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品鉴赏》以时间为经,以艺术品的分类为纬,分门别类、周到细致地对不同艺术品的产地、特色、收藏价值、真伪鉴别进行叙述,让收藏者能够深入地了解不同艺术品的独特魅力。全书以深入浅出的文字介绍,实用易行的鉴赏指南带您进入异彩纷呈的艺术品世界,从青铜、陶瓷、玉器、书法、绘画、服饰、杂项等中国古代艺术品的七大类别,从文化背景、类型、特色与价值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阐述、分析与解读。让每一种艺术品的特色在娓娓道来的文字当中和精美图片衬托下,显得引人注目。
第一章
青铜器鉴赏
青铜,是指红铜与其他化学元素(锡、镍、铅、磷等)的合金,最常见的是铜与锡、铜与铅的合金。青铜是现代人给予的名字,古时候的青铜是黄色偏红,因埋在土里颜色发生氧化而呈青灰,便成了青铜。与纯铜(红铜)相比,青铜有三大优点:一是熔点低,易于铸造;二是硬度大,可根据需要加减锡(铜)的比重,得到不同的硬度;三是溶液流畅,少气泡,易于铸造锐利的锋刃和细密的花纹,所以青铜的发明是一个划时代的创造。
我国古代的青铜文化艺术,极具特色和传统,尤其是商周青铜器,以其雄伟的造型、古朴的纹饰、丰富的铭文著称于世,是中国文物宝库中的瑰宝,世界美术史上的一颗灿烂明珠。
1.1.3.1 早期(公元前16
世纪—前15
世纪中叶)
河南郑州二里冈文化的青铜器是商代早期的代表,其后河北藁城、江西吴城、湖北
盘龙城、山东大辛庄、河南偃师等地也相继出土了同期青铜器。与“二里头文化”的青
铜器相比,这一时期的青铜器发展到了一个全新的阶段,不论在造型设计、花纹镂刻,
或是工艺技术上都有了飞跃性的进步。
1. 造型特征
此时青铜礼器占主导地位,成为青铜时代最主要的象征。礼器通常是成套的,表现
了当时礼制的发展和国家机器的加强。商代早期的青铜工艺已经相当成熟,铸造水平较
高,但传世品较少。
综合各地出土的器物来看,一般包括鼎、大鼎、大方鼎、鬲、簋(读作guǐ)、爵、
管流爵、觚、斝、罍(读作léi)、提梁壶、瓠(读作hù)形提梁壶、中柱盘、盘等,
涉及饪食器、酒器和水器等门类。较早的器类都比较简单,但是爵、觚、斝组合而成的
一套酒器已被普遍使用。
商代早期青铜器具有独特的造型。鼎、鬲等食器三足,必有一足与一耳成垂直状,
在视觉上有不平衡感。鼎、斝等柱状足成锥状,足与器腹之所以相通,是因为当时还没
有掌握对范芯的浇铸全封闭技巧。此时的方鼎体形巨大,容器部分作正方深斗形,与殷
墟时期长方槽形的方鼎完全不同。爵的形状继承了二里头文化式样,一律为扁体平底,
流部狭而长。青铜斝除平底型的以外,还出现了袋足斝。觚、尊、瓿、罍等圈足器都有
“十”字形大方孔,有的更在圈足的边缘,留有数道缺口,郑州和黄陂盘龙城都出土过
这种实例。商代早期壶提梁类分为长颈小口鼓腹形和小口体呈悬瓠形两种,也有小口器
颈不高且不设提梁的。
2. 花纹与装饰
一般胎质较薄、纹饰简单质朴,大多是宽线和细线组成的变形兽面纹,出现了类似
二里冈时期青铜器的特点。此外这个时期纹饰的另一个特色就是多平雕,个别主纹出现
了浮雕(如二里冈上层尊、罍等器肩上已有高浮雕的牺首装饰)。
商代早期的几何纹极其简单,有一些粗糙的雷纹,也有单列或多列的连珠纹,乳钉
纹也在这时出现。商代早期青铜器纹饰的主体是兽面纹,以粗犷的勾曲回旋的线条构成,
全是变形纹样。除兽目圆大,作为象征外,其余条纹并不具体表现物象的各个部位。兽
面纹上、下常有圆圈纹作边框,方鼎左、右、下方有乳钉纹。
温馨提示:请使用青岛市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