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中国文化探秘 , 先秦篇 , “北京人”的头盖骨去了哪里?
0.00     定价 ¥ 19.00
青岛市图书馆
  • ISBN:
    9787532481491
  • 作      者:
    田兆元主编
  • 出 版 社 :
    少年儿童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0
收藏
编辑推荐
  《中国文化探秘·先秦篇:“北京人”的头盖骨去了哪里?》是该系列丛书之“北京人的头盖骨去了哪里”一册。内容包括:上古到春秋战国时期的君主百相、传奇人物、传世经典、考古发现、生活图景等。
  丛书故事耐人寻味,真相扑朔迷离;拨开历史迷雾,秘密层层揭开……
  阅读之前没有真相……
展开
内容介绍
  “中国文化探秘”系列丛书的文字是通俗优美的,内容也是新奇迷人的,但它不是为了猎奇。它是通过对历史谜题的解读,思考人生的意义,思考社会的功能,思考人与自然应该处于何种关系状态。
展开
精彩书摘
  尚未破解的秘密:巴蜀图语
  上古时期的巴蜀先民,曾经创造了灿烂的巴蜀古文明,在农业生产、青铜制造、城市建筑、商业贸易等众多领域都取得过重大的进步和辉煌的成就,辉煌而神秘的三星堆遗址就是极好的证明。世人在欣赏赞叹的同时,也自然而然地提出了一个疑问:巴蜀先民既然创造了如此灿烂辉煌的文明,是否也产生、创制了自己的古文字呢?如果创造了文字,它又是一种什么样的文字呢?
  早在汉、晋之时,人们就对于巴蜀是否有其文字发生过重大的争论。但直到进入20世纪40年代以后,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由于巴蜀青铜器的不断发现和巴蜀考古的逐渐深入,出土的实物资料日益丰富,才使问题的讨论进入了科学研究的轨道。但新的问题又随之而来,这些所发现的实物资料,它们究竟是符号,是图案,还是文字?如果是文字,又如何破译?诸如此类的问题,至今仍然没有得到完善的解决。因此,我们在这里还是采用一个笼统的称谓——“巴蜀图语”。
  所谓“巴蜀图语”,有的学者认为,其单符的象形直接提供了“看图识字”或“望文生义”的直觉感;因此,所谓“图语”即是“图像的语言”。
  已经发现的“巴蜀图语”资料,主要是在湖南、四川等地出土的青铜戈上的铭文。这些青铜戈都具有巴蜀戈的独有特征,它们毫无疑问是属于巴蜀先民的物品。而青铜戈上的五十余个铭文,其字形结构相同,可以断定是属于同一个古文字系统的。换句话说,青铜戈上与巴蜀纹饰和符号一同出现的铭文,它们就是巴蜀古文字。
  通过对巴蜀青铜戈上铭文的字形和基本结构研究分析,发现巴蜀古文字与汉语古文字有着明显区别。从其方块字形来看,这种文字“似汉字而又非汉字”,其“基本偏旁结构和汉字有别”。上述巴蜀古文字都不能运用汉语古文字的方法予以解读,这也反过来说明它是不同于汉字的另外一个古文字系统。
  据分析,这些有铭巴蜀青铜戈的年代,其上限早到春秋晚期,下限则在。战国末叶秦统一巴蜀以后。当然,这只是一个参考年代,因为青铜戈的制作年代并非就是巴蜀文字的发明年代。从字形的发展演变规律考察,巴蜀方块字发展到如此程度,它的起源必定还会早得多。有的学者认为,至少在商代晚期,巴蜀方块字不但已经产生,而且趋于成熟。
  除上述有铭巴蜀青铜戈外,在四川的其他地方,比如广汉三星堆遗址和成都十二桥遗址,也发现了“巴蜀图语”资料。如在广汉三星堆遗址出土的一些陶器上,发现有刻划符号。有的是X形符号,有的是一形符号;有的单独出现,有的三枚成组,有的两组对称。显然,这些陶器上的刻划符号并不是偶然的人工刻划痕迹。同一种符号出现在不同的器物上,这一现象说明这些符号及其含义已经固定化了,已经约定俗成了。有的学者认为,它们代表着较早期的古文字。
  在成都十二桥遗址,出土了一件陶纺轮,其腰部刻有两字。有的学者认为,这两个字与三星堆2号坑牙璋上的文字一样,也是抽象化、线条化了的方块表意文字。
  研究者认为,巴蜀文字可以按其特点分为两系,~为方块表意文字,一为符号象形文字。巴蜀方块字的起源可上溯到商代晚期,而其滥觞还应予以提前。巴蜀符号的起源晚于方块字,目前只能将滥觞期追溯到商代晚期。两系巴蜀文字均源远流长,春秋战国时期大量使用,成为巴蜀境内并行不悖的两大系列文字。秦灭巴蜀后,巴蜀文字仍继续使用、流传。秦始皇推行文字统一制度,但直到汉初,巴蜀文字仍屡有所见,直到汉中叶后,作为一个文字体系,才日渐消失。
  2007年,凉山州语委古籍科科长、古彝文专家阿余铁日提出了另外一种新颖的说法。他认为,三星堆、金沙遗址的“巴蜀图语”是古彝文。据他所说,他于2006年10月到广汉三星堆博物馆考察,当他看到三星堆遗址出土的“巴蜀图语”时,顿时震惊了:在他看来,这些“巴蜀图语”是那么的亲切,冥冥之中他觉得那就是古彝文。回到凉山后,他又搜寻了更多的资料进行对照。于是,“巴蜀图语”是古彝文的想法便产生了。
  “巴蜀图语”究竟是不是文字,究竟是不是古彝文?如果是文字,又该如何破译?凡此种种,依然需要进一步考证与研究。我们相信,“巴蜀图语”在被完全成功解读之后,关于巴蜀古文明的许多谜团将迎刃而解。
展开
目录
君主百相
盘古开天辟地
尧舜禹的禅让故事
周幽王“烽火戏诸侯”
宋襄公的“千古笑柄”
贵公子游泳江湖
五张羊皮换贤才
楚庄王“一鸣惊人”
齐景公“二桃杀三士”
贤士请来“黄金台”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
千智竞辉
老子的“柔弱无为”
庄子的“快乐哲学”
孔子的“以礼服人”
孟子说“授受不亲”
墨子与鲁班的“模拟战争”
《韩非子》寓言中的大智慧
传奇人物
小块头晏婴的“外交智慧”
商鞅变法与“取信于民”
孙膑与庞涓的“生殆对决”
孟尝君与“鸡鸣狗盗之徒”
张仪的“三寸不烂之舌”
苏秦其实“大有气节”
荆轲“图穷而匕首见”
扁鹊“起死回生”的医术
荒唐的河伯娶妇
考古发现
“北京人”的头盖骨去了哪里
美轮美奂的彩陶:仰韶文化
薄如蛋壳的黑陶:龙山文化
东北的古文明:红山文化
精美的玉器王国:良渚文化
辉煌而神秘的三星堆文化
贵族之家的精美青铜器
两千年不锈的神奇宝剑
“龙骨”藏有惊天大秘密
尚未破解的秘密:巴蜀图语
生活图景
火的发现与使用
中国姓氏的起源
原始社会的舞蹈
原始社会的音乐
追寻中国文字的起源
图画展示的奇妙世界
走向大众的宝剑
传世经典
周穆王的“西游记”
瑰丽卓绝的《楚辞》
兵学圣典《孙子兵法》
《吕氏春秋》“一字千金”
《战国策》与“千里马”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青岛市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