11520个字;张揖的《广雅》收录18151个字。<br>    梁朝的顾野王著的《玉篇》,共收录汉字22726个,这大概是当时汉字的总数目。<br>    到了宋朝,汉字的数量又增加了。陈彭年等著的《广韵》收录了26194个字,而王洙、司马光等人编写的《类篇》共收录了33190个字。<br>    明代张自烈的《正字通》,共收录33440个字。清朝汉字的数量进一步增加,张玉书等编纂的《康熙字典》共收录了47035个汉字。<br>    当代,《中华大字典》共收录48000个字;《汉语大字典》共收录56000个字;《中华字海》共收录86000个字。<br>    <br>     世界上惟一“活”着的古文字<br>    在世界范围内,一般的图画象形文字早在几千年前就已经完成历史使命而绝迹了,而中国纳西族先民创造的图画象形文字至今仍有人在使用,因而被公认为是世界上惟一“活”着的古文字。<br>    迄今为止收集的纳西象形文字单字有两千多个,因兼有表音、表意和假借的成分,使人感到看东巴经书犹如看“天书”。<br>    人口不足30万的中国纳西族人居住在以滇西北丽江县为中心的金沙江和澜沧江流域。<br>    纳西象形文字是纳西族先民模仿人、兽、花、鸟和山川河流等形状创造出来的。<br>    纳西象形文字始创于何时至今无定论。纳西族古籍里说,古代有圣人,为创制汉、藏、纳西三种文字之三人,生于同时,分居三地。纳西象形文字的成批产生,是在政治经济发展较快、纳西族不再迁徙游牧的唐宋时期。<br>    汉文化传入纳西族地区后,汉文字成为纳西族日常应用的文字。但长期以来,纳西象形文字由被称为“东巴”的纳西族巫师掌握并使用着,变化极少。<br>    东巴主持各种祭祀仪式时,都要吟诵用纳西象形文字记录的东巴经。这使得纳西象形文字没有如中国的甲骨文、埃及的古象形文、古巴比伦的楔形文字等古文字一样,湮灭在历史的尘埃中。<br>    纳西族地区至今保留着约14000卷东巴经,给世人留下了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它记录了古代纳西族人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初期这一漫长历史中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br>    四十多年前,丽江县至少有精通纳西象形文字的500名东巴,后来他们被看做“牛鬼蛇神”遭到批判,大量东巴经书被焚毁。丽江东巴文化研究所副研究员王世英说:“现在丽江的老东巴不足10人。”可见,抢救纳西古文字刻不容缓。<br>    <br>     甲骨文如何拨云见日<br>    闻名中外的商代甲骨文,是我国目前已知最早的比较成熟的文字。<br>    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清朝最高学府的主管官员─国子监祭酒王懿荣,害了疟疾,去药铺买药。当时他要买的是一种叫“龙骨”的药材,即一些大小不一的骨头片。王懿荣是古文物家,他在所买的“龙骨”上发现了很多符号,经研究认为是古代的文字。于是,他买下了药铺中所有的“龙骨”,得到了很多带符号的“龙骨”。他发现,这些“龙骨”其实是古代的龟甲和兽骨,它们是从商朝京城的遗址─河南安阳西北郊小屯村一带出土的,是三千多年前商代的遗物,上面的文字,很有可能记载了古代的历史。<br>    从此,甲骨文作为一种亟待研究的文字为学者所重视。后经刘鹗、孙诒让、罗振玉、王国维、叶玉森诸家先后搜集考究,其中罗振玉更是竭尽全力提倡,始奠定了“甲骨学”的地位。<br>    1903年,著名的《老残游记》的作者刘鹗写了《铁云藏龟》,这是有关甲骨文的第一部著录。第二年,也就是1904年,著名古典文学家孙诒让撰写的《契文举例》二卷出版,这是历史上第一部研究甲骨文的专著。<br>    自那之后,对甲骨的发掘、收购工作基本上没有间断。1936年第13次发掘殷墟时,在YH127坑得到了甲骨一万七千余片,其中有完整甲骨近300版,是自发现甲骨文以来最重大的收获。解放以后,1973年在小屯南地的发掘中,得甲骨五千多片,这些后来成为了断代研究方面的新资料。1977年,在陕西岐山凤雏村又出土西周甲骨一万七千余片,为甲骨学史上又一惊人发现。<br>    自从王懿荣首先认识并收购甲骨,进而发现和认识甲骨文以来,已经有一百多年了。这一百多年的时间并不算长,可是在甲骨文的考释、著录和研究方面做出的成绩却是巨大的。究其原因,一方面固然与中外学者的努力分不开,另一方面也是甲骨文本身具有的重要学术价值所决定的。<br>    如果对甲骨文作一科学的定义,那么可以说,所谓甲骨文,就是商朝后半期殷代帝王用龟甲、兽骨进行占卦时刻写的卜辞和少量记事文字。这种卜辞和记事文字,虽然严格地说来并不是历史记载,但是因为它数量众多,内容丰富,又因为时代比较早,所以一直是研究我国古代文字和古代史,特别是研究商代历史的最重要和最直接的史料。<br>    现在,甲骨文的研究具有了世界性,引起了国内外许多专家学者的兴趣,并且取得了巨大的成绩。
展开
目录
    儒史佛道 <br>    以山为名的孔子003<br>    韩愈华山投书004<br>    白鹿洞书院006<br>    戴震10岁难师007<br>    汉字的起源与六书008<br>    历代汉字知多少010<br>    世界上惟一“活”着的古文字010<br>    甲骨文如何拨云见日012<br>    龟甲上的文字014<br>    纪传体与《史记》015<br>    学究天人的太史公016<br>    范晔与《后汉书》017<br>    私人可以铸钱的时代018<br>    伟大的佛陀019<br>    佛法初传021<br>    观音菩萨本是男身022<br>    中国式佛像的由来023<br>    老子的传说和现实024<br>    五斗米道026<br>    历史上的王重阳027<br>    长春真人丘处机029<br>    宗教中的玉皇大帝031<br>    雷公033<br>    历史上的“八仙”033<br>    八仙的著名故事035<br>    历代三套“八仙”038<br>    冥司神灵─十殿阎王038<br>    中华的母亲神─妈祖040<br>    城隍庙与城隍041<br>    保佑一方的土地佬儿043<br>    牛头配马面045<br>    十洲三岛045<br>    酆都鬼城与酆都大帝047<br>     文学歌舞 <br>    先秦的“文化下移”现象051<br>    桃花源里可耕田052<br>    隋唐大曲054<br>    亦仙亦幻的《霓裳羽衣曲》055<br>    相思红豆056<br>    “安史之乱”中的琵琶圣手057<br>    梨园旧雨李龟年058<br>    离离原上草与长安米贵059<br>    《长恨歌》与《琵琶行》061<br>    元稹的宝塔诗062<br>    乌台诗案063<br>    奇茶妙墨俱飘香064<br>    救命的《鹧鸪天》词066<br>    《满江红》词是岳飞写的吗067<br>    我泥中有你,你泥中有我069<br>    我笑他人看不穿071<br>    为什么是“赵钱孙李”074<br>    郑板桥的题画诗076<br>    “章回体”小说077<br>    斑竹一枝千滴泪079<br>    “七绝圣手”与“诗家天子”080<br>    旗亭画壁与六首绝诗081<br>    缘何“戏曲”是“梨园”083<br>    问世间情是何物084<br>     琴棋书画 <br>    伯牙摔琴谢知音089<br>    “春雷”琴失而复得090<br>    蔡文姬与胡笳十八拍091<br>    工尺谱简介092<br>    弦索十三套093<br>    书法概说094<br>    “苏黄米蔡”的“蔡”是谁096<br>    难得糊涂097<br>    六分半书099<br>    书画同源100<br>    吴道子与李思训102<br>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103<br>    宋徽宗出题考画官104<br>    版画106<br>    顺治皇帝的绘画绝活儿107<br>    九九消寒图108<br>    印章名称的变迁110<br>    古代玺印是怎样流传下来的111<br>    “画押”与“封泥”111<br>    古印的钮制112<br>    纸的历史113<br>     衣食住行 <br>    财神是谁117<br>    龚自珍“接玉皇”写出名诗118<br>    清明趣谈119<br>    端午节121<br>    龙舟竞渡的起源122<br>    共饮菊花酒,同庆重阳节124<br>    酿酒起源的传说124<br>    酒池肉林,淫乐极品126<br>    竹林七贤126<br>    因酒成事,因酒误事127<br>    茶的起源128<br>    神农与饮茶129<br>    喝茶原是“熬菜汤”130<br>    文成和亲,茶叶入藏132<br>    “茶圣” 与 《茶经》133<br>    品茶先需鉴水135<br>    乾隆与饮茶136<br>    历代茶炉质地各不同137<br>    如金似玉紫砂壶138<br>    六必居的传说140<br>    男不拜月,女不祭灶141<br>    “年糕”与伍子胥142<br>     兵事体育 <br>    亦真亦幻指南车145<br>    “窃符救赵” 与 “虎符”147<br>    赤壁遗址148<br>    “赤壁”二字的由来149<br>    秦始皇陵兵马俑150<br>    汉代兵马俑152<br>    七小长城见证历史153<br>    帝王的甲胄154<br>    张良与《太公兵法》156<br>    木牛、流马157<br>    世界上最早的大炮158<br>    唐朝的大炮159<br>    威风八面的“震天雷”160<br>    宋朝的火药武器161<br>    宋朝的火枪162<br>    “神火飞鸦”─几百年前的“飞毛腿”163<br>    明朝的两级火箭164<br>    十八般武艺165<br>    百兵之祖与百刃之君166<br>    先秦时代的剑崇拜167<br>    剑之在左,青龙之象168<br>    从“黑旋风”李逵谈兵器斧169<br>    谁开创了武当派171<br>    枪扎一线,棍打一片173<br>    九齿钉钯的历史渊源174<br>    南拳175<br>    武术中的“八法”176<br>    职业刺客的起源177<br>    武当八卦掌179<br>    保镖与会友镖局180<br>    足球兴于中国182<br>     宗法礼仪 <br>    九鼎与九州187<br>    皇帝的御膳188<br>    僰人悬棺191<br>    千秋祭祀的“圣人诞辰”193<br>    佳婿为何称“东床”194<br>    万灵之长─龙196<br>    从形象的演变看龙的起源196<br>    龙王爷198<br>    龙与虎199<br>    “二十而冠”与“十五而笄”201<br>    西周的学校202<br>    古代人的起名习俗202<br>    主人为何叫“东道主”203<br>     服饰器物 <br>    巧夺天工的“金缕玉衣”207<br>    清风一扫汉家装208<br>    满汉交融的清朝服饰211<br>    “司母戊”大方鼎212<br>    司南213<br>    罗盘针与航海图214<br>    指南鱼和指南龟215<br>    古代人用什么盛酒216<br>    算盘起源于何时218<br>    鼻烟壶220<br>    学富五车和书籍的起源221<br>    拓碑、刻印和雕版印刷222<br>    最早的雕版印刷书籍223<br>    最早的活字印刷术224<br>    木活字和转轮排字架225<br>    四大名绣226<br>    《贵妃醉酒》 与 《画扇面》228<br>    鲁班发明锯229<br>    古玩的魅力在哪里230<br>    历史上的“胡服骑射”232<br>    假发与“巾帼英雄”233<br>     建筑陵寝   <br>    中国建筑的特点237<br>    阿房宫名称的由来238<br>    无与伦比的紫禁城239<br>    海拔最高的佛寺─布达拉宫241<br>    唐僧取经与雁塔题名242<br>    “神合”小雁塔244<br>    少林寺245<br>    姑苏城外寒山寺246<br>    此地空余黄鹤楼247<br>    赵州桥250<br>    卢沟桥的狮子252<br>    奇异的龙门石窟253<br>    乾陵与无字碑255<br>    古代的“风水”学说257<br>    苏三与洪洞明代监狱259<br>     医卜星相 <br>    扁鹊切脉奇诊赵简子263<br>    浑天仪和地动仪264<br>    名医华佗与“五禽戏”266<br>    沾“火”就着的“药”266<br>    三垣二十八宿267<br>    天干地支的发明者269<br>    求签269<br>    占卜270<br>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青岛市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