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风度你做主·礼仪篇》:
注意言行、有修养的人是一面镜子,这样的人,你心中是什么,你所看到的就是什么;你心中是什么,你所接触的讯息就是什么。当你真心喜欢别人时,别人才会真心喜欢你。
大家也许都听说过这个成语——“鹤立鸡群”,但是这个成语的主人公是谁,可能很多人就不知道了。“鹤立鸡群”的主人公就是竹林七贤之一嵇康的儿子嵇绍。嵇绍在曹魏年间担任侍中。嵇绍十岁的时候,嵇康就被杀害了,所以他是在母亲的严格教养下成长起来的,对母亲非常孝顺。当时的晋武帝下诏要征用他,因为他很有名,所以他就到了洛阳去当官。
当时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大臣,就问见过嵇绍的人,说:“这个人到底怎么样?他爸爸嵇康很有名,不知道儿子怎么样。”那个人就回答道:“昨天我在人群当中一眼就认出谁是嵇绍,因为他气宇轩昂,鹤立鸡群。”后来朝廷认为,像嵇绍这样的人,非常注意自己的仪表,非常注意自己的行为举止,非常有尊严,这样的人应该让他去选拔人才。果然,嵇绍一点没让朝廷失望。
当时沛国有个人叫戴唏,年轻有才气,而且和嵇绍的侄子嵇含有非常密切的交往。大家一看,那么有才气的一个人,又跟嵇大夫家的关系很好,这个人将来一定会被朝廷重用。但是嵇绍发现戴唏行为轻浮,有的时候不注意场合,不注重仪表,对大家不够尊重,所以嵇绍就认为这个人不堪大用。因为这个戴唏很有才,很多人都喜欢他,后来还是当了官,但是不久,就因为行为不端,罢官而去。可见嵇绍的判断力非常准确。
一个有修养的人,一定是坐有坐相,站有站相,走路也有走路的样子。《弟子规》中对孩子的一些举止就有明确的规定:进门的时候,不要把脚踩在门槛上。我们知道,古代的门槛都比较高,为什么比较高?古代的门槛是有各种功能的,有一个功能就是挡洪水。我们可以看到,好多孩子过门槛的时候,喜欢站在门槛上颠颠,不行,这个不庄重。过门的时候跨过门槛,但是千万不能先踩在门槛上,这非常轻浮,门槛是不能随便踩的。
嵇绍入洛,或谓王戎日:“昨于稠人中始见嵇绍,昂昂然若野鹤之在鸡群。”(引自《竹林七贤论》)【译文】嵇绍刚到洛阳,有人对王戎说:“昨天在人群中刚看到他,他是那么高大神奇,就像一只鹤站在一大群鸡中间!”不管是在学校还是在家中,都要在没有外在监督的情况下,管好自己的言行举止,不要由于无人监督而肆意妄为。
春秋时期,卫灵公下了一道诏令,规定国民只要经过王宫的门口,都必须行鞠躬礼,表示敬意。刚开始的时候,大家都遵守,特别是在白天,经过王宫,都鞠个躬。而时间一长,慢慢大家都不遵守了,特别在宫门已经紧闭的时候,就没人鞠躬了。宫门已经关掉,里面又没人看得见,又是晚上,我过你的宫门,我鞠个什么躬?就不遵守了。有一天晚上,夜深人静,卫灵公和夫人南子正在饮酒,突然听到宫门外头有一阵马车声传来,到了这里突然停下来了,过了一会儿,这辆马车又走了。这个时候卫灵公就问南子:“这是谁啊?”南子说:“我敢肯定这个人是蘧伯玉。
”卫灵公说:‘你怎么知道是他呢?”南子说:“蘧伯玉是个严格遵守法律和规定的人,他对自己有严格要求,做任何事情非常自觉,不管有没有人在场,他都能够严于律己。刚才一定是这样,他的马车经过宫门口,虽然已经是半夜了,但是他停下马车,下车向宫门鞠躬,鞠完躬以后又上了马车再走。”卫灵公说:“如果不是蘧伯玉呢?”南子说:“错了我就罚酒三杯。”卫灵公赶紧派人去打听,果真是蘧伯玉。
“入虚室,如有人”,这一点在今天我们的孩子看来会觉得很奇怪。我们的孩子想,我好不容易上了一天课——现在小学生的书包特别重,我都拎不动,孩子回到家里就把衣服一脱,光着膀子在那儿四仰八叉躺着,这不家里没人吗?没人我为什么不能这样?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想法。很多朋友下班回来累了一天,回到没有人的地方,我还不能放松放松?这是一个修身的问题,也得认真对待。
无论在什么情况下,即使是没有人在场的情况下,都要做到有所不为,有所守。这个叫作什么?不欺暗室,就是说哪怕这个房间里一个人都没有,而且一丝光线都没有,漆黑一片,伸手不见五指,你一个人待在里面,也要有自我约束。
【译文】夜里,卫灵公和他夫人南子一同坐在宫里,忽然听见有一辆车子过来的声音,辚辚地响,到了门口就不响了。南子说:“这辆车子上坐着的人,一定是蘧伯玉。”卫灵公说:“你怎么知道是他呢?”南子说:“从礼节上讲,走过君上的门口,一定要下车。看见了君上驾路车的马,一定要行敬礼。这些都是表示敬重君主的行为。凡是君子,不肯在没有人看见的地方,就放弃了他的品行。蘧伯玉是个贤人君子,他平日事君尽礼,这个人一定不肯在暗昧的地方失了礼的。”卫灵公差了个人去问,果然是蘧伯玉。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